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不脚踏实地很难有出息,空姐这个职业就不错!”“我没有乱翻啊,我是有规律地翻。”23日上午,在高新区火炬大厦小樱桃卡通公司,20岁出头的专职编剧杨贞正在为河南本土动漫明星小樱桃写台词。每天,她的工作就是为小樱桃写这些特逗的话语。
小樱桃是河南动漫业最早的原创卡通人物,她走的是一条具日本动漫产业风格的路子;而番西茄走的则是互联网“四两拨千斤”的路子;位于惠济区的郑州动漫产业基地更多愿意“贴牌”,目的是以国外代工养活原创精品。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就目前动漫产业模式而言,最适合中国这片土壤的模式至今还没有出现,河南动漫业也不例外,向欧美、韩日学习成了众多企业的不二选择,学习精华的同时在努力创新发展自己独有的动画特色。
晚报记者 程国平 孙娟 实习生 薛意茹
小樱桃模式 漫画家创业,一个形象打天下
日本动漫产业发展起来,动漫画册的流行是关键平台。小樱桃的创业历程基本具备了日本动漫的起步特点:漫画家先创作出主人公,然后围绕主人公设计漫画内容,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工作室,拥有自己漫画的所有版权。
小樱桃的创作者杨尚君说,当初她带着动漫梦想,辞去美术老师的工作来到了郑州,在《漫画周刊》开始了她的漫画创作生涯。“这个形象来源于孩子们中间,聪明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小樱桃的名字则来自下楼买樱桃的灵感。”随后,小樱桃迅速蹿红,各地的稿约像雪片一样飞来。1999年9月,她当起了自由撰稿人,启动资金只有3万元。
2000年8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樱桃漫画》1~4集单行本成功面世,并很快脱销再版。杨尚君23岁那年,她的稿费收入已超过了20万元,掘到了她的第一桶金。
“在中国和日本不一样,中国的漫画家只是供稿,拿稿费,大多数的钱被出版商赚了。” 此时的杨尚君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实现自己产品的开发和运作。
2000年9月,杨尚君和丈夫张国晓靠借来的10万元、3间民房和3台电脑,注册成立了郑州小樱桃卡通公司。由于没有自己的出版、发行机构,公司也曾出现了“资金困难”。为了打破瓶颈,小樱桃公司采用了公司+公司的合作、公司+漫画工作室的合作、公司+个人的合作方式,打造成一个吸引了全国众多的动漫创作者加盟的平台。
小樱桃公司拥有许多自由撰稿人,他们平时可以有自己的工作,甚至在家创作。“现在更多要做的就是约稿和把关。”杨尚君说。
2004年,小樱桃公司开始自建发行渠道,成立了一个专业的销售队伍,围绕自己的原创品牌开始进行创作、出版、发行。这一年,小樱桃的原创作品占据了全国相当大的市场,自有的销售发行网点达300家。此时,公司的销售利润也由原来与出版社分成的“倒三七”变为“正三七”。杨尚君说:“公司甚至比出版社得到的利润还要多。”
由于动画开发需要大量投入资金和技术,小樱桃根据自我情况出发,开始摈弃日本“漫画→动画→衍生产品”的发展模式和国内大多动漫企业“来料加工→贴牌生产→代理销售”的惯常做法,其定位方向是“漫画→衍生产品→动画”。2005年,小樱桃先后开发出小樱桃饮料、小樱桃玩具等衍生产品。
“衍生产品的利润可以反哺艺术创作和品牌推广。”杨尚君说,“今年我们小樱桃饮料等衍生品的销售收入就达到2000万元,上半年销售收入增长30%。”
产业链条站稳脚跟,进军动画已成大势所趋。2008年10月,第一部26集《小樱桃》电视动画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随后在全国302家电视台进行播出,并成功打入美洲市场。“现在电视台的人总是询问我们,第二部动画片什么时候制作完成,好给我们排上播出日期。”杨尚君说。
创业者说 对于自己的创业过程,杨尚君说:“动漫的成功更多取决于内容,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对原创动漫品质的追求。”
