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日益增长的个人理财需求相比,企业的理财需求也愈发强烈。对于暂时闲置的资金,越来越多的企业已不再满足一存了事,而是希望通过购买银行对公理财产品获取比同期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为适应市场需求,省会多家银行竞相推出各具特色的对公理财产品。
晚报记者 倪子
对公理财利润空间较大
相对于广受关注的个人理财,银行对公理财显得有点神秘。面对空前繁荣的理财市场,与时俱进的商业银行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赚钱的“蛋糕”。很多商业银行把目光瞄向了公司业务,开始注重为企业理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广义地讲,商业银行对公理财包括为公司客户进行财富管理所涉及的收(付)款,账户管理,资金结算、汇划,头寸管理,风险管理,日常金融信息咨询等各种金融服务。据了解,在国外,理财业务一直是国际领先银行的重要业务组成部分,大部分外资银行50%以上的利润来自于以理财业务为代表的中间业务收费;而在国内,由于银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国内银行长期以来业务重点都集中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中间业务的收入比例很小,而对公理财业务产生的收入则更少,诸如理财咨询类、金融衍生品工具类等业务也只是在一些大城市才能提供。
由此可见,一方面说明国内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外资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又说明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利润增长的一个重要方向。据了解,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都推出了对公理财产品和品牌。
公司理财收益与风险并存
省会一家银行从事对公业务的负责人说:“开展对公理财业务,银行的盈利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过去资产运用中贷款比重过大的盈利模式,提高非利息收入主要来源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这对商业银行改变经营模式,扩展盈利渠道意义重大。”
但同时,人民币对公理财产品某种意义上突破了存款利率的法定上限,将迅速分流银行的现有存款,银行低成本资金的比重也会减少,银行经营和竞争的压力日渐增大,银行的经营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各商业银行必须培养自己的产品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用先进的理财业务系统支持业务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战略重点或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加快培养理财分析师和财务顾问的步伐。”不少业内人士说道。
此外,对公理财业务拥有庞大的资金来源市场和优质的客户群体。这对银行吸引和留住客户,以及提高巩固自身整体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对公理财业务作为发展中间业务的最重要方向之一,对公理财业务不仅能很好地联结传统业务,发挥银行的专业能力和渠道优势,同时更能为银行带来可观的收入,增强对周边业务的辐射力。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发展对公理财势必成为商业银行进行业务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