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要我这台200多岁的老织布机?我只想用它换份养老保险。”昨天下午,在新密市岳村镇苇园村,69岁的吕秀花老太太一边向记者展示她织布的手艺,一边委托记者,看能不能用这台传了5辈人的织布机,为自己换来一份养老保险。
晚报记者 熊堰秋
袁建龙 文/图
吕奶奶正在织布
老太太一天能织1米宽、3米长的棉布单
昨天下午,在新密市一户农家院的门口,69岁的吕秀花正在“当户织”。虽然年事已高,但用老式织布机穿梭走线时,吕奶奶一点儿都不显老。
“我现在确实是老喽,织了一辈子的布,养大了5个儿子,现在没别的想法,就想着把织布机送给喜欢的人家,同时也为自己换份养老保险。”老太太说,她所在的农家院,是二儿子的,二儿子一家人都在郑州工作,她就在这里帮着看家。寂寞时,就在这台老式织布机上织织布,打发自己的老年时光。
“这台织布机是我婆婆的婆婆传下来的,至少已传了5辈人,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你们看,现在还能织布呢!”老太太一边说,一边坐在织布机上,开始向记者“演示”织布的过程。只见她一边用脚上下蹬踏,牵动织布机上的部件运作,一边手工打纬,每打好一次纬线,她都要把面前的一块横木猛地向怀里一拉,让纵横交织的经纬线结合在一起。
据吕老太太说,年轻时,她常常白天在生产队里出工挣工分,晚上就在家里的煤油灯下,一边纺线,一边织布,每天都要织出三四米的棉布,经常熬到深夜才休息。凭着织布的手艺,再加上勤俭持家,她先后把5个儿子养大成人。如今快70岁高龄了,她还保持着当年的勤劳,一天下来,可以织出一条1米宽、3米长的棉布单。
不想给孩子添麻烦,她想换份养老保险
提起织布,老太太说得头头是道。她说,今天,织布这门精巧的技艺早已被现代化的机械生产所代替,但织布技艺还是值得现代人学习并铭记的。她之所以一直保存着一台200岁“高龄”的织布机,一是对织布技艺和织布有感情,二是想经常让后人看一看从古至今的织布机是啥样子。
“现在没人对织布机感兴趣了,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了,我老了也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就想用传了5辈子的织布机,为自己换一份养老保险。”吕老太太说,能够出钱为她买保险的人,肯定也是喜欢织布机的,把家传织布机交到这样的人家。吕老太太表示,如果有兴趣,她还可以免费传授织布的技艺。
线索提供 郑先生
这台织布机已有200多年
俺家有钱我想扔就扔
你管得着吗?
□晚报记者 张璇 张玉东
本报讯 昨日上午,一个10岁的男孩随手扔掉了手中的几元零钱,一位老人帮他拾起,他又扔到了下水道里。巡防队员帮他捞出,他说他家有钱接都没接就走了。
昨日11时50分许,花园路巡防队队员巡逻到经四路与纬二路交叉口附近时,发现几名老人拉着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不让走。
一位老人说,他和几个老朋友在附近一家超市门口聊天,这个男孩从超市出来后随手扔了几元零钱,老人们以为男孩的钱掉了,于是就赶紧捡起来叫住他,可男孩却说那是他扔掉的不要了,而且他正在吃东西,拿着碍事,转身又扔进了路边下水道。老人有些生气,就叫住男孩让他捞出来。
两名队员掀开下水道的井盖,由于里面有污水,队员只能从水面上捞出一张一元的和三张一角的纸币递给男孩。“今天巧克力吃够了,那钱用不着了,俺家有钱我想扔就扔你管得着吗?”男孩满不在乎地说,“明天想花钱我再要,我爷爷奶奶明天还给。”男孩说完,连看也不看就走了。
一位老太太说,男孩小名叫豆豆,今年10岁,豆豆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只能让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住。老人说,豆豆的爷爷奶奶退休后工资都比较高,平时对孙子特别亲,总是由着他花钱。“有多少钱够他扔?又有多少家产够他败?”
几位老人有些气愤又有些担心:“这样下去非把孩子惯坏不可,再不好好教育,他就毁了。”线索提供 张鹏 翟培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