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40版:大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最后一位开国上将”的最后时光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最后一位开国上将”的最后时光
抗战时期担任冀中军区司令员。
吕正操90岁时才挂拍。
1991年,他和张学良(左)会面。
上世纪四十年代,吕正操和新婚妻子刘沙。

2009年10月13日14时45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吕正操逝世,享年106岁。全国各地的媒体不约而同地以这样一个特殊的头衔,送别这位令人景仰的长者:“最后一位开国上将。”

民间也在自发地悼念这位老人。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将军离去之时,国庆60周年盛典才刚结束不久。在这历史与现实的岁月交替中,人们似乎再次感受到那段光辉岁月的伟大意义。一位网民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一位英雄的远行,一个传奇年代的离去。”在今年7月,吕老在病房中接见了一位特约作者夏莉娜,这无意中成为他生前接受的最后一次采访。

【峥嵘岁月之战争年代】

被毛泽东誉为

“坚持平原游击战的模范”

他是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回民支队的指挥者和领导者,并发动10余万人马参加百团大战,被毛泽东誉为“坚持平原游击战的模范”。他曾是“西安事变”时张学良少帅府的内勤,更是抗战时期闻名冀中的吕司令。

【峥嵘岁月之一生爱好】

网球让他老当益壮

【峥嵘岁月之最后使命】

赴美国会晤少帅张学良

最后一次采访 他将笔记本借给记者

这次采访是在北京301医院的病房中进行的,特约作者夏莉娜这样描述说:

“宽敞明亮的病房里,老人正坐在轮椅上看电视,今天有他喜爱的网球比赛。尽管他的头发和双眉已被岁月染白,那双目睹了人世间一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眼睛却依然锐利、深邃。听工作人员介绍,吕老自从做了白内障手术后,看报纸、杂志都不用戴眼镜了。这不由得让人惊叹这位老人的生命力竟是如此旺盛。”

由于没有医生的批准,吕老不能开口向夏莉娜讲述他所经历的传奇人生,但他授意家人将一个笔记本借给了记者。那是一个紫色硬皮小本子,封面右上角贴着一个小标签:“记录本1949年之三。”吕老有做笔记的习惯,这个小本中记录了1949年6月至10月间,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参加会议的纪要和与重要领导人的谈话。

夏莉娜抄写下了这样一些内容:

6月3日,吕老与周恩来的谈话:“原来中央估计两广很快下来……”6月8日,是周恩来的讲话摘要,当前要办的三件事:“一、军事:西安有仗打,加速占领湘赣、两广,占领福建……二、经济斗争……三、召开政协会议及建立政府组织……”还有一段毛泽东关于当前形势分析的谈话,没有注明具体日期。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吕老被任命为铁道部副部长。夏莉娜记得,笔记本的最后几页,除了有关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开会的内容,其余全部都是他最为关注的有关铁路建设的消息。在采写稿件时,她说,从字里行间,似乎可以触摸到60年前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的一个个历史瞬间。

最后一个生日 在黑板上写下“不声张”

去年10月24日萧克将军逝世之后,吕老便有了“最后一位开国上将”的头衔。

浏览近一年来的报章杂志,除了国庆前夕密集刊登的大量历史回顾文章,吕老的名字仅仅出现在三则新闻中。

吕老一生都是这样低调。在他百岁诞辰时,家乡政府和一些单位提出为他办百岁生日,很多客人想要登门拜访,都被他一一谢绝了。新华社记者徐壮志撰写的稿件中提到,那一天“在北京西三环边上一个静谧的院落里,将军家里像往常一样平静——自己百岁生日这一天,将军是在阅读中度过的”。

或许那一天唯一特殊的纪念,就是他穿上了一件鲜亮的红毛衣。

去年9月出版的一本杂志上,这样描写吕老书房中的陈设:书架上不仅有马列著作,还有《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以及他最近出版的回忆录,还有一座“毛泽东号”火车头模型,墙壁上挂着张学良、董必武等人的书法条幅,还有一帧上世纪80年代他参加全国老年网球比赛夺冠时的照片。

吕老一直担任中国网球协会主席,他打网球一直打到90岁才收拍。

今年9月,其子吕彤羽接受网站采访,网民们很关心老人的身体。吕彤羽说,吕老把提纲翻来覆去看了4遍:“后来我妹妹怕他太累了,就拿其他的书把提纲哄下来。”他还提到了一个细节:因为吕老听力有问题,再过几个月就是吕老106岁生日,家人在黑板上写字问他生日怎么过,他在黑板上回了三个字:不声张。

最后一次亮相 与美国飞虎队老战士在一起

根据可查的媒体资料,吕老最后一次出席重大活动并被媒体拍摄下来,是2001年9月5日在卢沟桥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美国飞虎队援华抗日60周年座谈会。一张当时开幕式上拍摄的现场照片中,吕老与飞虎队老战士代表坐在一起,看上去精神矍铄,丝毫不显龙钟之态。

