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42版:河南省“双60”评选活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166.徐洪刚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166.徐洪刚

163.赵春娥(1935~1982)

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中共党员。生前系洛阳老集煤场工人。

作为一名普通的煤场工人,赵春娥爱岗敬业,惜煤如金,几十年如一日在车站看守煤堆,注意点滴节约,每天猫着腰用手将漏在石缝里的煤抠出来,10个手指经常磨得鲜血淋淋,硬是一个人拣回150吨煤。为了方便群众,赵春娥把煤场供应户中的五保户和军烈属老人一一作了登记,为他们送煤上门。由于她长期干脏活累活,积劳成疾,但面对病魔,她坚定地说:“我宁肯倒在煤堆上,决不躺在病床上!我喜欢煤场,也离不开煤场,死后将我的骨灰撒在煤场上,让我看煤。”她助人为乐,在同事眼中是出了名的活“雷锋”。患癌症期间,她仍坚持为五保户、军烈属老人送煤送粮、打扫卫生、操劳家务,被群众誉为“党的好女儿”。中共中央曾发出文件《向赵春娥同志学习,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职工队伍》。1982年,赵春娥因病去世。1983年赵春娥被国务院追认为全国劳动模范。

男,云南省彝良县人,中共党员,1971年3月出生。现任济南军区铁军师“秋收起义红二团”副政治委员。

1993年8月17日,他在探家归队途中,乘坐的长途公共汽车行至四川省筠连县境内时,车上4名歹徒向一女乘客勒索钱物,肆意侮辱。他见危相助,挺身而出,同歹徒英勇搏斗,胸部、腹部、臂部被歹徒连捅14刀,肠子流出体外50多厘米。他忍着剧痛,用背心兜着肠子,从车上跳下,追赶歹徒,昏倒在地。后经当地群众和医院全力抢救,转危为安。他住院期间,6000多名群众自发地前去慰问。他见义勇为的英雄壮举,在全军和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军指战员和全国广大青少年向徐洪刚同志学习。他被授予见义勇为青年英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169.黄久生

男,汉族,河南省潢川县人,中共党员,1965年2月出生,现任中共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黄久生从小是个苦孩子,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因此他很小就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从1996年起,逢年过节,潢川县的680多户鳏寡孤独家庭都会收到黄久生捐赠的米面、现金等,被人们称为“680多户鳏寡孤独家庭共同的儿子”。2003年到2007年,他为家乡公益事业建设捐资上百万元。他带领农民工实施的工程,有两项夺得了国家最高建筑奖——鲁班奖,还创出了30余项省市优良工程。他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回报社会的崇高风尚,先后荣获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有突出贡献新闻人物、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敬老之星、全国敬老之星、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劳动模范、和谐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

172.程相文

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中共党员,1936年11月出生。现任鹤壁市浚县农科所所长。

程相文1964年开始玉米育种事业。46年来,他成功选育玉米新品种30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10个,其中浚单18、浚单20被列为国家玉米重点示范推广新品种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05年他承担的国家粮丰科技工程——小麦玉米一年两熟15亩超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首创夏玉米亩产超吨粮和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亩产超吨半粮的超高产记录;2007年15亩小麦平均亩产668.88公斤,玉米平均亩产1064.78公斤,再次刷新纪录;2008年承担的国家粮丰科技工程河南课题豫北灌区浚县万亩核心区玉米平均亩产831.4公斤,首创国内万亩核心区连片种植和全国夏玉米同面积最高产量纪录。他把应得的数百万元奖金全部用在了育种事业上。他荣获省部级等科技成果奖44项,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等。

175.靳月英

女,汉族,河南省淇县人,中共党员,1923年6月出生。现为淇县黄洞乡鱼泉村村民。

半个多世纪来,作为一名老党员、老烈属,靳月英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不懈追求,甘于奉献。战争年代,她积极拥军支前,为我军送军粮、做军鞋,做侦察员、交通员,养护伤员。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拥军建设家乡,帮贫济困,捐资助教,绿化造林。多年来,她视军人为亲人,先后送给部队的慰问品达1万多份,用自己的行动承传着军民鱼水情。村里的五保户、贫困户都得到过她的悉心照料,有20多名失学儿童在她的资助下重返校园,汶川大地震后她捐出1000元钱寄到灾区;她开辟了8座山头2000余亩荒山,栽下30多万棵树木,使昔日的荒山花果飘香。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拥军模范、绿化造林先进个人等各项荣誉称号100多次。如今,年近90高龄的她,仍在继续着她的事业。她常说:“党员没有退休日,活一天要干满两晌。”

