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49版:60年·60事·60人评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感动中原——60年·60事·60人”候选事件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感动中原——60年·60事·60人”候选事件
(按事件发生先后排序)

001.全市各界庆祝新中国诞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郑州市党、政、军领导机关致电祝贺。6日,全市各界群众5万人集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郑州市人民民主政府市长宋致和等领导在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市人民团结一致,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支援前线,巩固胜利果实。

002.郑州市庆祝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5月,郑州市3万余人集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岛登陆胜利。市领导宋致和等到会讲话。

003.毛泽东视察郑州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到郑州市邙山视察黄河。毛泽东在登上小顶山途中和群众亲切交谈。视察途中,毛主席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60年5月,毛泽东再次来到郑州,参观了郑州市东郊燕庄大队的麦田。毛泽东要求干部要关心人民的生活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同日,毛泽东会见了省直和郑州市的干部以及省直机关中的先进工作者13000多人。会见之后,毛泽东参观了河南省工业展览馆。

004.河南省省会迁至郑州

河南的省会曾长期设在开封。1952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向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南军政委员会呈文请求将省会城市迁往郑州市。1952年8月18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发函“同意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市”。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复函同意“河南省会迁址”。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同日,河南省党、政、军、群等省级领导机关由开封市迁到郑州,受到全市人民的热烈欢迎。

005.建设纺织工业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3年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即在郑州市投资建设郑州纺织机械厂和郑州棉纺厂(现郑州国棉二厂)。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又在郑州西郊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建设。陆续新建了郑州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接着,在棉纺厂周围,又建起河南省第一个棉纺器材厂、纺织设计院、科研所等,形成了一个方圆600万平方米的棉纺织工业基地。棉纺织品行销全国各地,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006.郑州烈士陵园建成

1955年,郑州烈士陵园建成。郑州烈士陵园占地面积263亩,是河南省规模较大的一座烈士陵园,担负着河南省著名烈士和郑州地区烈士的褒扬工作。园内安葬着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以及解放郑州战役牺牲的300多位烈士的遗骨和骨灰。是省市重要的精神文明教育基地,成为省市人民褒扬先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007.郑州市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52年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按照总路线的要求,党从1953年起,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1月,郑州市18万人在人民公园举行联欢大会,庆祝郑州市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昂首阔步进入社会主义。

008.挖掘商代古城

1956年11月,郑州市在市区内挖掘出一座商代古城,这是当时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古老的一座古城,说明郑州3500年以前就是一个人口集中的繁华城市。

009.刘少奇视察郑州

1957年3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视察郑州纺织机械厂、郑州国棉三厂,关切询问了职工的家庭生活,鼓励青年工人更好地学习技术,努力向上。刘少奇指出,改善工人生活,必须建立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对住房、劳动制度、家属回乡、学生等问题也作了重要指示。

010.周恩来指挥黄河抢险

1958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乘坐专机巡视了黄河和洪水冲断的郑州黄河铁路桥,听取了黄河防汛指挥部的汇报,亲自主持制定了“依靠群众,固守大堤,不分洪,不滞洪”的方案。当晚,周恩来来到抢修大桥工地看望职工和技术人员,向他们征询意见,勉励大家要与风雨和洪水斗争到底,尽快修复大桥。并热情地说:“两星期以后,我再来郑州看你们,参加你们的通车庆祝会”。8月5日,周恩来视察已修复通车的京广线黄河铁路大桥。视察中,周恩来关切地问候抢修大桥的同志们,并称赞抢修大桥的职工迅速修复大桥和工程质量优良的创举。

011.两次 “郑州会议”召开

1958年11月2日至10日,中共中央在郑州召开了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大区负责人和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即第一次郑州会议。会议在肯定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前提下,着手纠正公社化运动中发现的一些错误。第一次郑州会议是全党纠正“左”倾错误的开端。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中共中央在郑州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第二次郑州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人民公社问题。研究进一步整顿和建设人民公社的方针和方法。会议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形成并下发了《郑州会议记录》。

012.研制无梭喷气织布机

1959年5月,郑州国棉四厂成功研制无梭喷气织布机,获纺织工业部“科技成果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试验无梭织布的厂家。该机单台产量较有梭织机提高50%~70%。1960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省工业展览馆参观喷气织布机。同年,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该厂参观。

013.邓小平视察花园口

1960年2月18日,邓小平同志视察了位于郑州市区北部的黄河花园口水利枢纽工程。1980年7月23日,邓小平亲临河南视察工作时,再次来到花园口,察看阔别已久的浩瀚黄河。

014.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正式通车

1960年4月,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正式通车,数千名建桥工人和省市各界代表隆重举行通车典礼。郑州黄河大桥全长2889.98米,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永久性复线铁道大桥。新桥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黄河上建桥工业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015.亚洲最大列车编组站在郑州建成

郑州北站成立于1963年,是我国第一个双向纵列式三级八场半自动化的特大编组站,也是目前亚洲作业量最大的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又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现代化编组站,自动化系统包括货车管理信息处理系统、驼峰作业过程控制系统、编组场尾部微机集中连锁系统、站场无线通讯系统和郑州枢纽地区调度监督系统,实现了以信息收集处理、调度指挥到作业过程、统计分析及监督检查的全过程的自动化。

