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坚持海派清口主要是讲给上海人听的,自己的舞台就在上海。二度复出前,他在东北转悠了半年,每天看“东北二人转”。在接受采访谈到南北曲艺差异、自己与小沈阳的差异时,他说:“这完全是在两种文化背景下出来的,就好比同样是酒,一个是威士忌,一个是白兰地,能比么?都是禽类,鸡和鸭能比么?不能比。”
此时,“笑侃上海滩”周立波海派清口专场还差三场就正式结束了。11月20日,新剧《2009 我为财狂》又将开演。“你等着看吧,他还会红的。快乐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的快乐是有思想的、有分量的、有思考的。”关栋天,这个被公认是“周立波生命中重要的男人”看着不远处正在换衣服准备上场的周立波,回过头来,对记者斩钉截铁地说。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火了
灯灭了,当《上海滩》的音乐响起,出来一个西装笔挺的男人,话还未出口,观众便不约而同地齐声大笑起来。
周立波拿了一个小本,每讲个段子,便拿笔勾一下做个记号,避免重复。尽管如此,他口中的那些段子,已经被大多数观众背得滚瓜烂熟,他刚开始“打桩模子”的段子,下面的人就兴奋地把他的台词给念出来了。
记者坐的是380元票价的位子,前面一排,坐着的全是上海人,50岁的林先生带着老婆儿子,20岁的严小姐陪着母亲,在政府部门工作的苏先生和朋友,还有70多岁的顾阿婆拿着儿子孝敬的票带着老伴儿一起来。“说不上来,就是喜欢他!”顾阿婆很开心。
“我的观众年龄跨度很大,几乎做到全部覆盖。我们经常有调查问卷,对观众年龄层、收入做调查,结果发现,居然有很多小学生喜欢我。”周立波很得意,“起初我还很迷茫,后来一问,他们说波波叔叔有一种酷酷的坏。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
年龄跨度广阔的观众群中,又几乎都是上海人,当周立波戏谑起“贩卖盐水片”、“元宵模子”、“电视机前的放大镜”这些一个个已经留在回忆中的段子时,观众们才能心领神会地大笑,全场流动着心知肚明的默契。
正因为有很深的上海情结,周立波一直坚持只在上海演出,“做黄浦江的一滴水”。“海派清口”火了之后,关栋天曾试图劝他走出上海,被他拒绝了。
慢慢地,关栋天也打消了这个念头,“很多人想往外走,是因为市场容量不够。比如有人只能演半年,演多了没人看,必然需要把市场拓宽到别的地方,但周立波不需要。”
“我为舞台而生”
“周立波。”记者采访时喊他的名字。“千万别喊我周立波,我怕,感觉像提审的时候。喊我波波吧。”周立波说,小时候,大人们都认为他以后会是个闯祸的种,“后来真的闯祸了。”19 岁成名,23岁因误伤入狱,出狱后隐退投身商海,39岁再度复出,42岁的周立波再度成为上海滩的红人。周立波说,他经历了太多,知道什么事情都会有个结果。
2005年,关栋天找到周立波,他希望周立波结束自己的商海生涯,重回舞台。
“他在舞台上的天分我看得很清楚的。我必须让他回到舞台上,不管他生意做多大。对他来讲,赚再多的钱对他都是没有意义的。”今年53岁的关栋天,出生于京剧世家,15岁开始学戏,“没有人可以跟他在一起演戏,他是可以在台上一边思考一边演的人。”关栋天说。
听到这话,周立波在一旁哈哈笑起来。“他比周立波对周立波还有信心。”
“对我最宽容的就是舞台,每次我回舞台,它总会热烈地拥抱我,我在舞台上没有失败,也没有孤独,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这已是周立波的第二次复出,第一次复出是在1994年9月4日,那是他缓刑结束后第一天,他就上台了。演的是和朋友一起写的一台戏,叫《我的未来不是梦》,一个人分饰两个角色,场子也坐满。
“我是为舞台而生的。”他对自己的这个认知,来自于14岁时考取上海滑稽剧团的表现,当时考官让他描述一下家里新添的大彩电。“黑白分明。”周立波说。“彩电怎么会黑白分明呢?”“哦,那天刚好在放黑白片。”“到现在想起来,我都会为自己叫好。”周立波说。节选自《外滩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