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7版:寻找“钻石婚”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乱世年间匆忙结婚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乱世年间匆忙结婚
幸福的老两口
年轻时的李济兴和许树兰

李济兴与老伴儿许树兰是我们采访中遇到的一对“特例”,他们已婚64年——远远超出了60年的“钻石婚”!面对热情的老人家,我们还是把他们“搬上”了我们的版面。李济兴与老伴儿许树兰今年都已经82岁了,离退休前同在国棉三厂工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1945年两位老人18岁的时候结为连理。经历过郑州曾经的举目荒凉到如今的快速发展,两位老人共同走过了60多年的风风雨雨。

晚报记者 崔迎 实习生 李曦/文 晚报记者 赵克/图

1945年为躲避战乱,老百姓能在片刻的安宁中举办一场简单的婚礼,已经实属不易。李济兴与许树兰老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匆匆结婚,从此结下了一生的情谊。

两人都是河南太康县人,1945年他们结婚的时候,李济兴老人还在上初中,正断断续续地艰难求学。而许树兰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很小的年纪便下地干活。他们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两家的老人一商量,便把这门婚事定了下来,所以在结婚前他们都互不认识,只是在拜天地的时候才见了第一面。

那时候家里太穷了,没钱办喜事,请不起客,只是给老人磕个头就算是成亲了。结婚时连新衣服也买不起,许树兰穿的还是婶子结婚时的衣服,新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靠草房遮风挡雨。那时,抗战还没结束,鬼子经常来村里扫荡,这边刚结婚,那边鬼子就又来了。为了逃避战乱,李济兴与许树兰不得不三天两头四处避难。日本鬼子到了村里就乱砍乱杀,来不及跑掉的乡亲被杀害,房子也被烧毁。

为了能够坚持上学,李济兴每天要走40多里路,同时还要时刻躲着日本鬼子。许树兰老人回忆说,那个时候真是害怕啊,同村的乡亲被杀害的情景总是浮现在眼前,大家终日惶恐不安,不知何时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幸好,日本鬼子很快就被赶跑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们也迎来了崭新的生活。

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济兴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参加了工作,自淮阳干部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鹿邑县区政府工作。1953年,国家实施“一五计划”,其中一项就是在郑州投资建设5个大型纺织厂。1953年,郑州国棉一厂开建;1954年,郑州国棉三厂开建……到1958年,5家纺织厂在郑州西郊的荒地上铺展开来,加上改制而来的国棉二厂,6家国棉企业宣告完工。李济兴就是在那个年代从地方干部转调工业,被抽调来到了郑州,在国棉三厂训练科工作,成为了最早的一批“三厂人”。后来,许树兰也从老家农村来到了郑州,成为三厂的一名纺织女工。李济兴老人回忆说,那时的郑州西郊非常荒凉,地势起伏,沟壑纵横,几个村庄里草房都是又低又破。现在的建设路在那时就是一条三四米宽的大沟,最深的地方有七八米,这条沟底就是一条路。1955年建设国棉三厂的时候,情况已经改变不少,但还是不行,附近到处都是坟头和大窑坑,要是刮风的时候黄沙尘土遮天蔽日。

6家国棉企业以其敞亮的厂房、巨大的机器以及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领彼时郑州一时之先。而三厂赶上的时候最好,跟北京二厂、石家庄二厂和咸阳四厂用的是同一张图纸,厂房不仅大,还铺着高级地板,走遍全国,这么漂亮的工厂也没几个。说到国棉三厂,李济兴老人十分自豪地说:“当时三厂全国闻名,纺纱布质量全国第一,很多领导来郑州参观,三厂是必须要去的。”

许树兰作为一名纺织女工,一直苦干了23年,直到退休。许树兰老人回忆说:“那个时候厂子实行‘三班倒’,6个早班、6个中班、7个夜班这么来回倒,一个班8小时下来相当于走了70里路。上夜班是最难受的,有时候干着干着就在机器旁边睡着了,车间噪声再大都能睡着!”纺织行业虽然属于轻工业,但却轻工不“轻”, 车间机器震耳欲聋,棉絮四处飞舞,温度高、湿度大,大冬天身上的衣服都能湿透。劳动强度也特别大,那时一个人要看48台纺织机,一天到晚机器一刻不停。因为长期在噪音中工作,许树兰老人还落下了一只耳朵失聪的职业病。

幸福美满的“四世同堂”

走进李济兴和许树兰老人的家,让人倍感温馨的是屋内整整一面墙都挂满了不同时期的“全家福”。

李济兴老人介绍说,他们家从1999年就养成了每年拍一张全家福的习惯,他们共有5个儿女,每逢春节,一家老小一定要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拍张全家福,现在他们家已经是二十口人的大家庭了!两位老人已经离退休多年,五个孩子中较大的几个也退休了,孙子辈中最大的孙子是一名教师,另外几个有的在读研究生,有的正在上大学。这个大家庭中最小的家庭成员——老人的重孙女也已经5岁了,刚上学前班。李济兴老人说,她和老伴互相扶持,60多年了从没闹过矛盾,他们的大家庭十分和睦,孩子们也都十分懂事,每个周末都会来看望他们。许树兰老人也是对孩子们赞不绝口:“我们婆媳之间从来没拌过嘴。虽然日常的家务我们自己就能完成,可只要他们一有空,就会回家来帮我们,还经常带些吃的。”这不,老人的小儿媳也来了,帮两位老人买菜做饭,媳妇也忘不了老人家的好:“两位老人善良勤劳,相处得特别好,凡事从不计较,我们从未见过他们生过气、吵过架;婆婆勤快能干,能吃苦,我们要是来不了,她自己就把全家的家务活都干了,干活还麻利。以前我们工作忙,小孩没时间照顾,这几个孙子孙女都是他们两位老人家带大的,所以孩子们和他们的感情特别深……”

今年夏天,老人家的大女儿过生日又把全家人召集在了一起,拍下了最新的一张全家福。两位老人说:“我们现在十分满足,晚年逢盛世,可以安享晚年之乐,我们自己无忧无虑,孩子们也过得特别好,我感到很幸福,希望以后可以再拍更多的全家福……”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