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6版:河南省“双60”评选活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044.汪 洋(1913~1942)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044.汪 洋(1913~1942)
045. 沈东平(1905~1938)060.祝 捷(1925~1946)

041.宋学义(1918~1978)

男,汉族,河南省沁阳市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是闻名中外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1941年秋,日军华北司令部集中兵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规模空前的“大扫荡”。9月25日,驻扎在狼牙山周围的界安、龙门庄、北楼山、营头的敌人3500多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分九路向狼牙山发起进攻。当天,驻扎在狼牙山的八路军,在连续打退敌人10多次进攻以后,决定留下宋学义所在的七连六排二班,掩护主力和群众转移。他同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福才、胡德林坚守在东山口。当夜,他和四名战友进入阵地,把手榴弹捆成捆,以弹代雷,埋于山腰各处,然后分五路隐蔽起来,放冷枪把3000多敌人紧紧咬住,胜利地完成了牵制敌人的光荣任务。共产党员马宝玉在火线介绍宋学义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宋学义等5名战士掷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砸毁枪支,纵身跳崖,他被半山腰的树丛挂住,腰部受重伤,幸免于难。后晋察冀军区召开庆功会,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代表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把军区颁发的“坚决顽强”的五星奖章挂在他的胸前。1978年6月26日,宋学义在郑州不幸病逝。

042.宋聘三(1881~1929)

男,汉族,河南禹州市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禹县中共早期党组织和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1904年,宋聘三放弃了从科举中讨取功名富贵的道路,考入新学——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接受新教育。1907年,他赴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深造,广泛地接触进步知识分子,阅读进步书刊,并几次拜见旅居日本的孙中山先生,聆听教诲,并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进行革命活动。1914年,时局混乱,他加入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1924年1月,他参加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国共合作期间,深受共产党思想影响,在努力开展革命活动的同时,积极发展党员。1926年他担任中共禹县党组织负责人,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发动禹县农民和青年学生进行罢课、请愿、示威活动,掀起农村革命高潮。1928年秋,禹县白色恐怖十分严重,他不畏艰险,坚持为党工作。1929年1月11日,国民党禹县党部以开会为名,将其逮捕。在狱中,面对威胁利诱,他坚贞不屈,始终保持党的机密,临刑前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年48岁。

043.汪涤源(1900~1928)

男,汉族,河南省商城县人。1921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次年秋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4年初夏,汪涤源到河南长葛县立甲种蚕业学校任英语教员,积极宣传马列主义。1925年春,他在杞县农校任教其间,与吴芝圃等一起开展革命活动,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3月,党组织推荐他到广州参加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9月,随北伐军到武汉,担任湖北农民协会特派员。11月,他被省委派到汉川县视察农运,帮助工作。在汉川第一次党代会上,他当选为县委书记。1927年2月,他调回武汉,在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协助毛泽东工作。同年5月,他调任中共信阳中心县委书记,不久,又调回武汉。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党组织决定将在武汉的共产党员、革命人士疏散。10月,他奉命返回家乡武桥,继续秘密举办农民夜校,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2月,党组织决定在潢(川)商(城)固(始)交界的大荒坡举行暴动,他参与了暴动的筹划工作。3月,在中共商城县委扩大会议上,他当选为县委委员,受派到固始县负责党的领导工作,以固始县立中学英文教员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不久,以县城西北角的稻香庙作为联络点,他筹划驻固始的国民党十二军一师的策反工作,由于不慎泄密,策反未成,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种种酷刑,他坚贞不屈,被杀害于潢川北门外,时年28岁。

044.汪 洋(1913~1942)

