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6版:情感倾诉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家庭和睦有“秘诀”
幸福快乐一家人
他们第一次的合影

和年轻人分享“幸福秘诀”

60年的钻石婚,可以说在人生中是特别难得珍贵的纪念,是夫妻间最隆重的庆典。也许,正是由于人生有着诸多的机缘巧合,1949年冬天,王保民老人与他的老伴王素珍走到了一起,这一过便是60年。岁月匆匆,往事难忘,他们特有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浓厚的时代色彩。晚报记者 崔迎 实习生 李曦/文 晚报记者 马健/图

最得意作品:完成“家史” 大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这是王保民老人自己策划、制作的“家史片”——《看照片,讲家史》视频开头所引用的一首词。王保民是一位很有情趣的老人,今年恰逢他和老伴儿王素珍老人60年“钻石婚”,老人家在今年过春节时突发奇想,为纪念这一人生的婚姻盛典,老人独具匠心搞了这一系列让年轻人都刮目相看的“创意”。

王保民和老伴儿王素珍同岁,今年都已76岁。60年的风雨,60年的相濡以沫,印证了《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最美好的人生情谊。如今,他们虽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但也没有完全闲下来,老人依然忙忙碌碌,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添补着悠闲的生活,同时更没有忘记给后代留下点什么。

在准备《看照片,讲家史》这段视频资料的时候,王保民老人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梳理归类整理老照片,撰写解说词,足足忙活了一个月时间。然后,他任编导、解说,儿女摄像,拍摄出了这部家庭纪录片。片子里,老人不仅将家史介绍给了后代,更将人生的宝贵体验一一讲述出来,把厚厚的文稿和他的所有的爱都凝聚在了这部短片中。录制完成之后,老人将它刻录成光盘,送给了每个孩子。

“家史”片制作完成之后,老人意犹未尽,又有了新的创意,他接着策划录制出了另一部家庭保健片——《锻炼身体,延年益寿》,这一次还是由王保民老人担当主角,将自己的养生方法一一呈现出来,做健身操、打台球、玩抖空竹……老人将他快乐丰富的晚年生活记录下来,把自己的体会、快乐与大家共同分享。

两位老人在向我们展示他们录制的“大片”时,既兴奋又有些自得,因为这是老人最想了却的心愿。一边播放着光碟,一边讲述起自己的故事,这对老人的思绪似乎又回到了他们曾经年少懵懂的那个年代……

一世情缘: 婚礼上初次相见

1949年的冬天,两个15岁的少年经历了一场恰似闹剧般的婚礼,成为牵手一生的人生伴侣。不过,当时的他们懵懵懂懂,对这一切似乎茫然无知。直到3年之后,那场婚礼上的新郎才终于知道了自己新娘的名字叫王素珍。

王保民老人说,那时候他才上小学五年级,什么也不懂,只听从父母的安排,对和谁结婚全都茫然不知。结婚那天,王保民穿着借来的一件棉袍,而王素珍也是因为家里穷,没有什么嫁妆,同样连一件新衣服都没有,穿的还是借嫂子的大红棉袄,坐上大伯拉的牛车就出嫁了。谈起结婚当天的情景,王保民老人呵呵一笑,说道:“现在想想,那真是一场闹剧啊!那感觉简直就像是在渣滓洞。”以前农村结婚总有一个保留节目——闹洞房,这可真是把两人害苦了:前来庆贺的一群人把准备好的驴粪和红辣椒等搅和在一起,然后用扇子往屋子里扇臭气,两个人被熏得直咳嗽,直流眼泪。赶紧拿家里唯一的一床被子捂上,总算是不熏了,可是外边的人发现后又往被子上泼凉水……就这样折腾了一晚上,热闹的婚事总算消停下来。

当时的家,可谓是一穷二白,他们小小年纪面对的就是这种贫穷而又无法选择的包办婚姻。几乎和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他们也经历着先结婚后恋爱的过程,但没想到从此以后,他们两人却心心相印,一生携手,写下了60年钻石婚姻的传奇。

婚后,王保民继续求学,王素珍就干脆回娘家住了。王保民从当时郑州唯一的完小——石佛完小毕业后,就来到了郑州市南阳面粉厂当学徒,当时他也只有17岁。在面粉厂,他当学徒做了3年,当时他是厂里的积极分子,因为勤奋好学肯钻研,1954年被推荐到了河南省工农速成中学,也就是现在的郑州七中上学。在学校里,他成绩优异,1958年毕业时一份保送名额意外降临,那时清华大学物理系同意录取他,可是正当他和全家人处在狂喜之中接受乡邻庆贺时,这一喜讯却又突然消去,原来媳妇的家庭背景止住了他的求学之路。无奈,匆促地准备了3天之后,他又踏进了考场,后来终于被洛阳工学院机械制造与设备专业录取。而此时,王素珍已经进入了国棉厂,成为一名挡车女工。

