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快乐”!
1992年12月3日,英国信息基础设施专业公司年轻的技术人员尼尔·帕普沃思给他的朋友发出了全球第一条手机短信。没有人会想到,当初这项由电信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竟在多年后对人们的沟通方式都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从1999年郑州移动成立到现在,除了手机用户数不断高涨带来手机资费以及手机价格不断降低外,最值得关注的通信记忆当属短信。公交车上、街道上、商场里,低头敲击键盘的人开始随处可见。时至今日,短信和通话一样,已成为移动用户使用手机的最基本功能诉求之一。
在2001年以前,在大多数郑州人的印象里,手机就是一部可以移动的电话。
2001年1月31日,中央电视台的《生活》节目以《时尚现在进行时之手机短信》为题,对以文字形式在手机上进行传播的通讯方式进行了报道,每条短信1毛钱的概念开始进入手机用户的生活之中。
那时的手机短信打着“比通话费优惠”的牌子,有人做过这样的计算:当时的手机通话一次的最低费用是4毛钱,两部手机之间通话每次最少要花8毛钱,神州行和长途电话的费用则更高。而短信采取的是单项收费,每条短信发送方收取1毛钱,也就是说,两部手机之间一次通话的最低消费,双方可以互发4条短信息。
虽然如此,但当时短信的定价却看上去有些让人生畏:简单的文字信息是1毛钱一条,专题新闻类的文字短信是5毛钱,而铃声和屏保下载更贵,在2元钱左右。而为了保证用户能收到短信息,短信中心会重复发送两至三次。这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消费者并非不欢迎手机短信,也不是没有用文字信息联系的需求,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兴起的寻呼机业务一直红红火火,而看上去几乎功能相同的手机短信业务在那时的人看来并不比寻呼有多少的优势。“无线寻呼在即时性、覆盖、一点对多点的广播效应以及成本上都比手机短信有优势。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当年的《郑州晚报》上,一位寻呼台的业务主管对寻呼的优势依然充满信心。
消费者对于新生的短信有着太多的渴望和疑惑,要想让短信在中国生根发芽,就需要一场短信文化的传播风暴。引发这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短信文化传播风暴的,竟然是身处中国大陆的内陆省份——河南。 晚报记者 祁京 通讯员 张娇/文 晚报记者 于进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