男,汉族,河南台前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汪洋到山东沂县、莒县一带组织抗日游击队。所部编入山东抗日游击队后,任独立团团长。八路军山东纵队建立后,他任四支队三团团长。1939年他任四支队政治部主任。同年4月,国民党秦启荣部袭击山纵三支队,残杀400多人,造成“博山惨案”,他奉纵队之命率部在莱北、博山、藤县一带消灭了敌人。1940年底鲁中军区第一分区建立,汪洋任政治委员兼中共泰山地委书记。1942年10月,日伪军集结5000余人,将驻扎在莱芜白杨村的地委和军分区机关包围。他率地委、军分区机关和特务连约300人突围。行至茶叶口时遭敌人伏击,激战半小时未能突围,遂东移至吉山西岭。汪洋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部队向吉山东侧突围,机关从坡下向东转移。他率一排在原地掩护,完成狙击任务后撤出阵地追赶部队。行至红土鞍前部与敌军激战,他又掩护队伍向东南冲击,遭到狙击,又沿着东岭突进南山。前遭伏击,后遭堵截,激战数小时后,战士大部分牺牲,他仍沉着指挥。在弹药打尽、白刃肉搏的惨烈战斗中,他壮烈牺牲。时年29岁。

045. 沈东平(1905~1938)

男,汉族,原名张秉乾,河南省舞阳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许昌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河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中共河南省委委员、中共豫东特委书记等职。

1933年,爱国将领冯玉祥、共产党员吉鸿昌举起抗日反蒋大旗,组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沈东平跟随吉鸿昌积极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斗争中。同盟军失败后,党组织派沈东平回河南开展地下活动,寻机组织地方抗日武装。1936年7月,他主持建立了中共河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任主要负责人,并先后恢复建立了许昌、开封、郑州地区的党组织,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被严重破坏的河南党组织开始得到恢复。1937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河南省委,他任省委委员兼豫东特委书记。“七七”事变后,他先后同国民党西华县县长楚博和淮阳专署专员刘莪青建立了统战关系,创建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并任参谋长。1938年夏,他带领西华抗日部队到豫东开展游击战争期间,获悉驻睢县日军给城南河堤岭日军据点运送弹药、给养的消息,当即决定打一个伏击战,夺取敌人的辎重。7月29日,伏击战在日军经过的高粱地打响,在与日军援兵激战中,他身负重伤,仍临危不惧,沉着指挥,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在掩护战士撤退时不幸牺牲。1951年,他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046.谷迁乔(1902~1932)

男,汉族,河南省临颍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中共临颍县委建立,谷迁乔当选为书记。 1928年5月,中共豫中特委在漯河成立,他被调任特委书记。到漯河后,他首先整顿恢复了郾城地下党的组织,兼任中共郾城县委书记。1928年秋,他奉调开封,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1930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河南省委组织,他继续任省委秘书长,后担任中共开封市委书记。同年10月,他又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1931年1月,由于河南党组织与上级领导机关中断联系,工作、经费都异常困难,他代表中共河南省委,赴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在上海向中央汇报后,谷迁乔带着党中央拨给的经费返回开封,及时将600元活动经费交给了省委,解了燃眉之急。但是,就在他等待省委分配任务的时候,敌人在旅馆查户口时逮捕了他。在狱中他用“难友会”的名义进行活动,并在难友会中成立了党团干事会,担任党团书记,并组织难友准备越狱。

1932年7月,谷迁乔的身份被叛徒暴露。尽管敌人使用了各种酷刑,他都严守党的机密,拒绝回答敌人提出的任何问题。8月20日,他与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吉国桢等领导人一道英勇就义,时年30岁。1945年党的“七大”期间,他被中央组织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047.肜德忱(1902~1931)

男,汉族,河南省新野县人,192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在信阳省立第三师范读书的肜德忱,参加了信阳县立示范讲习所举办的“实现生活社”,开始接受先进思想。1925年秋,他到开封做青运工作,奔走于各个学校和青年学生团体之间,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经过努力,把“河南青年社”、“河南青年学社”、“河南青年救国团”和“河南青年干社”合并为“河南青年协社”。这标志着河南青年实现了第一次革命大联合。1926年1月,他被中共豫陕区委派往许昌工作,在许昌县石固镇、戴庄和县城省立十四中学发展党团员26名,建立碾上、戴庄两个党支部和共青团许昌特支,还以石固镇为中心,争取红枪会,组织农民协会。同年4月他参加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1月回许昌任中共许昌县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发展农民协会会员5300余人,其中农民自卫军2500余人,拥有步枪800余支,在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中起到一定作用。1927年5月,他调任武汉国民政府河南战区农民委员会特派员,从驻马店到西平县开展农民运动,十余日成立了68个村农民协会,会员达2600多人,并筹建起县农民协会和5个区农民协会。1928年5月后他到敌军中做兵运工作,1930年冬,到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农民协会工作。1931年他被捕后遭敌杀害,时年29岁。

