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读者文摘》破产内幕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读者文摘》破产内幕
美国《读者文摘》渐趋衰落《读者文摘》中文版登陆中国内地

美国时间8月17日,曾经是全美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文摘》,静悄悄地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此后一周时间,除了最初的新闻之外,甚少有媒体跟进报道,人们似乎已经忘记,在过去80年里,《读者文摘》曾是他们生活中多么重要的部分。

没看见杂志,先看见官司

1981年之前,中国老百姓听说过“读者文摘”这个名字的人不多,实际看到它的人更少。这里所说的《读者文摘》,是来自美国的英文杂志。

其实,美国《读者文摘》在上世纪80年代,已在全球多个国家推出了当地版。1965年,《读者文摘》推出国际中文版,请林语堂先生的次女林太乙担任主编。林太乙女士崇尚朴实自然的文风,才思敏捷,中英皆通,曾请三毛、梁实秋、张晓风等作家为杂志撰稿。但由于简体版繁体版均未在大陆引进,所以中国内地的人们看到的国际中文版《读者文摘》并不多。

最初创办中国《读者文摘》的是甘肃人民出版社科技室的两位编辑胡亚权和郑元绪,他们的想法一开始就瞄准了美国《读者文摘》。新杂志从文摘选题到风格把握,无一不脱胎于美国《读者文摘》,甚至名字也一般无二。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中国几乎没人不知道《读者文摘》。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那些年,中国人对知识和文化有强烈的渴求,创刊于1981年的《读者文摘》,正好填补了这种空缺。当时,国内几乎没有文摘类杂志,更少有媒体引进国际文化生活题材。《读者文摘》没有竞争对手,因此,它从问世起销路就一路看涨。

但美国《读者文摘》出版集团一直积极寻找机会打入中国内地,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刚刚出台,美国《读者文摘》就在中国注册了“读者文摘”这个刊名,并获审批通过。此后,美国《读者文摘》多次通过各种渠道,质疑中国《读者文摘》刊名的合法性,并要求其停止转载美国《读者文摘》的文章。

中美两国《读者文摘》的版权官司在1993年以美方胜诉告终。此后直到2008年初,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才正式进入中国内地。而这中间的15年里,《读者文摘》改名为《读者》后,多年一直保持总体上升的销售业绩。

美国《读者文摘》渐趋衰落

改名后的《读者》发展顺利,一直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而同一时期,美国《读者文摘》却渐趋衰落。

美国《读者文摘》由参加过一战的美国老兵德威特·华莱士在1922年创办。华莱士首创“文摘”模式,初期以几乎零采编成本创办了杂志;创刊之初,《读者文摘》的编辑工作量非常大,每人每月要阅读500份左右各类报刊,华莱士制定了轮换编辑制度以保证稿件质量,并要求编辑们选稿之前,必须自问:它是否值得读者思考和讨论?它是否值得大多数人关注?《读者文摘》走上正轨之后,他坚持给予采编人员高福利待遇以留住人才。

大部分时间里,华莱士是一个善于理解别人需求的人。上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后迎来经济泡沫时代,华莱士看到了当时的美国人身上同时存在着物质享乐与精神提升两种需求。人们浮躁、空虚,没有时间阅读,华莱士为他们提供了简短精悍的缩写摘编文章;人们力图从颓靡中挣扎出来,华莱士的文章又总是洋溢着乐观、天真、向上的气氛,始终认同并鼓励人们恪守传统的美国价值观。

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到90年代中期,《读者文摘》一直是美国家庭最爱的休闲读物。然而,从上世纪末开始,《读者文摘》的广告量、发行量和口碑不断下降。《读者文摘》现任主编Mary Berner曾这样比喻:“《读者文摘》有点像早期的搜索引擎。”然而,当世纪之交整个世界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当美国人特别是美国青少年能够利用网络获取最快捷、最新鲜的资讯时;当美国新一代家庭主妇(中产阶级)的学历越来越高,越来越倾向于智性交流时;当美国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人群需求越来越细化时;当《读者文摘》已有87岁高龄,最初的忠实读者群逐渐流失时……纯粹而甜美的心灵鸡汤是否还能找到愿意接受它的那只碗?

2007年初,Mary Berner成为《读者文摘》的CEO,尽管也做出了版式设计等方面的改革,但Mary Berner和她的前任们似乎一样,都坚持《读者文摘》不能报道政治人物、明星以及有争议的事件,并认为转型后的《读者文摘》也应该依然是一本“能供整个家庭一起阅读”的刊物。

事实证明,坚持其“独特之处”的《读者文摘》,在美国本土终于没能独特下去。在实行了裁员,延长员工无薪休假,减少出刊期数等措施之后,它在美国的发行量依然从巅峰时期的1800万本,降到600万本以下。在负债高达22亿美元之后,它申请破产保护,并决定以股权抵债权,逐渐交出控制权给债权人。

《读者文摘》中文版登陆中国内地

2008年1月8日,《读者文摘》中文版终于登陆中国内地,命名为《普知》。当时曾引发热烈猜测:《普知》是否会抢了《读者》的风头?一年半过去,这个话题再也无人提起。事实表明,一开始就定位于精英知识分子阶层、定价12元的《普知》,与提价后半月刊价仅为4元,选题多贴近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状态,并细分有原创版、乡土版等子刊的《读者》相比,其竞争力无法比拟。它的通俗和驳杂无法满足真正精英的需求,其貌似高高在上的架子又无助于拉近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在《读者文摘》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之后第二天,《读者文摘》中国地区总经理史永强发表声明:“中国地区的业务既如往常,公司对待员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方针策略没有丝毫改变。”看起来,虽然美国本土经营情况不理想,但《读者文摘》对其海外业务仍然颇为重视。但媒体观察家们普遍抱持悲观的态度,认为《读者文摘》在经营上无法成功转型,不能在新技术时代找到切合时代需求的表达形式,出局理所当然,所谓的金融危机、投资泡沫,并非本质原因。

摘自《南都周刊》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