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13版:第一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甘宇祥: 倒吃甘蔗 越吃越甜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甘宇祥: 倒吃甘蔗 越吃越甜

核心提示

顾恺之是晋朝最著名的画家。他每次吃甘蔗,都是先从甘蔗尾吃起,慢慢才吃到甘蔗头。这正好和一般人的吃法相反。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吃,顾恺之回答说:“这样吃才能渐至佳境呀!”

作为在外语教育培训行业的领军人物,由大语种到小语种,是个规律。但从大别山区走出的甘宇祥倒过来了,由小语种到大语种。倒吃甘蔗的甘宇祥事业为何能越做越大、渐至佳境?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晚报记者 唐善普 李正兵

人生先苦后甜

孩子们从来没有进过这样的好学校。在参观过郑州联大外国语学校后。中国最美乡村女教师李灵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昨日,坐在郑州联大外国语学校有200平方的落地景观玻璃屏国际俱乐部里,谈起李灵的感叹,联大“掌门”甘宇祥说,位于周口市淮阳县的李灵希望小学现在还比较艰苦,不过他上学时的条件更艰苦。

上世纪70年代初,甘宇祥在信阳大别山区上学,现在人可能想象不到,从小学到初中,甘宇祥用的都是泥巴糊的桌子,自己从家里带凳子。教室的泥巴墙上掏个洞,就是窗户。因为豫南雨多,教室后墙经常垮塌带“天窗”,一米来高的男孩子为省事,往往翻后墙而过。“记得小学三年级教室塌了,辍过学,学校让我们自己找学上,我去外乡的村办小学,翻山越岭坚持了几个月。上初中时,三个村办联中合校,那时不住校,每天早上去、中午回,吃完午饭就得赶快去学校,一天四个来回,山上几乎没路,是我们这些孩子走出来的,去年国庆节我带着儿子回这个曾经就读的初中重温旧梦,没想到从学校走到老家整整用了两个小时!”甘宇祥谈到儿时艰难的求学路,感慨万千。

我们这一代从贫穷山村考上大学进城的“凤凰男”几乎都有胃病,中学住校时,每周回家一趟,老母亲水煮黄豆,多放些盐,用玻璃罐头瓶装满一瓶,够一周吃的,算是菜,常年吃凉菜,胃都落有毛病,如果打学校的菜,五分钱豆腐汤,一角五分钱肉丝汤,太奢侈,吃不起。

硬件差,软件也不尽如人意,甘宇祥回忆说,上小学时,初中生当老师。上初中时,高中生当老师。但艰苦的条件没有磨灭甘宇祥的斗志,在泥巴糊的桌子上,甘宇祥仍然取得了比木桌木椅的城里孩子还要优异的成绩。不过令出生贫寒的甘宇祥抱憾的是,由于村里老师英语水平不高,自己现在的英语发音还是“信阳英语”。

中考时,当时的英语满分是50分,但甘宇祥只考了6分,“基本是蒙的,选择题瞎画。”甘宇祥说。

英语给甘宇祥的伤害一直持续到高考,高考英语只考了60分,把总分拉下来20多分,不然肯定考上更好的大学。时隔20年了,农大毕业的甘宇祥淡忘了很多事,但人生中被英语绊倒的两次,他仍是耿耿于怀。

“虽然农村师资薄弱,但老师对学生都非常好,在那种环境条件下代课,老师比学生更艰辛,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通过媒体,向我的恩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谢谢您们,祝您们晚年幸福!”甘宇祥向记者一再嘱托要把他的心愿写上。

事业先难后易

2000年,做出国中介业务的甘宇祥,在朋友劝说下,开了个法语培训班。从小未遇到名师的甘宇祥在起步阶段就为自己定了个规矩,一定要把最好的老师介绍给学生们,让自己的遗憾不再重演。

从上海、北京等地请来的名师,让学生们尝到了甜头,甘老师的班老师“牛”,当这样的说法在坊间口口相传,甘宇祥的事业开始腾飞。法、德、韩、日、俄、西班牙语培训相继展开。