048.陈香斋(1907~1937)

男,汉族,河南省泌阳县人,192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春,陈香斋奉党的指示回家乡孙楼一带开展农运工作,发展党的组织,筹建农民武装,开展武装斗争。1936年1月,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诞生,3月,中共鄂豫边区省委任命他为红军游击队副队长,9月任队长,同时当选为中共鄂豫边区省委委员。在中共鄂豫边区省委的领导下,他带领红军四处出击,顽强战斗。在险恶的革命斗争环境中,他凭借自己对党的一颗赤胆忠心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化名胡祖亭,深入匪穴,宣传党的政策和红军游击队的主张,策动土匪武装起义,使鄂豫边红军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抗战爆发前夕,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十三块根据地红军武装之一,为鄂豫边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不断壮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37年6月19日,他带领红军游击队在与地方土顽势力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弥留之际,他仍嘱咐战士们“继续奋斗,将革命进行到底”。6月21日,他因抢救无效而牺牲,年仅30岁。

049.陈海松(1914~1937)

男,汉族,河南省罗山县人。

陈海松1930年春参加童子团,任大队长。同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任红四军第12师36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九军第25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川陕苏区反“围攻”。在万源保卫战中,他以强有力的政治工作,率所部坚守大面山135天,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六路围攻”起了重要作用。1934年11月,他任红九军政治委员。1935年参加长征,南下川康边,率部参加懋功、绥崇丹懋等战役。其间,他经常和军长各带一两个师单独作战。在攻打宣汉战斗中,他一直在前沿指挥,被敌人手榴弹炸伤右腿,仍坚持不下火线,直到攻克宣汉城。1936年10月,他率部西渡黄河,参加一条山、平大古凉等战役战斗。1937年3月12日,他指挥所部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与国民党军激战。为掩护总部和兄弟部队安全转移,他率部顽强阻击数十倍于己之敌达六七个小时之久,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3岁。朱德总司令为红军失去一位出色的高级指挥员而深感痛惜。在抗日战争期间,朱德总司令曾多次说,陈海松是四方面军最年轻有为的军级干部,可惜牺牲得太早了,如果他现在活着,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050.陈 遗(1908~1970)

男,汉族,河南省舞阳县人。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转为中共党员。

1924年6月,陈遗在开封中州大学印刷厂当印刷工人,开始接受革命启蒙教育。1925年被推选为中州大学印刷厂工会领导人。此后,组织成立中州大学校工会,任工会秘书长。1926年,经恽代英介绍到中央工人运动讲习所学习。1927年1月被派往鲍罗廷卫队作警卫员,同年3月,转为共产党员,曾任卫队党支部书记。1927年护送鲍罗廷回苏联,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8月回国后,被派往上海负责中央地下印刷厂筹建工作。1931年1月至1932年春,先后任天津市委组织部长、书记,直南特委书记。1937年11月,他任中共舞阳县工作委员会书记,领导成立了“舞阳县青年救国会”,使舞阳成为河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最活跃的县之一。1938年底,他在全县发展党员400多人,为党在豫中工作的开展培养了大批骨干。1940年,在彭雪枫帮助下,恢复了组织关系。在彭雪枫部先后任抗大第四分校教员、政治部宣传科长、中共淮泗县委组织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铁路系统工作,曾任哈尔滨铁路局副书记,成都铁路局局长、党委书记(兼四川省委委员)等职。1963年,调任铁道部技术院代院长、院长。1970年5月病逝。

