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蒙古族,河南省洛阳市人,生前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
李準1948年到洛阳市干部文化学校任语文教师,同时开始写作。1953年,他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在《河南日报》发表,因为尖锐地触及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课题,引起热烈反响。后又陆续发表《白杨树》、《孟广泰老头》、《雨》、《陈桥渡口》等短篇和中篇小说,描绘了上世纪50年代前期处于剧烈变革中的农村社会风貌。1954年,他开始从事专业创作,写出了《农忙五月天》、《野姑娘》等。1960年其代表作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发表,小说由作家本人改编成电影《李双双》上映后,李双双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1969年他再次到河南西华县屈庄落户,在那里生活4年,创作出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于1985年获茅盾文学奖。在创作小说的同时,他写过20部电影剧本,除《李双双》外,还有《老兵新传》和根据他人小说改编的《牧马人》及《高山下的花环》等,这些作品多次获奖,在中国当代影坛占据重要位置。在现代中国文坛上,他是同时在小说和电影两条战线上作战并取得比较突出成就的作家。
男,汉族,河南省许昌县人,中共党员。生前系许昌县水稻杨村党支部副书记。
杨水才1949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多次立功,获“人民功臣”称号。1951年复员返乡后,他组织10户农民成立本村第一个互助组,并把自己的40万元(旧制)复员费交给组里购买生产资料。1956年他当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自从参加工作起,他数十年如一日,不图名、不图利,积极忘我地为党工作。“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干革命”是他的信念。杨水才生活俭朴,办事勤俭。他的棉衣翻拆好几次,一顶帽子戴八九年。他身患肺结核等多种疾病,曾多次昏倒在试验田里,但一直带病坚持工作,同志们劝他住院治疗,他坚决不肯。1966年12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他病逝于试验田的小屋里,年仅42岁。1969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记共产党员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的文章,同月31日又以“为人民鞠躬尽瘁”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高度赞扬杨水才同志。杨水才的“小车不倒只管推”的革命精神,更是成了广为流传的名言。
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南省安阳县人。
安阳县铜冶镇属半山半丘陵地区,周围岗峦起伏,沟壑纵横,以前交通十分不便,杨皂立志为群众修桥筑路办好事。1940年,他在村西和尚沟修了一座小石桥。1954年10月,他带领3名学艺的徒弟,在村东断截沟修建了一座8米高、4米宽、20米长的石拱桥。1967年10月,他带领几个徒弟,用一年时间在汾红江建成两座高12米、宽20米、长100米的石拱填土大桥。1981年,在中共安阳县委和县政府的支持下,杨皂用两年时间修筑了“龙洞沟桥”。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群众义务修桥铺路,前后共修建大小工程16处之多,被群众称为“八大工程”和“八小工程”,总共打石料5000多立方米,挖土3.7万多立方米,义务投工4900多个,相当于10年多的劳动日,贴款1800多元,贴粮2400多斤。1974年11月,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当代愚公”称号。
男,汉族,河南省许昌县人,1973年4月出生。现任郾城区聋儿康复中心主任。
邱新会是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但他身残志坚。1998年,他克服种种困难,创办了漯河市郾城聋儿语训中心,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口语教学方式。他先后教会1000多名聋哑儿童开口说话,其中,聋儿杨川成为2008年河南省拉丁舞大赛少儿组冠军,聋儿李晨燕表演的诗歌朗诵节目被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汶川大地震后,他多次带领孩子进行义演,并把演出收入全部捐献给四川灾区。目前,该聋儿康复中心已发展成拥有面积1000平方米,在校聋儿、弱智儿童100名的聋儿康复训练学校,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学生人数最多的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机构。他的事迹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30分》、《中国新闻》等栏目播出,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他荣获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十大优秀青年称号。郾城聋儿语训中心被评为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单位。
女,汉族,河南省滑县人,中共党员,1955年10月出生。现任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副教授。
巫兰英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亚洲、世界级飞碟射击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是中国射击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她曾先后五次荣获世界飞碟射击锦标赛团体冠军,1次个人世界冠军,3次蝉联亚洲个人冠军,16次夺得全国个人冠军。其中2次获全国飞碟射击比赛个人冠军,5次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11次打破全国纪录,曾两次参加奥运会比赛,并荣获国际运动健将称号。2001年,巫兰英任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在她的带领下,经过全院教职工的艰苦奋斗,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学院“二次创业”的胜利。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劳动模范、青年突击手荣誉称号,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7次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最高荣誉奖章,被省政府通令嘉奖,并记大功、特等功多次。
原名姚冠三,男,汉族,河南省邓州市人,中共党员,当代作家。原湖北省作协主席,全国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
1935年起,姚雪垠陆续在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发表短篇小说。1939年,他写的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在胡绳主编的重庆《读书月报》上连载。1943年初至重庆,他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5年初至四川三台任东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同年夏季返成都创作了取材于自身经历的长篇小说《长夜》。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私立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理文学院长。在此期间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集《M站》、《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重逢》,长篇小说《戎马恋》、《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论文集《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传记文学《记卢镕轩》等。他研究明代历史,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1957年创作代表作5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1963年出版了第1卷,译成日文后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1976年出版的第2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男,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中共党员,1977年7月出生。1995年12月入伍,现任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