有关吕老戎马生涯的叙述,最令人称道的传奇经历,大都流传于冀中平原。1937年10月14日,他率部成立“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平原上树起了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直至晚年,老人一直清晰地保留着那天的印象:“那是一个秋夜,天空晴朗,月光明亮,我们大家踏着皎洁的月光,走上了抗日征途。”

后来被电影演绎得神乎其神的地道战和地雷战,就是吕正操在冀中平原留下的战争杰作,而他的名字更是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

吕老的儿子吕彤羽则透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担任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卫队队长的参赞卡尔逊,曾经采访过吕老,他从共产党那里学到了官兵一致的做法,当年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令这个美国军人特别感动。回到美国后,卡尔逊还曾参照这一做法,组建了海军陆战队的突击队。

最后一个重大使命 亲自赴美会晤张学良

晚年时,吕老曾完成的最后一个重大使命,莫过于赴美与张学良会晤。

吕老17岁时参军入伍,便是在张学良卫队旅一团三营九连,随后调到旅部副官处当文书,又担任过张学良的副官,曾是少帅十分器重的年轻军官。晚年时,张学良在中国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他曾对亲人说,大陆有两个部下他很想念,其中之一便是吕正操。

直至1991年3月,张学良夫妇赴美国纽约探亲,才与吕正操有缘一见。考虑到当时的两岸形势和张学良的处境,吕老前往美国探望少帅并祝寿是以私人会友的名义进行的。他带去的礼物,包括一套京剧录音带、当年采制的碧螺春茶、画家袁熙坤赶制的张学良肖像和启功先生手书的贺幛。

在美期间,张学良与吕正操曾有三次会晤,身为教徒的少帅甚至为此取消了一个赴教堂的约会。

相关的书稿中记录说:“当年的年轻少帅与更年轻的副官,如今都已进入人生的晚年,他们遥想当年,指点江山,无所不谈。他们的感情如故,还是很亲近,谈得痛快而舒畅。”分手时,吕正操与张学良相约再见,企盼少帅能够重新踏上东北故土。但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在这次短暂而难忘的会晤中,有一个细节如今被人们反复提及。因为吕正操赫赫有名的地道战,张学良开玩笑地把老友称为“地老鼠”,他对“地老鼠”笑言:“我可迷信啦!信上帝。”吕正操回答:“我也迷信,信人民。”张学良说:“得民者昌!”吕正操回答:“那还是靠人民群众!”

【将军语摘】

●在我的少年时代,就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家乡人民的压榨与杀害,痛恨日本兵。入学时,老师给我起了个学名“正言”,我自己改为“正操”,意思就是操练好了打日本侵略军。

●青藏铁路下马,关键是资金和冻土攻克不了。铁路建设要讲科学,不要怕别人说“下马风”……随着国力的增强、冻土科学的发展,我相信青藏铁路一定会再次上马。

●我一辈子,就是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三件事。

●人,不在于活多久,而在于多做事。

【爱情佳话】

女方初始以“合不来”为由拒绝

作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吕正操,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广为世人传颂。然而,与他并肩战斗、出生入死、共同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妻子刘沙,却少有人知。

刘沙小吕正操13岁,自小即向往读书自立、男女平等。她在北平上高中时参加了“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1937年回到家乡,参加党领导的抗日工作,并和吕正操、黄敬、孙志远等党政领导在工作中常有接触,渐渐地彼此熟悉。1941年冬,刘沙已是冀中区妇救会宣传部副部长,自然是不少年轻人所追逐的“梦中情人”,而许多好心的战友也为她穿针引线,她却“按兵不动”,坚守防线。

当时,黄敬和妇救会主任白芸很关心吕正操的婚姻。一天,黄敬托人捎给刘沙一个纸条,表示吕正操想同她谈朋友。刘沙表示这事不可能。后在黄敬的反复工作下,才带着“不可能”的想法与吕正操见面。

吕正操对她说:“我们交换交换意见,谈谈彼此的观点,谁也不能勉强谁嘛。”刘沙开门见山地说:“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因为跟大人物在一起,我受不了拘束,距离太大,我不习惯,恐怕合不来……”

朱德和彭真批准他们结婚

后来,黄敬认真而坦诚地对刘沙说:“老吕少年时,被迫当过小女婿,外出参加东北军抗日后,女方主动离去。后来不少人给他介绍对象,因国家沦丧,战事繁忙,他不想有个家的拖累。我相信他会格外珍重革命同志间的爱情。”

但是,刘沙还是觉得和“一号首长”(战时代号)有一种无形的距离感。吕正操开玩笑说:“要说有距离,就是有一点不方便——我身后总有警卫,说话不方便。”说完,两人都会心地笑了。

此后,他们敞开心扉,多次深谈。慢慢地,固执而矜持的爱情防线终于被突破。

吕正操这样的高级干部,婚事需中央军委和中央组织部批准。1941年年底,朱德和彭真来电,批准他们结婚。

由相知到相爱,最终结为伴侣,风雨相伴,他们的爱情大树始终根深叶茂。

综合《晶报》《北京晚报》等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