051.肖永智(1915~1943)

男,汉族,河南省新县人。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肖永智历任红三十一军宣传队队长,九十一师宣传科长,三十一军民运科长,右路军第十师政治部主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委员。在著名的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潞王坟战斗中,他表现出了出色的组织指挥才能和英勇机智的战斗作风。1938年2月,他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队政委,1940年5月任一二九师新八旅政委,开赴卫河以西,进入冀南地区坚持抗日斗争。1942年6月,任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1943年7月,任冀南军区七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10月,上级决定送他到延安学习,当时正值军区组织临东战役,肖永智主动提出等打完这一仗再去学习。经组织批准后,他率领七分区部队到清平县战场,取得了初战胜利。1943年10月23日,聊城、临清的日军广獭旅团突然合围陈官营八路军指挥部。战斗持续了几个小时,因敌强我弱,形势危急,肖永智果断率部向西突围。在突围中,他身先士卒,同敌人展开搏斗,不幸中弹牺牲。为纪念他的不朽功绩,冀南党委作出决定,将清平县改为永智县。

052.周维炯(1908~1931)

男,汉族,河南省商城县(今属安徽金寨)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底受党组织派遣,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8年春商城县委派周维炯打入丁家埠民团,从事秘密革命活动,为武装暴动作准备。他以民团军事教练的身份,积极做士兵的工作,并在民团中成立了党支部。1929年,他任商(城南部)、罗(田北部)、麻(城东北部)特别区委委员。5月6日他参加领导了以丁家埠民团为主发动的商南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任师长。后与党代表徐其虚率部打退地主武装和国民党军多次进攻,壮大红军力量,发展农会和赤卫队,领导创建豫东南苏区。后他率部策应六霍起义,为红三十三师和皖西苏区的建立作出了贡献。1930年5月起,历任第一军第三、第二师师长,第四军十一师师长,参与指挥攻克霍山、英山、光山等县城的战斗,率部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二次反“围剿”作战。1931年3月,在鄂豫皖红军全歼国民党军第三十四师的双桥镇战斗中,他率部第三十三团和第十师二十八团,迅猛插入国民党军指挥中心,使其指挥失灵,对战斗全胜起了重要作用。1931年10月在苏区肃反中,因反对张国焘“左”倾冒险计划而遭诬陷,被杀害于河南光山新集(今新县)。

053.周筱沛(1901~1989)

女,汉族,河南省修武县人。

1926年3月18日,周筱沛参加了由李大钊、赵世炎等领导的北京各界人民反对段祺瑞政府卖国政策和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游行示威。1933年在开封发起创办了私立任时女中,她大胆聘用进步教师,使任时女中成为掩护党组织革命活动的场所。1935年春,她调任洛阳第三女中校长,后改任洛阳初级中学校长。她在洛阳中学担任校长期间,聘请了吴芝圃等中共豫西地下领导人任教,为豫西地下党组织领导提供驻地。1936年8月,在学生中建立了党支部。1937年,她配合学校地下党组织分批送近百名学生到陕北、山西、竹沟等革命根据地,使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她在学校成立了“抗敌后援会”,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她发起成立了“洛阳各界妇女救国会”,并任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她曾担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河南省妇女联合会副主任。她多次被选举为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1989年8月9日病逝于郑州,享年88岁。

054.周邦采(1902~1928)

男,汉族,河南省唐河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河南早期共产党员之一。

1919年,周邦采考入开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24年12月,他投笔从戎,走上革命道路,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三期步兵队学员。1925年2月,他参加了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由于在与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中表现突出,受到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器重。之后,他曾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第二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二十军第三师军官教导团参谋长,参加了北伐和南昌起义,他率部英勇作战,屡立战功。1927年底,他回到豫南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2月,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他留汝南领导武装斗争。1928年5月,他成功领导了高平寺和白塔寺农民暴动,沉重地打击了汝东地区国民党反动势力,7月29日,周邦采在汝南水屯台子寺与敌人作战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6岁。

