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44版:独家连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纸婚
不上火的生活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不上火的生活
佟彤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贵人不顶重发”符合不上火的道理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头者,身之元首,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

头部是身体的首领,全身的气血精微物质都要上注到那里,头部也是阳气汇集的地方。

头是人体能量代谢最旺盛、火气最大的地方,按理说是最不怕冷的,在中医讲是“头为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集中的地方。一个年轻人,在春天暖和时站在太阳下,你能看到他头顶上冒的热气,这就是身体之阳借了自然之阳,非常旺盛。所以老话说“贵人不顶重发”,是人们从多年的经验总结的。过长过厚的头发会影响生命阳气的蒸发,阳气不蒸发出去,会憋出火来。热量消耗最高的地方,捂着是要捂出病的。

我的儿子小时候身体壮,老上火,我就发现一个规律:每当他头发长长了,我们忙得忘给他剃时,一般就该生病了,要么是咳嗽,要么是嗓子疼,要么是积食了——不管什么病,本质都是上火的问题。中医一看就说:“又给积住了。”这个“积”不光是积食,还有本身热量出不去导致的热量蓄积。

从这里我体会到:头部的适当暴露,是最便捷的去火方式,小男孩尤其如此,头要经常剃。北京的老人夏天就喜欢给小男孩剃头来去火。至于年轻人呢,更应该不戴帽子——至少从健康上用不着,那是在捂火呢!如果从扮相上追求美观,就另当别论了。

流鼻血也是种去火药

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脉象浮紧,发热而且身上无汗的外感,如果自己出了鼻血,也可以不治而愈。

对于上火的治疗,除了吃去火药,人体也有自愈的办法,比如《伤寒论》就有一句:“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衄就是流鼻血。这句话描述的是外寒内热的一种感冒状态,因为无汗所以内热散不出去,要治疗需用发汗药将郁热透出去,把寒邪驱散。这个时候,如果出一次鼻血可能没吃药也会好了,因为流鼻血就是一条去火的通路,可以把多余的能量发泄出去。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人,女性,56岁。有一天她突然流鼻血,流得很猛很多,好不容易才止住。那次流血后她也没觉得异常,至少没有失血的感觉,反倒觉得轻松了。过了几天,鼻子又出血了,来势汹汹,她害怕了,就去了医院,看五官科。医生找到了出血的地方,把那条血管“焊”上了。她以为从此平安无事了,结果第二天就觉得头晕,比止血前更难受。再去医院,一检查,发现是高血压,170/100!医生这才明白:她之前出鼻血其实是在去火,发泄多余的能量,减轻血管的压力;后来堵上那条能去火的血管,没了去火的出口,血压就升上去了。

只要你不是血小板缺少的人,肝脏也没问题,那么偶尔流鼻血未必是坏事,一种是自身的去火方式,另一种可能是信号,如血压高。

也许有人流鼻血会联想到鼻咽癌,但鼻咽癌的出血是和鼻涕混在一起的,是涕中带血,一般这种来势汹汹的流鼻血,不关鼻咽癌的事。

有些人连续几十年年年献血,都成习惯了,身体越来越健康。按他们自身的说法,献血后不上火了,不献血反倒憋得慌。

科学家运用血液流变学与血液动力学对血质与献血的关系做了研究,发现定期适量献血,特别是单独献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的人,血液黏稠度会明显降低,流速也加快了,脑的血流量也提高了,很少发生脑缺血的现象。芬兰一个研究小组对2682名42~60岁的男性进行调查,其中两年里至少献过一次血的人,在5年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比例比未献过血的低86%。美国一心血管病研究小组的研究亦表明,在3年中,献血者患心血管病的危险仅为未献血者的一半。

献血,等于去掉了身体的淤滞,避免了由淤滞导致的上火。

这个道理在名列“金元四大家”的张从正的用药过程中有体现。那时游牧民族以肉奶制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影响着全社会,全民上火,因此他提出了“以攻为补”的治疗法,就是用去火的泻药来达到补养的目的。他的理论是:“损有余,乃所谓补不足也。徵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其中所说的“有余”、“徵瘕”就是人体多出来的火,用药物把它泄出去,人的正气就被调遣出来了,就等于吃了补药。

现在许多中医会保养,很讲究缓泻,在他们眼里缓泻等于进补,他们会一两个星期吃一次泻药让自己缓泻一次,这是他们保养身体的秘籍。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