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2版:第一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红旗数学按照目标收费,没有课时限制
如何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如何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
——国内著名学法研究专家、上海第三方教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赵红旗

今年高考,很多参加高考的学生讲,很多题目都看不懂。但今年高考却有更多的高分出现,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再次提醒我们考试题目加快了向“真正能力”过渡的脚步。而这些考试中暴露的问题,在孩子平时的学习中已经有各种“苗头”显现。比如孩子课前看书无从下手,上课老师讲的内容听不懂,课后经过老师答疑稍有明白,没过多久,再次进入迷茫的状态,都提醒我们家长,是孩子没有掌握理解的方法。

理解能力很重要

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我们先看看“理解”中的“理”字。这个字是由“王”和“里”组成,这也告诉我们做到“理”要分三步。首先是能够进入“里”,我们很多学生学习不得法,就是不知道如何进入某个知识的“里”。就如同在一个知识城堡外面转,就是找不到城堡门开关在哪里。

进入“里”,很多学生采用“瞎撞”的方法,当然就比较难了。用这种方法,每次成功的机会肯定很低,只有增加撞击的次数,才有可能成功。但采用这种方法的学生,本身就是学习不得法,学习耐力也有限,有多少学生能够坚持到通过“瞎撞”而进入某个知识“里”的那一天?所以,进入“里”不能够采用瞎撞,而是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找到这类知识的“城堡门开关按钮”。

那如何找到不同知识各自的特点?就需要学生有“对比、分析能力”。而“对比”是“成对比”,也就是两个之间比。很多学生找不到“比”的对象,因而胡乱比。更多学生能够看到“两个物体整体之间对比”,而不能够看到组成两个物体的元素之间的对比。同时,对比的目的是要寻找两者比较物之间的异同,也就是分析,很多学生对比的对象就搞错了,结果自然也就不可能正确。

对于学习来说,我们看到某个知识,首先要寻找“对比的对象”,而这个知识的第一个对比对象就是在我们脑子中,已经存在的其他知识。那看到某个知识,就要与脑子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对比,寻找这个新出现的知识是否与脑中的知识有关系。但如何发现它们之间有无关系?就需要“拆解”两个知识,再看组成它们各自的元素之间是否有关系,进而再回过头来,看两个知识整体之间有无关系。

要善于拆解每个知识

如何“拆解”每个知识?目前我们看到的知识只有三种形式组成,也就是“文字、符号和图形”。学生要善于拆解它们,对于文字类知识,我们要随时关注组成它的“名词、动词和修饰词等”。对于符号和图形,学生要结合相关的科目,进行相应的拆解。比如数学平面图形,先完成“大拆解”,也就是先找到三角形,然后再完成“小拆解”,就是找到组成三角形的边和角。

“理”进入了“里”,其次就是寻找“里”中的“王”。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很多学生好不容易进入某个知识的“里”,但由于不知道马上找到这个“王”,很快被“里”中的更多知识“搞晕了”。我们再次采用进入“里”的方法,对“里”中的元素进行拆解和对比,就可以很快发现,这个“里”中的王是谁。大家在寻找“王”的过程要注意,很多时候,是先找到某些“小王”,然后通过它们追踪到“大王”。

找到了这个知识的“王”,并没有完成整个理解任务。还需要努力“安抚王下面的臣民”,这样才能完全占领这个“知识国”。那如何“安抚”?就是再次拆解这个知识王国中的各个“小知识”,看透它们的真面目,然后研究它们与“国王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来进行不同的“安抚策略”。

我们在前面反复提到“关系”两个字,其实这才是整个学习的关键。相同的知识之间,对于不同的科目而言,它们的关系是不同的。对于数学来说,我们谈论“关系”,如果是符号,更多是强调“等关系和不等关系”。有关“关系”的分析,我们在后面的讲座中会仔细讲解。

通过上面的简单分析,大家看到“理解”更多突出在“理”,在“理”的处理过程中,实现了“解”。训练理解能力,首先要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科目、对不同知识的“拆解”能力,其次是拆开以后的“对比”能力,最后对比以后的提炼挖掘能力,也就是“分析”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结果,再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

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赵红旗老师主讲、针对中学生学习的《争秒夺分》8VCD学法光盘正在热销中,光盘中的“32主意”招招是孩子急需的“妙计”。持本报到文化路和优胜南路交叉口国奥大厦13楼购买《争秒夺分》,或参加红旗老师的2010年元旦全日学法集训均有优惠。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