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6版:与新中国同岁 上一版3  4下一版
“那时能娶国棉女工就是骄傲”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50多年前,西郊诞生一座纺织城,见证了郑州的发展与变迁
“那时能娶国棉女工就是骄傲”
那时国棉女工就是选对象标准“我的退休工资是当初的100倍”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郑州的西郊一座纺织城诞生了,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印染厂、纺织机械厂……整日机器轰鸣,几大棉纺厂门前24小时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职工达几万人,曾经是郑州市最有活力的、最繁华的去处。当时有人说“一个郑州市半个纺织城”,一点儿不夸张。后来棉纺行业大洗牌,几大棉纺厂几经沉浮,重获新生。50多年过去了,这座纺织城见证了郑州的发展与变迁。晚报记者 董占卿 实习生 原野/文 张翼飞/图

荒野里拔地而起一座纺织城

任明堂是国棉一厂的老职工,1949年3月20日出生,和共和国同岁。

谈起几大国棉厂,任明堂两眼大放光彩,也就“说来话长”。那是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要在郑州建一座纺织城。当时的郑州西郊,沙尘满天、杂草丛生,没有街道,没有路灯,人也很稀少。接下来的几年里,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相继建成并投产,且连成一片,站在棉纺路向西看,厂房挨着厂房,望不到头。白天车水马龙一片繁忙的景象,夜里厂区、车间亮如白昼,棉纺路上也是人来车往,川流不息,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建设路开建,成为当时郑州市最宽最平的马路,郑州历史上开通的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就是从二七广场到国棉一厂。为了便于几个国棉厂的产品往全国各地运输,在几大国棉厂厂区北边还修了铁路专线,原料和成品可以直接运出运进几大厂区。

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郑州市委、市政府办公地点搬到了西郊,市直机关也随之而来。此后,印染厂、纺织机械厂、第二砂轮厂、煤矿机械厂、电缆厂、郑州纺织机电学校、中小学、医院、电影院陆续建成,5年的时间,西郊拔地而起一座纺织城,成了郑州市最繁华的地方之一。

那时国棉女工就是选对象标准

“那时,仅几大国棉厂的职工就有2万多人。”任明堂说,家属区、娱乐区等建成后,整个西郊人口一下子增长到10多万人。随着郑州纺织城规模的扩大,效益的增长,到了上世纪80年代,郑州纺织业为国家创利税累计达71亿元,当时一个厂一年的利润就能建3个棉纺厂,几家国棉厂创造的效益,据说占郑州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那时效益真好啊!”任明堂兴奋地说。

任明堂说,那时,国棉厂的职工待遇很高,能进国棉厂工作很让人羡慕。1970年,一次偶然机遇,21岁的他有幸成为国棉一厂的职工,在整理车间当工人,一干就是17年,直到1987年,由于工作出色,被提拔成一厂车间党支部书记。1995年,他被调到整浆穿工段当党支部书记,一直干到内退,今年刚办理完退休手续。

“效益好时,国棉厂给职工们发的福利,也常常令郑州市其他单位的人羡慕。很多军人以及其他单位的职工以能挑到国棉厂女工为妻而骄傲,当时国棉厂的女工成了挑选对象的标准。”任明堂笑着说。

“我的退休工资是当初的100倍”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市场疲软、纺织品价格不到位,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等因素,郑州的纺织行业开始走下坡路,几大国棉厂辉煌不再。“最后连子女们都不愿意去接班,嫌工作累工资低。”提起这段历史,任明堂情绪有些低沉。

2008年11月,国棉一厂、三厂和四厂被拍卖,至此,国棉6个厂走完了“国”字号历程,实现改制,步入了新的经济发展轨道。

说起这60年的变化,任明堂说,最明显的就是物价和工资。“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月工资21块钱,一顿早饭,5分钱买一个馍,1分钱买一点咸菜,喝点开水一顿早饭就打发了。现在条件多好,多丰富呀,物价也高了,一顿早饭赖好一吃,就得花3块钱,是原先的50倍。”

“我现在的退休工资约是刚参加工作时的100倍。”任明堂说,虽然消费水平提高了,但他的工资还是能给他提供很好的生活保障,相信明天的生活会更美好。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