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乡亲们冒雨帮搬家,就像一家人”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乡亲们冒雨帮搬家,就像一家人”
谈起荥阳新家的感受,魏秀英说,这里土地更肥沃,大家都后悔带了很多存粮

8月21日,骤起的大雨给郑州带来了阵阵凉意,这也许就代表着风调雨顺吧,来自淅川县魏营村的208户746名移民在期望中走进了他们的新家——荥阳市广武镇。经过3天的生活和磨合,来自库区的移民们是否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昨日,郑州市副市长王跃华前往荥阳检查移民安置情况,记者亲身感受了移民的喜悦。

晚报记者 孙娟 实习生 李青彤/文 贾俊生/图

上学的故事

电话中荥阳老师为孩子先上一课

顾虑消除两孩子从淅川来到新家

魏照瑞一个多月来紧锁的眉头,这两天终于舒展开来。

魏照瑞有3个孩子,大孩子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另外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三,一个上高三。

魏照瑞说,现在是关键时期,孩子不想来,一是害怕不适应这里的教学方式,二是担心听不懂老师的话,耽误功课。

做了孩子一个多月的思想工作,魏照瑞最后妥协了。“孩子继续留在老家学习,我们两口先搬迁过来,等孩子毕业后再搬来。”

来到荥阳的第二天,荥阳方面的有关工作人员就开始登记移民孩子的上学问题,魏照瑞说起了自家的情况。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负责移民的工作人员请来了荥阳一中和广武镇实验中学的两位老师,他们来到家中当面向他介绍了当地的教育情况。

“我们会安排孩子到你们满意的学校去读书,荥阳一中是郑州市一流的高中,上名牌大学的升学率很高,广武镇实验中学也是荥阳一流的初中,孩子来这里上学很好的。”

两位老师分别给魏照瑞的两个孩子打了电话,介绍这边的上课模式和课程进度。“这里上课都用普通话,我现在试着讲一下课,你听听我的说话语调,能听懂吗?”

两个孩子被打动了,当即决定第二天就到荥阳的家。昨日下午记者了解到,魏照瑞的两个孩子已经到达荥阳,并且顺利地办理了入学手续。

“太好了!一家人在一起了,这算是家了,我们的新家。” 魏照瑞有些激动。

融和与习惯的故事

来了3天交了新朋友,烧惯柴火还不会用沼气

71岁的老人魏天有在淅川县生活了一辈子,突然搬家到了荥阳,多少有点不适应。

毕竟南阳和郑州有地域差异,生活上多少有点不适应。“这里用的是自来水,昨天停了一会儿水,我们那里从来不会停水。在老家都有小院子,这里都是二层楼房。政府为我们每家每户修了沼气池,在老家原来都是烧柴火的,这东西还不知道怎么用。房子真的挺好的,比我们老家的房子干净,还大得多,政府给我们发了被子、米、面、油、盐、挂面,还有电磁炉,村里还有学校、卫生室、超市,生活上真的好得没话说。那天下雨来新村,乡亲们在村头冒雨欢迎我们,帮我们搬家,感觉就像一家人。”魏天有说。

老人高兴地说,刚来这里3天就交了一个新朋友,他就是在新村帮忙的一位邻村老人,一直在帮忙整修道路、清理新房。其实他还没问过那位老人的名字,但却有一见如故的感觉,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朋友。

耕地的故事

后悔带着上千斤粮食搬迁

原来这里土地这么肥沃

走进魏秀英的家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五六大麻袋的粮食,这竟然是家里3年来的存粮,为了这些粮食,她宁可选择多扔几件家具。

不仅魏秀英家这样,不少人家临走前特意磨了几百斤面粉带走。魏秀英告诉记者,是担心到了荥阳这边没有粮食吃。他们老家的耕地大部分是飞地,零散且土质有点差,基本上靠天吃饭,所以家家户户都有存粮习惯。

这次,搬迁到了荥阳,看到村子周围的庄稼长势很旺,不少移民都后悔这一做法。

“这里地很肥沃,庄稼也长得好,不像我们那山里,长成的庄稼没有这里饱满,不应该带那么多来。”魏秀英指着村口的一大片田地说,这片地就是为移民安置分配的。和当地村民一样,移民也有地可种,新分的土地秋季就能耕种。

据荥阳市移民局负责人介绍,为了两个移民试点,规划调整了土地1714.15亩,其中居民点建设用地178亩,生产用地1536.15亩,这样计算下来,人均水浇地1.05亩。

记者在三官庙、东苏两移民安置点看到,这里还为移民准备了大棚蔬菜的种植地。荥阳市移民局局长刘国强说,月底前还有700多名移民将搬迁入住,届时他们将开展大棚蔬菜种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以确保实现搬迁居民“移得出、稳得住、富得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