入伍以来,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317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760余人。特别是在2008年5月赴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他为成功营救被困104个小时的李青松和被困124个小时的卞刚芬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在战士们的记忆中,每次执行任务,特别是面临生死危险的时刻,李隆总是冲在最前面。于是,他就有了一个绰号:敢死队长。2004年1月13日下午,漯河郾城县境内一载有49吨氯气的槽车倾翻水沟,大量剧毒气体泄漏,数万生命受到威胁。李隆奔赴现场后,连续奋战8小时,将泄漏处一一堵上。而他却因中毒,四肢、手脚都没了血色,休养了好长时间后才度过生命危险期。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曾获得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他是2008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
男,汉族,河北省武安市人,中共党员。曾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第四届副主席。
杨兰春是20世纪我国戏曲艺术界最有影响的艺术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奠基人,豫剧现代戏的开拓者。他创作、导演的豫剧《朝阳沟》是中国戏曲现代戏探索道路中出现的经典作品。他既能创作又能导演,50余年的艺术实践既继承传统又融进新的导演艺术,支持唱腔改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闯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他编、导的豫剧还有《李双双》、《小二黑结婚》、《唐知县审诰命》、《刘胡兰》、《花打朝》、《好队长》等。同时,他还培养扶植了一批著名演员、编剧、导演等。他1938年参加革命,1943年参加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他到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期间,与田川等合作改编的歌剧《小二黑结婚》,成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保留节目。他毕业后曾历任河南省歌剧团副团长,河南省豫剧院三团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曾出席全国群英会。他是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男,汉族,河南省卫辉市人,中共党员, 1928年5月出生。曾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
林县位于河南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1954年4月,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他率领林县人民,历经数载,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他和县委一班人知难而进,率领林县人民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的土石如果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
男,汉族,河南温县人,1949年7月出生,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现任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执行主席。
陈正雷幼小孤苦,屡遭磨难的童年练就了他坚毅的性格、善良的人品。他立志把传承弘扬太极拳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当作毕生的追求。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他从民间拳师成为一代太极大师。1973年到1989年,他分别代表河南省、国家参加各类大赛,并获得金牌数十枚。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培养出全国及世界冠军数十名。他先后主编出版了《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等著作,被译成英日德意法韩等多国文字。2003年他创办陈家沟太极拳馆,在全国及世界各地创办分馆20多家,辅导站点100多个,学员及受益者达千万之众。他以“亲善大使”的形象在30多个国家展示教授太极拳, 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曾获中国当代 “十大武术名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
男,汉族,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人,中共党员,1959年12月出生。现任源汇区干河陈乡干河陈村党支部书记、河南开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林东风原为漯河市粮油食品工业公司职工,1995年主动放弃“铁饭碗”回老家工作。他任源汇区干河陈乡陈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实施城中村改造,推进城镇化建设。他把近3平方公里的干河陈村打造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他先后开发建成住宅小区14个,使该村90%以上的村民住进新楼。他主持建立了村民生活保障制度,凡年龄50岁以上的村民,每月发放400元的生活补助费,对高考被录取的学生,按院校层次分别给予1000元至10000元奖励。他为村民统一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村民生活保障覆盖面达到100%。他带领全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村集体控股的开源集团发展成为拥有7家子公司的集团公司,2008年完成销售收入3.6亿元,实现收益2382万元,缴纳税金1591万元。
他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十大农民标兵。干河陈村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卫生村、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村。
男,汉族,河南省西华县人,中共党员,1982年出生。现为中南大学商学院学生。
洪战辉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难家庭。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由男孩成长为困难打不倒的男子汉。为了挣钱养家,他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周末还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为了照顾好捡来的妹妹,从高中到大学,从河南到湖南,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读书。为了给父亲治病,他背着父亲四处求医。洪战辉用坚韧和自强支撑着不幸的家庭,用真爱和责任演绎着特殊的亲情,12年的顽强坚持,终于使父亲病情好转,妹妹健康成长,全家人重新团聚。2006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心洒向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贫困山区看望困难学生,捐赠学习用品。他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被团中央等部门授予全国大学生三好学生标兵、全国自立自强大学生等多项荣誉称号。