178.穆青(1921~2003)

男,回族,河南省周口市人,中共党员。新华社原社长、党组书记。

穆青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写出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他的新闻通讯报道浓缩了伟大时代,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叙写了时代潮流。1966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了穆青和冯健、周原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新闻观,要求用文字和摄影“两条腿走路”,改变以往重文字、轻摄影的现象。他积极主张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拓展通讯社的职能,主持创办了《半月谈》《瞭望》《经济参考报》《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丰富了新华社的报道领域。他的主要新闻作品有《十个共产党员》《新闻工作散论》、《穆青散文选》《彩色的世界》《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历史的审判》《铁人王进喜》《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他出版的摄影集有《九寨沟》《穆青黄山摄影集》《穆青摄影选》等。

164.赵趁妮

女,汉族,河南省禹州市人,中共党员,1926年出生。郭连乡张涧村农民。

1978年,赵趁妮刚把儿子送走参军不久,就遭遇婆婆、丈夫等4位亲人相继病故的重大不幸。为了让儿子安心服役,她强忍悲痛,封封家书报平安,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儿子在她的鼓励教育下光荣入党,并多次立功受奖。3年后,当儿子探亲得知家庭变故后,赵趁妮一再叮嘱他归队后不要把家中的不幸和困难向首长汇报,以免首长分心,影响部队建设。她劝说女儿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参军报国,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她幼年裹过小脚,上了年纪后行动很是不便,但每年八一、春节等节日,她都要在亲人的搀扶下,到部队看望慰问官兵。1998年,她冒着高温赴长江抗洪一线慰问部队官兵,并送去30多箱苹果。赵趁妮几十年如一日,用农民的朴实与真诚,四处奔波,为官兵送去温暖和爱,在爱国拥军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她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爱国拥军模范。她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爱国拥军模范等荣誉称号。

167.崔兰田(1926~2004)

女,汉族,中共党员,山东省曹县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崔派”艺术创始人。生前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剧协副主席。

幼年时期的崔兰田,家境贫寒,四五岁时便跟随父母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后辗转流落河南郑州。因生计无着落,11岁便开始学艺,她刻苦练功,入班仅3个月便能登台演出。她以豫西调为主,兼用豫东调,形成颇具独特韵味的崔派演唱艺术,成为“崔派艺术”的创始人,与陈素珍、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并称“豫剧五大名旦”,是中国豫剧功勋杯奖获得者。在她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4次率团晋京演出。在京的戏剧界名导演、名演员、作家、评论家给予她“崔兰田的演唱艺术对于形成中国声乐学派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豫剧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等高度评价。

170.黄炳新

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人,中共党员,1948年出生。现任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高级顾问。

黄炳新1964年入伍,1985年升为试飞团团长。担任团长期间,他不仅先后承担了我国全部型号新型飞机的试验、鉴定飞行任务,还成功组织和参加了重大型号的试验飞行。他在飞机试飞中判断准确、胆大心细,多次化险为夷。在30年的试飞生涯中,他承担过19种机型的科研试飞,其中包括6种新机型飞机的鉴定试飞,共安全飞行3695架次1738小时,没有发生过一起飞行事故,创造了中国乃至国际航空史上的奇迹。他主动承担91项复杂风险科目试飞,飞出了歼8Ⅱ飞机的最大速度和升限,19次正确处置空中重大险情,抢救了上亿元国家财产和珍贵的科研试飞资料,被誉为“与魔鬼打交道的英雄”。他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8次。1988年4月27日他被中央军委授予试飞英雄荣誉称号,获一级英模勋章;1991年他成为我国首批功勋飞行员。

