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14版:2009郑州投资理财平面展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基金投资需理性
基金投资实现大跨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11年时间基金数量增加了100多倍
基金投资实现大跨越

1998年,我国第一家基金公司成立。随后,当年年底,6家基金公司相继成立,当时市场上仅有5只基金。如今,我国已有61家基金公司,管理着533余只基金。11年来,基金公司数量增长了10倍,而基金数量增加了100多倍。从小小的纸制存折到现代化的基金理财账户,从零存整取到基金投资,我国基民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起起伏伏。

晚报记者 倪子

基民亲历基金业11年的发展

林先生今年45岁,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基民之一。1998年,新成立的南方基金公司和国泰基金公司分别发起设立了规模均为20亿元的两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他就是这两只基金最早的受益者之一。

“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基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资了这两只基金。”谈起当初买基金,林先生笑言,要不是爱人在证券公司上班,有一定的销售任务,他才不会买什么基金。毕竟,那时候基金还是个相当新鲜的“玩意儿”。

1998年3月5日,中国第一家基金公司——国泰基金公司在上海成立。次日,南方基金公司在深圳成立。随后,华夏、华安、博时、鹏华4家基金公司相继成立;1999年,嘉实、长盛、大成、富国4家基金公司陆续成立;2000年,中国基金业进入短暂“休养生息”阶段,这一年没有基金公司设立。然而,步入2001年,基金公司的成立速度变得一发不可收拾。2001年至2006年的6年间,基金公司达到47家;2009年,国内基金公司已有61家。

“我当初买的基金翻了好几倍,要不是去年大熊市,我现在至少赚了50万元。”林先生说,除了购买封闭式基金,他还投资了大量开放式基金。

基金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基金产品从少到多、从多到专的变化,林先生亲历了基金业11年的蓬勃发展历史。

基民期待基金业绩更优良

2007年,股票市场的火爆点燃了基金投资的热潮。“只要有新基金发行,不管它是啥基金,市民都会争先抢购。”回忆起当初市民排队买基金的情形,在某银行工作的张姓理财师感叹道,“基金发展初期,我们忙着推销基金。如今不费吹灰之力,客户就会主动上门购买基金。”或许因为当时股市太好,基金被誉为不会赔钱的“神话”。然而,首次扬帆海外的QDII基金集体失利,让投资者知道了基金也是会赔钱的。一时间,基金“稳赚不赔”的神话就此破灭。

随后,2008年一蹶不振的大熊市让基民彻底凉了心。“早知道我都赎回了,好不容易赚了几万块钱了,现在却又全套进去了。”2006年加入基民大军的小李无奈地说道。由于发展初期的规模膨胀和投资者教育的缺失,基金理财遭遇了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确实,2007年初,随着股市的一路飙升,挂钩股市的基金蜂拥而至,投资者也受到股市赚钱效应的影响而盲目追捧基金投资。

不过,教训换来的往往是更大的发展空间。近两年,大多数投资者明白:理财不仅仅是炒股票、买基金,而是资产配置和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财和投资都是规划自己的生活,拥有财富的目的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我希望,随着经济危机阴霾的逐渐消散,我国的基金还能重振雄风。”对于基金的未来走势,多数基民仍抱着看好的期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