男,汉族,河南省方城县人,中共党员。生前系航空兵第十四师四十团一大队飞行员。
1948年春,杜凤瑞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当通讯员、司号员和飞行员。他作战机智勇敢,参军不到3个月,在南阳白河的一次战斗中,就立下三等功;接着在云南的一次剿匪战斗中,因作战勇敢,又荣立二等功。1958年10月10日,他驾机和长机一起,在福建龙田上空与国民党空军激战。一架国民党飞机偷袭长机,情况十分危急。他一面呼叫长机摆脱袭击,一面单机冲入国民党空军机群,长机脱险,他的坐机却陷入重围。但他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击落国民党飞机一架,吸引了对方火力。他的坐机受重创仍坚持战斗,又击落一架国民党飞机。在跳伞时,遭国民党飞机扫射壮烈牺牲。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党委号召空军学习杜凤瑞的英雄事迹。1959年空军司令部、政治部决定给他追记一等功;国防部命名他生前的飞行大队为杜凤瑞大队;方城县人大常委会于1984年11月24日决定,将县城主街道命名为“杜凤瑞路”,表达全县人民对杜凤瑞永久的怀念。
男,汉族,河南省济源市人,中共党员,1954年8月出生。现任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30多年来,豫光金铅集团在杨安国的带领下,逐步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56亿元,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兼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铅锌领域大型骨干企业,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国废旧金属再生利用领域试点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他率先提出绿色冶炼的理念,带领技术人员先后研制开发出非定态SO2转化技术、全湿法金银生产技术等4项国际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有力推动了中国铅冶炼工业的技术进步。2008年,集团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10.5亿元,实现利润1.5亿元,利税5.8亿元。2009年集团公司铅锌产量居全国第二、铅产量居全国第一、白银产量居全国第一。他始终坚持不断做大做强豫光,2000年以来,先后建设了10万吨再生铅综合利用工程、金银扩建和综合回收等工程。他先后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煤炭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创建节约型企业先进个人等荣誉。
女,汉族,河南省博爱县人,共青团员,1995年出生。现为博爱县苏家作乡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学生。
7岁,当其他孩子还在父母怀中撒娇的时候,邱小二却用稚嫩的双肩背起邻家妹妹赵梦雅,义务背她上下学、上厕所。这一背,就是7年。赵梦雅和邱小二都是博爱县苏家作乡南石涧村人,同是1995年出生。赵梦雅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曾有几个男女同学尝试帮助梦雅上学,但都没有坚持多久。邱小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天,邱小二对梦雅的父母说:“让我来背梦雅上学吧。”为了保证梦雅能按时到校上课,邱小二每天都得提前半个小时走出家门,等梦雅吃过饭,再替她收拾好书包,然后背着她去上学。一诺千金,邱小二雷打不动地坚持了7年!其间,尽管自己家里姐姐辍学、爷爷奶奶患病,但是,邱小二帮助梦雅的决心从未动摇过。7年过去了,昔日的孩童已长成了少年,但她“背人上学”的善举还在继续。2008年6月,邱小二作为年龄最小的团中央十六大代表,光荣出席了中国共青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邱小二先后获得了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感动中原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男,汉族,河南省范县人,中共党员,1957年10月出生。范县人事局局长。
孟贵臣心系百姓,痴情助学。他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人才志愿者协会,募集善款177万元;他在全国创办第一个民办性质的范县人才志愿者协会,先后吸收会员200余名;他救助贫寒学子496人,救助资金达100万元,使150余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45名孤儿顺利进入学校学习,被誉为新时代的“武训”。他和家人省吃俭用救助过的贫困生达29人,被寒门学子亲切地称为“穷孩子的爸爸”。他跑遍全县12个乡镇的580多个村,建立1000余名贫困生档案,探索长效救助机制,实施接力助学模式。他建立协会网站,策划组织“2008濮阳市庆奥运助学子献爱心名家书画精品义务拍卖会”等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汶川地震后,他救助北川中学5名孤儿。他开办了一个慈善性质的情商教育实验班,40名特困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学业,步入高中。他先后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河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温暖2008河南十大爱心人物等称号,并获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等荣誉。
男,汉族,河南省邓州市人,中共党员。
2002年12月,武文斌入伍到济南军区铁军师“叶挺独立团”,2005年9月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工程与导航士官一队,2007年7月被分配到铁军师炮兵指挥连实习。2008年5月13日,他随部队开赴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在执行任务中,他始终以“铁军”精神激励自己,默默践行“多干一点,再多干一点”的诺言,连续奋战32天。6月18日凌晨2时40分,他因长时间过度劳累突发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6岁。集团军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追记一等功,批准武文斌同志为革命烈士。中央军委表彰他为抗震救灾英雄战士。2008年底,他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女,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5月生,江苏省铜山人。现任黄河科技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1981年,时任郑州大学讲师的胡大白受学校派遣到外地授课,不幸烫伤,落下终身残疾。但她身残志坚,于1984年创办黄河科技学院。1994年,黄河科技学院第一个被批准实施高等专科学历教育。2000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她注重理论探索,创办全国公开发行的第一本民办教育理论研究学术刊物《黄河科技大学学报》并任主编,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撰写学术著作120万字,主编民办教育理论著作650万字。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学院免费接收灾区学生100多人,先后有600多名残疾学生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自1998年起,学院坚持11年免费培训下岗女工3000多人。20多年来,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8万多名。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得首届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