016.毛泽东为《郑州日报》《郑州晚报》题写报头

1963年10月,经河南省委批准,郑州市委决定于10月22日郑州市解放15周年纪念日,创刊四开版的《郑州晚报》,作为中共郑州市委机关报。其前身是1949年7月1日创刊的中共郑州市委机关报《郑州日报》。其间,毛泽东主席分别于1950年为《郑州日报》、1964年为《郑州晚报》题写报头。1961年1月,《郑州日报》停刊, 2002年5月恢复出版,继续担负郑州市委机关报的职能。同年,《郑州晚报》全面改版,郑州晚报社更名为郑州日报社。

017.二七纪念塔落成

1971年9月,二七纪念塔落成,成为郑州市标志性建筑。为纪念“二七”大罢工,发扬“二七”革命传统,使“二七”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市委、市革委决定在原木塔所在地建设混凝土结构的“二七”纪念塔。1971年7月1日开始施工,于9月29日落成。塔高14层、63米。采用双塔并联式塔身,塔顶有钟楼、五星,塔内陈列着“二七”大罢工的实物、照片和有关史料。

018.邙山提灌站全线竣工通水

1972年10月1日,郑州市邙山提灌站全线竣工通水。这一工程是郑州市委为落实毛泽东“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而决定兴建的。从1970年7月11日动工,全市约400万人次参加了这一工程的兴建,它的建成为改善城市和农田用水紧张状况起了一定作用。

019.挖掘大河村遗址

1973年3月,郑州市文化部门在市郊大河村发掘出一处原始社会遗址,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有较高价值。大河村遗址是黄河流域又一处新石器时期的远古村落,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河南省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

020.《人民日报》发表《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

1975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题为《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调查报告,全面介绍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典型经验,并配发了署名郭大江《满腔热情地办好社队企业》的文章。毛泽东的批示及《人民日报》的文章,对巩县乃至全国社队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021.郑州市建设首座立交桥

1978年4月,市委、市革委为改善市内交通紧张状况而建立的郑州市第一座立交桥——中原路立交桥工程竣工通车。中原路立交桥工程于1976年4月破土动工,历时两年。主洞快车道长231米,宽9米,高5米;慢车道宽5米,人行道宽1.5米。中原路立交桥的建成,缓解了市内交通紧张状况,对促进郑州市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994年12月,“四桥一路”通车。“四桥一路”包括紫金山立交桥、新通桥立交桥、大石桥立交桥、河医广场立交桥和新通桥至大石桥之间的高架路。全长4.2公里,总投资3.7亿元。

022.兴建郑州市黄河游览区

1979年2月,郑州市革委会决定在花园口国民党扒口处至邙山提灌站这段黄河堤岸兴建郑州市黄河游览区。目前已建成的有五龙峰、小顶山、骆驼岭、楚汉霸王城4个主要风景区。游人来到这里,既可以欣赏到中原的古文化遗址,又可以登山远眺,饱览黄河的雄姿。

023.郑州市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开通

1979年4月,郑州市举行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开通典礼。

024.郑州市开始实行市带县体制改革

1983年8月,郑州市开始实行市带县体制改革,将原开封地区所辖的巩县、登封、密县、新郑、中牟5个县划归郑州市。实行市带县体制后,拉大了城市框架,加速了城乡统筹发展。

025.黄河科技大学

黄河科技大学是一所民办普通高校,创立于1984年10月。1994年2月,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建立民办黄河科技学院,实施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学校成为我国自颁布《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以后,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民办黄河科技学院的基础上建立黄河科技学院,实施本科学历教育。黄河科技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026.郑州市市长电话开通

1985年2月18日,郑州市市长电话开通,至今经历了5任市长、两次升号,累计接听67万多个群众来电,基本上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市长电话成为市民与政府的“连心桥”,成为市民反映心声的“直通车”。

027.全国首届青少年运动会在郑州举行

1985年10月,全国首届青少年运动会在郑州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青运会主席团主席万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等参加了开幕式。万里致开幕词。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等人出席了全国青少年运动会的闭幕式。杨尚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对河南省委、省政府和河南人民对青少年运动会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青运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

028.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1986年9月,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邓小平为大桥题写了桥名。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等人专程从北京抵郑,参加了大桥通车典礼,并同省委领导杨析综、刘正威分别为大桥剪彩、揭碑。省长何竹康、交通部副部长郑光迪等在会上讲了话。他们在讲话中称赞:飞架南北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是广大建桥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干部顽强拼搏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力量的象征。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对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029.天然气入郑

1986年10月,来自中原油田的天然气在省会郑州点燃起第一束蓝色的火焰。为了迎接这一令人振奋的时刻到来,“郑燃人”踏荒草趟泥泞,冲破重重阻力,铺管道建气柜,铺设了开封至郑州75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在西郊建设了储存10万立方米的储气柜,供气能力达1亿立方米,满足了当年市区近12万户居民家庭的生活需要,创造了全国城市煤气事业“当年开工,当年用气”的范例。从此,天然气进入郑州老百姓的家庭,郑州市民比陕气进京全面燃旺北京市民炉灶整整提早了11年,烟熏灰扬的蜂窝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郑州进入清洁能源时代。

030.大力建设开发区

198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市区西部建立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这是郑州乃至全省的第一个经济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场,开发区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加快对外经济开放步伐起到了探路的作用。2000年4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我省从此有了一个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地。2004年6月1日,河南郑州出口加工区通过了海关总署、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家九部委的验收,具备了正式运营条件。

031.中国第一块彩色巨型显示屏

1988年郑州中原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为第一届农民运动会主会场——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制作了78平方米中国第一块室外电子显示系统,被誉为“中国第一大屏”。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