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济困,仗义行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慈善义举,几千年来,更是受到世人推崇。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慈善义举曾一度遭受误解,但随着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社会都已经认识到了慈善义举对社会的意义。民政部近日派员到荥阳市调研全民慈善义举,也更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从本报今日报道中我们看到,为充分发挥慈善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荥阳市建立了各级慈善办事处、联络站,设立1000个慈善组织、5000名慈善大使,建立健全慈善档案,使慈善服务网点遍布全市。这就说明,各地的慈善事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时也是大有可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每个人,不论能力大小,以不同的方式帮助那些困难中的人们,这不仅是国民一种自觉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文明的进步。这一点,在去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灾难之后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我们常说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由于这个“家庭”中人口多,出现各种意外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何况人的一生,即使没有遇上“天灾人祸”,也不免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倡导“爱人”之心,大家都能相互帮助,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也正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
其实,慈善义举,并不是要你捐多少钱物,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怜人怜物,就不会对别人的困难乃至灾难熟视无睹或视而不见,就一定能伸张正义。
慈善事业,可以说就是“天使的事业”。一个人慈善之心越重,离“天使”也就越近,尽管我们无法判定人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但“人有向善之心”是肯定的。正因此,我们相信,有了荥阳这个“榜样”,可以更好地推动我省乃至全国的慈善义举事业,促进整个社会进一步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