055.周凯东(1915~1943)

男,汉族,河南省陕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凯东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新一旅三团团长。1943年8月中旬,为打击日伪军嚣张气焰,十八集团军总部集中15个团的兵力发起林南战役。他率领三团担任突破林县城南门,歼灭日伪二十四集团军指挥部的任务。8月18日 ,他指挥突击连战士越过护城壕,登上城墙,很快解决了南城门守敌。他命令机炮连掩护,突击连一举又拿下城东门,封锁了敌人东逃之路。周凯东正在与政委研究如何攻打敌军司令部,伪军约两个连的兵力沿南北大街向南城门反扑,企图夺回南门,打通与南关日军联系的通道。“决不能让敌人的企图得逞!”他命令重机枪排火力封锁街道,七连进行阻击,连续打退敌人数次进攻。18日上午10时,四架日军飞机狂轰滥炸,西南城墙轰开几个缺口,南关外日军扑向南门向三团发起猛攻,城内伪军也乘势集中火力向南门攻击。三团四面受敌,情况十分危急。为进行新的战斗部署,他跨出指挥所,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到连队察看战斗情况,不幸被一颗子弹射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056.郑义斋(1902~1937)

男,汉族,许昌市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郑义斋任鄂豫皖民主政府财委主席,兼任红四方面军经理处处长,后任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后勤部)部长。在艰苦的条件下,他详细调查研究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努力筹集粮食、食盐、被服、药品、军火等各种物资,保证了红四方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他还根据鄂豫皖苏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财政经济制度,保证了苏区经济的顺利发展。1933年,中共川陕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举行,他当选为省委委员、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委员,并在川陕苏维埃机关报《苏维埃》上发表了《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与工作概况》一文,提出办好苏区银行的有效办法,被誉为红色理财专家。他坚持原则,坚决抵制了张国焘的“左”倾错误,当张国焘在川陕苏区大搞宗派主义滥杀革命同志时,他以“业务工作需要”、“边使用边改造”的名义,灵活地保护了一大批同志。1936年11月11日,经中央同意,红四方面军渡河各部正式称西路军,他任西路军总供给部部长,带领所属队伍携带大批辎重,边行军边战斗。1937年3月,西路军在与马步芳军血战突围中,他为掩护战友,保护军费而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5岁。

057.武怀让(1899~1936)

男,汉族,河南省孟州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4年4月,武怀让任唐山社会主义青年团地委书记。同年夏,受中共中央选派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中共旅苏驻莫斯科党团支部书记。1928年秋,他到山东工作,先后任中共淄博特委书记、中共青岛特支书记,同年12月任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部长。1929年2月,党中央调其赴山东济南主持中共山东省委的重建和组织整顿工作。同年4月,不幸被捕,在狱中,他与邓恩铭、杨一辰等建立党组织,共同领导狱中斗争,组织越狱行动并和杨一辰等6位同志先后成功越狱。1930年1月,任唐山市委书记。7月,调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1931年1月,他出席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会后受中央委派,到东北传达全会精神,整顿东北党组织。2月,任中共北满特委书记兼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书记。1932年1月,任上海“临时中央”军事部部长,1933年1月,任上海中央执行局军委书记。1935年,他再次赴莫斯科学习并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委员。1936年,在苏联肃反期间,被王明、康生以莫须有的罪名迫害致死,时年37岁。1953年,苏共中央为其平反。1957年,中共中央追认武怀让为革命烈士。

058.金孚光(1907~1931)

男,汉族,河南桐柏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桐柏县党组织主要创始人和桐柏苏区创建者之一。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金孚光从开封返回桐柏。与桂仲景等人组建了中共桐柏第一个支部,接着在县城召开由各界人士参加的声援“五卅”大会。他登台讲演,慷慨陈词,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会后,数百名青年学生和爱国群众在县城游行示威,查封了10余家商店的日货。1925年10月,他到广州黄埔军校学习。两次受北伐军总政治部派遣,回河南调查农民运动。