甘宇祥说,外语培训一般是从英语开始,英语是大语种,学的人多,法语、德语都是小语种,由大语种到小语种,是由易到难,而自己从小语种开始,好比是倒吃甘蔗,小语种能做好,大语种就轻松一些。

在把名师推介给学生们时,已是成功人士的甘宇祥也开始了拜名师、增学问的过程。他来到了中国最牛的大学之一——北京大学,先在这里学习了EMBA课程,学完后,还觉得不过瘾,又读起了哲学系国学研究生课程,国学一口气读了三年。

链 接

学校简介

郑州联大外国语学校创建于2000年5月18日,以“投身于教育,奉献于民众”的办学理念稳健发展,教职员工近300人,其中外教专家近20人,各层次在校生达9000余人,在郑州市内有七大教学区,年培训学员突破3万人次,近期顺利完成了省科技馆校区新教学楼的扩建工程。目前除英语项目外,数理化项目也收入囊中。

郑州联大外国语学校是中国首批获得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具有聘请外教专家任教资格的外国语学校。该校是一所涵盖英语、日语、德语、法语、韩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多语种的综合性外语学校,受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公安厅全省联合表彰的唯一一所民办外语培训学校,被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市教育局多次评为民办教育先进单位。甘宇祥本人曾被市教育局评为依法办学先进个人,被郑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聘请为外事工作廉政监督员。今年6月,他又当选为河南省民办教育研究会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首任理事长。

对话甘宇祥:为天地立心

记者:EMBA可以直接为你的事业提供帮助,哲学为你带来什么收获?

甘宇祥:当学生们喊我甘校长时,我就有了一种崇高感,我的人生理念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哲学为我确立了人生的坐标,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国学),管理哲思博大精深,帮助我能以修身、克己、爱人的胸怀,团结和带领员工,向更高目标迈进,实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古训。

记者:联大下一步是否打算向外扩张?在社会公益事业上有什么发展计划?

甘宇祥:准备向北京、上海发展,河南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比较谦虚,其实很多河南本土培训机构的实力,不比北京、上海名牌机构差。作为河南省民办教育研究会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的首任理事长,甘宇祥呼吁中原的优秀本土教育培训机构完全可以入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应该局限于只在河南本地向下发展,应该逆势而上,发挥自身的项目优势,这样才更具有生命力。

在社会公益事业上,启动了“爱心联大,爱我中华”的慈善计划,校长以身作则,首先在员工中提倡儒家的孝道,爱父母、兄长,由血缘的爱再上升到对国家的爱。这次和李灵学校的牵手,就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心教育课。

记者:在很多教育培训机构,为降低成本,让教学的老师辅助进行管理、行政工作,但联大却有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这样做成本不是高了吗?

甘宇祥:联大始终坚持双核心发展战略:教学质量和教务管理两个核心。联大有300名教职员工,一半是教务管理人员,一半是专职教师。如果让教学老师辅助做管理,成本肯定会低一些,但术业有专攻,老师们是专业做教研教学的,分散精力做教务管理,会对教学有影响,而且不见得做的好。

我这个校长就专业做管理,专业做“后勤”,不讲课,因为外语水平也不高。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短期看,是增加了成本,但是管理规范了,对学校带来的利益更大,且让学生和家长能在联大不仅收获专业知识,还能享受联大高品质的管理增值服务。

记者:师资是培训机构的生命线,目前有培训机构倾向于高薪请名师兼职,联大在师资建设上是否也这样做?

甘宇祥:在起步阶段,基本是外聘名师,但现在联大建立起了自己的全职教师队伍,因为即使外聘的教师水平很高,但学校对他的约束力很差,而教育是个持续的过程,如果这个名师讲个两个月的课,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来了,对学生是个损失,因为每个教师的讲课思路、方式是不一样的,换个老师,学生还要重新适应,整体教学计划被打乱。兼职教师也不易执行、贯彻校长的教育理念,因为这种合作关系太松散。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