173.谢延信

原名刘延信,男,汉族,河南省滑县人,1952年10月出生。河南煤化工集团焦煤集团鑫珠春公司普通职工。

1974年,他新婚一年的妻子生下女儿后因产后风不幸去世。从此,他主动承担起照料前妻父母和呆傻妻弟的责任。30多年来,谢延信不辞辛劳地照顾岳父母一家,一诺千金、不离不弃。为使老人放心,他毅然改姓为谢。1979年,岳父突患脑中风,全身瘫痪。一老、一瘫、一傻、一幼,生活重担全部压在谢延信的身上。为照顾岳父一家,他狠下心把5岁的女儿送回滑县老家,自己在焦作伺候老人。他以不放弃照顾前妻一家人为前提,多次拒绝组建新的家庭,直到丧妻10年后才与志同道合的谢粉香组成新的家庭。2003年,他因脑出血落下了反应迟钝、行动不便的后遗症,便让妻子来焦作共同照顾前妻一家。他荣获河南省敬老楷模特别奖、中华孝老敬老之星、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176. 熊维政

男,汉族,河南新县人,中共党员,1956年8月出生。现任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熊维政带领羚锐公司奋斗十数载,把一家依靠扶贫贷款起家的小厂打造成年产膏药30亿贴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国橡胶膏剂药企中的首家上市公司。目前羚锐公司资产逾10亿元,年创利税逾亿元,被业界誉为“中国橡胶膏剂药业第一品牌”。作为一位来自老区的医药行业人大代表,他牢记使命,肩负重任,时刻为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行业的繁荣奉献着辛勤和汗水。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医药十大杰出企业家、河南省医药科技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十大科技扶贫功臣、河南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企业家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国家推动学术发展贡献奖、河南省工业创新特等奖等多个奖项。

179.薛喜梅

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中共党员,1951年10月出生。1968年8月她到河南省郏县插队,曾任公社党委副书记兼大李庄大队党支部书记、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河南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副所长、农业经济信息研究所所长。

薛喜梅到郏县广阔天地乡插队落户期间,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点一滴地向当地农民学习,与他们打成一片。她长期照顾村里的一位年逾古稀的孤寡老人。老人身体不好,经常患病,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她搬去与老人同住。她作为设计者和工程师,对广阔天地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道荒沟重新描画。寒冷的冬季,本是农闲时光,她带着知青们和乡亲们打井、修渠、平整土地、植树造林。经过几年奋战,郏县广阔天地乡的7000多亩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机电灌溉双配套,成了全县人人称羡的“小粮囤”。她刚进村时,社里粮食亩产不到500斤,到后来粮食亩产量超千斤,乡亲们结束了“红薯半年粮”的苦日子,开始了常年吃细粮的富裕生活。她是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

165.郝杰兵

男,汉族,辽宁省丹东市人,中共党员,1955年5月出生。现任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中华慈善总会永久理事。

1998年,郝杰兵主动请缨到焦作市民政系统所属的盲人按摩医院担任院长。当时医院濒临倒闭,人心不稳,困难重重。他竭尽全力,将濒于关停的焦作盲人按摩医院发展成为河南省首家康复医院,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慈善医院,使其成为全国开展慈善医疗的样板医院。他先后帮助20余个省、市成立慈善医院,推动了国内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时,他开展的“微笑列车”、“重生行动”等十几项慈善医疗服务项目,为困难群众提供慈善医疗救助3万余人次。还面向全国开展贫困家庭唇腭裂患儿免费矫治手术8600多例,减免医疗费3000多万元,手术量居全国之首。在全省他率先创建老年康复中心,收治病残老人19000多人次,减免医疗费1000余万元。他曾荣获中华慈善事业特殊贡献奖、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2009年他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称号。

168.常香玉(1923~2004)

