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8版:郑州帮办 上一版3  4下一版
盲人按摩师
要免费为60人按摩
谁丢了这些珍贵老照片
十几万存单和2000多元钱
申化龙和张小芳快来领
送去书包、文具还有新衣服
300张老照片等待“抢救”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记录着郑州44年绿化造林的历史
揭示绿城称号的由来
300张老照片等待“抢救”
上世纪60年代的郑州一片绿荫

记录着郑州44年绿化造林的历史

揭示绿城称号的由来

300张老照片的底片,内容是1951年到1995年44年间,郑州从风沙城到闻名全国的绿城的绿化造林史。保存老照片的,是郑州市第一个获得全国绿化奖章的76岁的徐凤洲老先生。昨日,行动不便的老先生告诉本报热线,“我越来越老了,这些老照片当时只有底片,如果不在我有生之年把这些老照片重新洗出来保存,那郑州就少了很多这方面的历史资料,可现在找不到洗胶卷的地方了,我希望通过郑州晚报,找到能洗照片的热心人,把底片洗出来后,送给绿化部门存档。”

晚报首席记者 徐富盈

实习生 邢梦琪/文

晚报记者 王银廷

实习生 白洁/图

照片的内容多是植树造林

昨日上午,在百花路碧沙岗社区,记者见到了76岁的徐凤洲老人。客厅的茶几上堆满了老照片,有一些照片因时间太长,成了硬硬的纸卷。照片的内容不是植树就是成林的树林:有黄河边沙丘上刚造的林,也有市区内道路上的行道树,但这些照片多模糊不清。老人指着一张站在紫荆山公园最高处照的照片对记者说:“这些几十年前冲洗出来的照片,当时参加过1964年的广交会,主要介绍郑州从一个沙丘小城变成闻名全国的绿城的过程。可这些照片都已经不行了,但它的底片却被我保存着,还能洗出照片来。”

当年郑州的行道树主要是柳树

58年前,当时只有18岁的徐凤洲,从开封的省林业干校毕业后,分配到郑州林场工作。1954年,郑州的植树造林重点转移到市区,当时市政府提出“路修到哪里,绿化到哪里,工厂建到哪里,绿化到哪里”。“当时郑州几乎没有什么行道树,只有河南医学院(郑大医学院)到嵩山路北段有80多棵柳树。人们最初把绿化树种放在乡土树种上,以泡桐和毛白杨为主。那时,主抓林业的副市长史隆甫是从法国回来的留学生,深知法桐这一树种的好处。他看到当时郑州园艺场有几棵试引进的法桐,树形好,树冠大,长势喜人,适合郑州的水土,于是,他开始在郑州全面引进法桐。几年后,金水大道等主要街道长起了一排排法桐。郑州所有主干道上的树,几乎每一株我都打理过。”徐凤洲说。上世纪80年代,郑州凭行道法桐树和防风固沙,赢得了全国绿城称号。1992年,徐凤洲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郑州第一个绿化奖章。

底片保存完好,仍很清晰

老人把记者带到他的卧室,他翻开其中一个盒状的本子,上面手写着:“1956年4月1日,全国植树造林日,省会机关学校、街道、农村,20万青年造林100万株,这是南沙岗造林时部分照片。”翻开后,只见每张照片都用防潮纸装着,拿出底片,可以看到照片上的每一位造林人员仍很清晰。“这些老照片我一直珍藏着,因为我懂得如何保存老照片,一直到现在,还可以洗照片,但毕竟照片也有保存的期限,而这300张底片多是当年我照的,也有我收集同事们照的,很多都因为当时没有钱冲洗,只有底片。现在我年纪越来越大,行动越来越不便,我希望趁着这些底片还能冲洗照片,有专业的人士能帮助冲洗出来,好把郑州50多年的绿化史更真实地反映出来。”老人说。

如果您有冲洗胶卷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请与本报67659999联系。线索提供 徐彦东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