1927年,他先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再次返乡,在桐柏、唐河、泌阳、信阳一带从事革命活动。在信阳组织洋河农民暴动,并领导桐柏县万名农民进行围城斗争。不久,他到泌阳的建国豫军秘密从事党的活动,任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后任桐柏县委书记。1930年2月,他调信阳县委负责军委工作,领导参加了信南天平山麦收暴动,组建了豫南工农红军先遣总队,任总队长。1931年,他先后担任红二十五军团、红四军二十九团团长。他率部转战于豫鄂边区和鄂豫皖边区,为建立豫鄂边和鄂豫皖边工农政权,作出了贡献。1931年,国民党加紧围剿鄂豫皖苏区,他率部到湖北宣化店一带迎击敌军,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4岁。

059.赵伊坪(1910~1939)

男,汉族,河南省郾城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大革命后期,赵伊坪在河南郾城从事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在陕西省、山东省从事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兵运工作。1933年,他在杞县私立大同学校以教书为职业做掩护,从事革命工作,热情培养革命青年,领导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到鲁西抗日根据地工作。1939年1月,他担任中共鲁西区党委委员、秘书长兼统战部部长职务,为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国民党爱国人士聊城专员范筑先同人民一起抗战,为巩固和发展鲁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3月,中共鲁西区党委机关和八路军先遣纵队在山东茌平琉璃寺一带与日军激战,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突围,他不幸中弹负伤,被日军逮捕。凶残的敌人用尽酷刑,百般折磨,他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痛斥侵略者的罪行,表现出共产党员的革命气概。敌人恼羞成怒,将他活活烧死。新中国成立后,赵伊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060.祝 捷(1925~1946)

女,汉族,河南省固始县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抗战爆发后,祝捷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参加了固始抗敌青年协会、固始抗敌动委会、安徽省动委会第二十一工作团,并随团南下湖北浠水和皖东开展抗日活动。1940年,他赴新四军皖东根据地。1944年调豫皖苏边区,任永城县山城区区委组织部部长。1945年3月,调任蒋口区区委副书记,曾指挥区武工队对穈集于此地的汉奸顽匪进行多次打击,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抗战胜利后,她和区委在蒋口区开展了反奸反霸清算斗争,取得可喜的成绩,蒋口区的经验被推广到全县。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驻永城的豫皖苏八分区主力部队作战略转移,留地方武装和区乡干部坚持当地斗争。她当时已有身孕,党组织让她随军转移,但她坚定地表示:我是区委书记,决不能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我要和蒋口区的群众生在一起,死在一起。8月中旬,她与区队1个班在蒋庄被国民党第五十八师及还乡团1000余人包围。突围中,由于怀孕数月,加之劳累过度昏倒,在梁楼西被捕。被捕后,她受尽了惨无人道的折磨和人身侮辱,国民党军用种种酷刑及她腹中的胎儿作要挟,但她宁死不屈。1946年7月15日,已有数月身孕的祝捷被国民党反动派活埋于永城大寺古塔旁,年仅21岁。

061.胡日新(1901~1928)

男,汉族,河南省罗山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0年夏,胡日新参与创办“罗山青年学社”,开展进步活动。1922年后,担任学社农民部负责人,1927年任河南省战区农民运动委员会特派员、罗山工作组组长,指导罗山工作,大力发展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掀起农运高潮。大革命失败后,他继续坚持在罗山活动,以枪会形式,组织和掌握了一批农民武装。1928年2月,中共南五县特委在潢川成立,他调任特委委员,于3月参加领导了特委在潢(川)商(城)固(始)三县边界发动的大荒坡起义。由于条件不成熟,起义失败,他在混战中奋力突围脱险。4月,特委恢复重建。5月,根据特委的部署,他前往息县,代表特委帮助改组息县特支,兼任特支军事指导员,制定起义计划,协助特支成功地发动了周荒坡起义。之后,他在新(蔡)息(县)边区开展游击斗争,实行武装割据,开创了以周荒坡为中心的息县东北红色区域。同年9月,国民党军对新息游击区大肆“清剿”,他在率领游击武装转战途中不幸被捕,被割掉舌头,砍断双腿,壮烈殉国。