番西茄模式 不经意的上传,催生新兴动漫公司
一年前,随意地设计番西茄这个动漫形象时,刘小红并没有想到它会这么火。
“这就是互联网的魔力。”刘小红说。
因为特别喜欢番茄,2008年5月,刘小红与郑州轻工业学院几个朋友一起设计了番西茄这个形象——红红的头发,戴着一片绿叶柄的卡通女孩,把它上传到网上。因为注册商标必须得有实体,刘小红随后与朋友注册成立了河南麦草动漫科技有限公司,自己出任执行董事。
一切都很随意。“完全是出于好玩,想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与喜好。”刘小红说。但正是这个不经意的上传,成就了一个走红全国的动漫明星。
自2008年7月上线以来,番西茄系列漫画在新浪、天涯等各大网站上的点击量累计已有100多万人次。2008年10月,番西茄开始出现在平面媒体,系列漫画先后在《知心姐姐》《格言》等报刊连载。2009年1月,番西茄漫画成功登陆移动新媒体《河南手机报》。2009年5月,番西茄正式被植入52集大型魔幻动画片《少林海宝》与26集原创温情动画片《俺的铁蛋俺的娃》,均出任女主角。2009年7月,《华商报》《扬子晚报》《楚天都市报》等国内20多家主流都市报都刊发大篇幅报道,关注通过互联网快速走红的动漫明星番西茄。
伴随着番西茄的走红,刘小红与她的麦草动漫也全面提速。2009年5月,在两周时间内,麦草动漫的团队从4人扩张到40人,搭建起一个高质量的动画制作团队。“高手都是从长沙、深圳、苏州等地挖来的,有的都已拥有10年的动漫从业经验,他们是这个团队的核心力量。”河南麦草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导演姜小强说。
9月30日,麦草动漫的第一个动画项目《俺的铁蛋俺的娃》制作完工。根据番西茄量身定做的一部新动画片也在紧张筹备中。“经过第一部动画片的磨合,我们这个团队的技术实力得到很大提升,要抓住机会尽快推出几部好作品。”姜小强说。
创业者说 刘小红坦言,如果没有互联网,就没有番西茄的今天。“我们还会更大程度地放大互联网的效应。”根据麦草动漫的规划,接下来的发展中,他们将一边坚持原创动画片的制作,一边坚持与互联网、3G等新技术结合,进军手机动漫、手机游戏等领域。
雪孩子模式 国外代工,挣外国人的钱养原创精品
26日上午,在位于惠济区的郑州动漫产业基地,虽然首届中国(郑州)国际动漫论坛暨2009中国(郑州)国际动画节目交流会已结束两天,但参与了整个活动谋划的“华豫兄弟”动画公司的总经理林波依然显得很疲惫,但也掩饰不住他心底的高兴。
“活动效果非常好,郑州的动漫产业整体在世界动画协会、迪士尼动画等这些大腕和外省市的同行面前秀了秀家底。”林波说,这次论坛,不但基地的几家公司拿到了合作单子,外地来的兄弟公司也都有很大收获,“很多朋友打电话来表示感谢郑州给了他们一次机会。”
林波拿到的单子,是与国外动画公司签的代工单,有两三个项目,涉及四五百万美金。
在郑州动漫产业基地内,以“华豫兄弟”为代表的几家动画公司的目标也是坚定不移地做原创精品,并已经制作出或正在制作《雪孩子系列》《公路Q车吧》《泥泥狗传奇》《貔貅的故事》《少年司马光》等原创三维动画片。
“这些原创精品需要挣到足够的钱来养活,而为国外代工就是一个不错的挣钱方式。”林波分析,现在国内的原创动画精品赚钱的不多,而代工的利润相当高。“然后将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原创精品的制作中,再将这些精品卖到国外去,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创业者说 在林波看来,郑州动漫产业基地现在所走的模式更像是上世纪80年代刚起步时的韩国动漫业,原创为重点,但承接了日本的动画制作加工转移,从最早简单的上色到后来承接整套工程,在外包中积累了动漫制作技术,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画加工厂。
目前在中国有相当数量的动画制作公司为欧美、日韩做代工,像深圳的华强、武汉的江通动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