女,汉族,河南省巩义市人,中共党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生前曾任河南省豫剧院院长、戏曲学校校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常香玉自幼学艺,13岁即以演出新改编剧《西厢》而闻名。她在艺术上勤奋好学,勇于革新,曾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以丰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她的演唱热情奔放,刚柔并济,挥洒自如,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和艺术造诣;她的表演刚健清新、细腻洒脱、优美大方,形成了独特的“常派”风格。她的代表剧目有《拷红》《白蛇传》《花木兰》《战洪州》《大祭桩》和现代戏《人欢马叫》《红灯记》等。她积极传承民族艺术,主动提携新人。1948年,她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后改为香玉剧社,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她率领剧社在西北、中南等地区义演,以演出全部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被誉为“爱国艺人”。她是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逝世后国务院追授她“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171.焦裕禄(1922~1964)

男,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工作,生前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

1962年12月,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委书记后,面对危害老百姓生产生活的三大灾害——内涝、风沙、盐碱,带领全县人民全身心投入封沙、治水、改地斗争。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踏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忍着肝病的折磨,靠着自行车和铁脚板跋涉2500余公里,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走访,把所有的风口、沙丘、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制定了治理“三害”的科学规划。有时候肝区疼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拿不住笔,他仍然坚守岗位、冲在一线。他总是在群众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他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植树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1964年5月,焦裕禄因肝癌不幸病逝,年仅42岁。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196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174.雷军伟

男,汉族,河南省濮阳人,中共党员,1974年3月出生。濮阳供电公司“送光明”青年志愿服务总队队长。

秉承着“把光明送到心灵深处、用真情构建和谐”的信念, 多年来,雷军伟带领10支“送光明”服务小分队队员,入社区、进学校、到企业、下田头,宣传安全用电知识,开展用电便民服务。他主动延伸服务,帮助一位蜗居斗室37年的残疾人唤回了生的希望;把一对80多岁的老志愿军夫妇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是25名农村留守儿童的贴心人;两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的引路人。他组织349名队员长年帮扶孤寡老人、残疾人463人,牺牲节假日近千天,义务处理客户用电故障上万件,捐款10.2万元,直接经济投入50多万元,被当地群众誉为“活雷锋”。他是共青团十六大代表、全国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十大爱心助残人士、河南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职工,他先后获得河南青年五四奖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他的服务队荣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称号。

177.裴春亮

男,汉族,河南省辉县人,中共党员,1970年3月出生。现任辉县市裴寨村村委会主任。

裴春亮从修理电器起家,办过商店,开过饭店、照相馆,经过10多年的拼搏,成为集饭店经营、机械铸造、矿业开采于一体的农民企业家,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2005年,裴寨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乡亲们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裴春亮身上。上任后,他不负众望,个人先后投资400余万元为村里建学校、装路灯、修道路、打水井。2006年年初,他个人投资3000万元,无偿为全村村民建造新居。2008年年底,一个包括敬老院、幼儿园、体育场、超市在内的功能齐全、整洁美观的裴寨新村建成,全村135户群众喜迁新居。为了“不让村民住着新房子,过着穷日子”, 2006年4月,他以多方引资、村民自愿入股的形式筹资4亿元,兴建一座环保节能水泥厂。水泥厂的投产,不但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而且每家每户都成了企业的股东,实现了多年的致富梦。他曾荣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华慈善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道德提名奖、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180.魏青刚

男,汉族,河南省固始县人,中共党员。1975年出生。现为河南省郑州市龙之装饰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魏青刚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水性。15岁时,在水库里救出一名落水儿童;26岁时,又救过一名12岁女孩。2005年,他在青岛打工。8月8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岛市崂山海岸边观看“麦莎”台风带来的海潮。一个巨浪袭来,意外发生了,岸边一位女青年被卷入海中。见此情景,正在岸边的魏青刚毫不犹豫,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女青年游去。他抱着落水女青年挣扎着向岸边靠拢。可是一排巨浪打来,女青年再次被卷入大海。经过与巨浪的搏斗,魏青刚已是疲惫不堪,不得已只好上岸。当赶来的警察商量解救方案时,他又自告奋勇:“我下去过一次,对情况熟悉,让我再下去吧!”他再次跳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但没有找到落水女子,只好返回岸上。后来,发现落水女子在怒海深处时隐时现时,他第三次跳入大海,经过40分钟的艰苦努力,落水女青年终于被救上岸,他没留下姓名就悄然离开。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