062.胡紫青﹙1916~1969﹚

男,汉族,鹤壁市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后,胡紫青参加了“浚县抗日义勇军”。1939年,他开始从事敌工和情报工作。他先后在“天门会”帮助开展对敌工作和负责冀鲁豫与太行解放区之间交通线的安全保卫工作,出色地完成了护送我军重要领导人及重要军事情报和物资的安全护送工作,为维护两大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争取发动“天门会”起义,参加组建了浚汤支队,配合冀鲁豫军区部队,第一次解放了浚县城。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平原省公安厅管教处、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为加强对劳改犯人的改造,他积极创办劳改工厂和农场,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他成功侦破了反动组织“中华民族同盟委员会”煽动策划的“豫东回族事件”,破案经验受到党中央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在河南农学院工作期间,他坚持原则,亲自蹲点,创造经验,积极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受到团中央的表扬。他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文革”结束后得到平反。河南省委给他高度的评价,称他“忠于党、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光明磊落,忠诚积极。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063.贺建华(1908~1946)

男,汉族,河南省许昌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3年春,贺建华以其父亲的名义向社会集资创办私立许昌灞陵中学,后任许昌县教育局长,以学校为掩护,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他担任中共许昌中心县委书记,在许昌县、襄县、禹县等地秘密组织“中华抗日救国军北路军”,计划进行暴动。因叛徒告密被捕,关押一年多,屡受重刑,坚强不屈。出狱后,国民党在洛阳的驻军邀请他去当副军长,他断然拒绝。当得知日本侵略军鲸吞华北大片国土、对中国同胞烧杀掳掠后,正在养病的他恳求河南省委尽快为其分配工作。1938年秋,他被派往经扶县工作,开始了在豫鄂边抗日根据地8年的战斗生涯。在8年残酷斗争中,遵照党的指示,他历任中共罗礼陂孝中心县委书记、豫鄂边区行署委员、鄂南专署专员、湘鄂赣专署专员等职,积极发动抗日武装,致力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工作, 1946年11月,在中原突围战斗中,被国民党军队残酷杀害。

064.高敬亭(1908~1939)

男,汉族,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高敬亭参加革命,同年秋当选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不久又调任区苏维埃武装委员。1930年,他任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后,历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委员、鄂豫皖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苏维埃政府主席,光山县书记,豫东南道书记,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治委员。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北上,他奉命重建红二十八军,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在大别山坚持了三年坚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7年9月,红二十八军同国民党卫立煌部谈判,改为鄂豫皖工农抗日联军。10月,我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十三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鄂豫皖抗日联军遂改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1939年6月,高敬亭被错误处决。197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对高敬亭的功过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065.高镇五 (1880~1966)

男,汉族,河南省清丰县人,1902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3年,高镇五毕业于天津单级师范讲习所,先后在山东济南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中、河南省立开封一师、山西国民师范学校等学校任教,并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家乡创办了维新小学,自任校长兼董事。1936年,他任清丰县简易师范学校副校长。他主张“教育救国”、“科学强国”,提倡“解放女权,男女平等”的思想,主张新的道德风范,反对旧的教学方法,开设民主与科学新课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宣传抗日救国。他联络清丰县、大名县、南乐县、内黄县、濮阳县文化教育界人士,成立“冀南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兴办妇女训练班、民训班、文化训练班,创办冀鲁豫边区抗日中学。1946年冀鲁豫建国学院建立后,他任班主任。冀鲁豫建国学院改为冀鲁豫边区第一师范学校后,他任副校长。1949年8月,他任平原省立新乡师范学校校长、平原省人民政府委员、平原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1954年后任河南省教育厅长,政协河南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6年4月,他在郑州逝世。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