两地传情:艰辛中收获着感动

患难中,人们往往能收获到更多的真情和感动。谈起往事,王保民老人至今仍感动不已。

1962年,正值自然灾害,当时王保民正在洛阳生活工作,年轻的他整日强忍饥饿。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就用脸盆熬了一盆杨树叶吃,这时候,妻子王素珍竟然出现在眼前。她,提着窝头、芋头和高粱面来看望他了,当时这些东西是何等珍贵啊,这可是妻子省吃俭用想方设法买来的,是她从自己和孩子身上省下的,而且妻子才刚下了夜班,连觉也没有睡就坐火车赶过来。此情此景,让王保民格外动情,他强忍泪水吃下了妻子给他做的一顿饱饭。

多少年过去,当年的这一情景仍然让王保民老人记忆深刻,他说:“那时候穷啊,当时看见她来给自己送饭,心里十分感动,真是患难见真情!”可是,那一次两人相见的时间很短,王素珍只能住一晚上,第二天还得赶回来上中午班。

王素珍自1954年到郑州国棉一厂工作,此后又先后在国棉三厂、国棉六厂工作,做了几十年的纺织女工。王素珍老人说,自从结婚两人经常相隔两地,刚结婚的时候谁也不理谁,直到后来才慢慢地培养出感情。分居两地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66年,王保民老人调回郑州才宣告结束,两个人20多岁时才有了一个共同的周日可以一起出去玩了。

当年,王保民自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中国的特大型企业——洛阳拖拉机厂。虽然当时进入这样的企业做技术工作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情,但工作了3年之后,他还是选择了工作调动——离开洛阳回郑州和家人团聚。1966年,王保民调回了郑州,到河南纺织工业学校做了一名老师。从此,两地分居的一家人终于团聚,一家人其乐融融一直到如今。王保民如此评价他的老伴:“我老伴儿真的算是贤妻良母,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受过传统教育,很通情达理,我那时候在外边上学、工作,家里的孩子都是她一手带大的,所以我一辈子都很感激她……”

晚年生活:幸福并快乐着

结婚至今,王保民、王素珍夫妇已经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在二老的人生中,有一起共同奋斗的艰难,也有因工作分隔两地的别离,但为了那份真挚的爱,他们相互扶持、不弃不离,一起携手走到了今天。如今,两位老人已是儿孙满堂,老两口过着平淡而幸福的日子,享受着来之不易的晚年幸福生活。

王保民老人说,他从上学到工作始终喜欢参加各种文体活动。2003年,他做过一次心脏手术以后,就不再进行这么剧烈的运动了,而是做一些稍微舒缓的运动,比如:打拳、跳太极舞、扇子舞,抖空竹,吹口琴。最近,老人对打台球格外着迷,每天买菜做饭收拾完家务之后,他就一天两趟骑着电动车去学校打台球。他和老伴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看戏,家里买了很多戏曲碟片,没事的时候老两口就看看戏,互相交流心得,自得其乐。

王素珍老人有哮喘病,不能进厨房,王保民老人就揽下了全部的家务活。“前半辈子,都是老伴儿照顾我,现在正好反过来照顾她了。有时候,我还跟她开玩笑说,她现在翻身做主了,啥也不管了!”说起这些,两位老人都忍不住开心地笑起来。俗话说,气大伤身,两位老人的心态现在特别好,自从王保民老人做了心脏病手术后,发脾气就成了一家人的禁忌。为了提醒自己和家人,老人十分可爱地做了一个“禁气牌”挂在家里,用来提醒大家时刻牢记。

王保民老人表示,和老伴一起走过了60个春秋,他们从没有令人不愉快的“危机”可以记载,铭刻在心的只有老伴的勤劳能干和对自己的好,两人之所以能幸福地牵手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交流、宽容和理解。如今,曾经一起携手走过的艰难岁月,已成为两位老人彼此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回忆……

今年的9月8日是王保民老人的生日,一家12口人又团聚在一起,为老人举行了隆重的生日及钻石婚庆典。孙媳妇十分有心,一针一线,绣成了一幅百寿图送给老人家。王保民老人非常满足地告诉我们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如今,我们身体都还不错,家里也儿孙满堂,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没有矛盾,日子过得十分和谐美满,我们感到十分满足,十分幸福!”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