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8版:寻找“钻石婚” 上一版3
幸福是件简单的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幸福是件简单的事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平实的语言,道尽生活的智慧。在李亚峰和高月娇老人的家里,无论是客厅、书房,还是卧室,随处可见这样闪烁着哲理的书法作品。

“我们没什么文化,讲不出什么太有水平的话,我们就是简简单单过日子。”相伴61年,经历了战火洗礼、随军生涯的他与她,用最朴实的语言为幸福写下注脚。原来,幸福是件简单的事,很多人把它复杂化了,于是穷其一生追寻而不得。

南睿/文 张翼飞/图

李亚峰和高月娇是河南洛阳新安县人。从那个小小村庄走出的他们,生活过很多地方,石家庄、大连、酒泉,直至1970年李亚峰转业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他们才得以安定下来,开始在郑州安居乐业。

李亚峰和郑州的渊源其实是相当深的。1948年的那个秋天,解放郑州之战,李亚峰和战友奉命在祭城保护机场。有一天,一架国民党的飞机飞来,大家以为是来轰炸的,做好了各方准备,结果虚惊一场。原来这是一架从杭州飞来的起义飞机。飞机着陆后,对方让我方人员赶快把飞机盖起来,以防国民党派人来轰炸。为了保全飞机,大家全部上阵,用绳子把飞机拉到了附近的田地里,并用高粱秆伪装起来。果然,敌机很快就来了,在机场上空盘旋了好多圈最终悻悻而归。大家这才长出了一口气。

李亚峰讲当年故事的时候,高月娇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脸上挂着陶醉的笑容。作为李亚峰背后的女人,她的贡献一点也不少,她为家庭的付出让李亚峰一生感激。

“一连几个月连一封信都没有,老父亲担惊受怕最后离世,老母亲身体也不是很好,一直是她照顾,老母亲多次说,她比亲闺女对她都要好。”其实,作为革命军人妻子的高月娇并不仅仅是孝顺贤惠,她同时还是个很有思想觉悟的人,在家乡一直做妇联主任、妇女代表。

说起他们的相识,是很现实的一件事。当时正处于国共拉锯战的关键时期,时局动荡不安。俗话说女大不中留,作为平民百姓的高家,想给女儿找个合适的人家以防不测。于是,一个医生,既是高月娇的远房舅舅,又是李亚峰的邻居,在合适的时机客串了传统媒人的角色,缔结了一段姻缘。

两家离得非常近,只隔一道小河,从河这边就能看清河对面的一切。那时候男女没有完婚是不准见面的,但两个年轻人偶尔也还是会偷偷地约会,不知他们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实现了“自由恋爱”,打下了感情基础。1947年,随着时局越来越严峻,李亚峰参加了革命,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投入解放事业。

在老岳父的催促下,1948年正月十五两人完婚,战争年代,一切从简,还未满16岁的高月娇走进了李家。就是这样一个还只能算是孩子的女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靠中国女性特有的坚韧品性,撑起了一个家,直至1951年能够随军。

“她是带着老母亲一起来随军的,六零年的时候,她自己饿得浮肿了,也没让老母亲断过鸡蛋和牛奶。”说起妻子超出常人的孝心,李亚峰眼睛湿润了。高月娇现在的身体不是特别好,不知是不是年轻时亏损太多的缘故。

高月娇幼年丧母,父亲在把她嫁出门后也去世了,家里也没什么亲戚,作为孤儿的她深知人情的可贵,对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格外的好。家属院里,无论大人小孩儿都知道这里有个热心的老奶奶。

李亚峰与高月娇育有一儿二女,可当他们拿出全家福照片时,却发现是两儿两女,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有一个是他们的干儿子。

“老伴心眼好,当听说女儿的一个熟人正为孩子上高中离家太远无法照顾的事发愁后,她就说让孩子来我们家吧。结果,孩子在我们家一住就是三年,饮食起居她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的衣服大多也是她亲手洗的。”

后来,老两口就多了一个儿子和孙子。他们每次来探望都感慨地说,家里的气氛太温暖了,和别人家就是不一样,孙子也总是说,这个奶奶比亲奶奶还亲。

如此和谐的家庭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营造出来的。和谐并不是没有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在理解、尊重别人原则的前提下给予对方全力的支持。

“他家里有五个姐姐,都是农村的,生活条件不好,他的工资也不算高,也就100多元,但我们坚持每个月给每家寄去5元钱,雷打不动。”高月娇老两口平常为人并不算很热情,也不会主动去串门维护感情打造人际关系,但只要见到或听说谁有了困难,他们总是会尽全力帮忙,无论远近亲疏。学院里也经常有学生来家里吃高奶奶做的饭。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你有困难,我能帮就一定帮,你没什么事,那咱就各走各的。”

“有一年,我姐姐来郑州看病,在我们家住了一年,每天都是她中午用架子车把姐姐拉到医院,看完病再把她拉回来,真是全心全意,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说起老伴的好,李亚峰滔滔不绝。

高月娇笑着打断他说:“谁让你管着车不让我用呢?”

原来,当时李亚峰在学院里是管车队的,手下好几十辆车,可当高月娇为难了好久开口问他要车时,他严词拒绝了。从那之后,高月娇便再也没有开过口,包括李亚峰的老母亲生病。

“我那时候在供应科当科长,天南海北地跑,老母亲去世时,我正好在外面出差,她连我人也找不到,就一个人把老母亲的遗骨送回老家入土为安。”李亚峰说这件事也是最让他感动的。

“我知道他心里‘公家’的观念很强,只要是公家的,哪怕是一张纸一个信封都不能用。孩子们也知道他的脾气,所以他上班那些年,大家再困难,再有需要,也从来不向他张这个口。别说要车,就连搭顺风车,也是不允许的。”

在儿女的问题上,两位老人一直遵循着“儿孙自有儿孙福”的朴素哲学,“父母不要管得太多,管得太多孩子会有依赖性。啃老族就是这样来的。我们从来不娇惯孩子,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父母付出帮助时,我们也从不逃避。女儿因为那个年代的特色,都进工厂当了工人,后来下岗,家境不好,但他们从来不张口向我们要什么,他们都说,我们俩的钱是我们辛苦一辈子得来的。”

其实,哪有老人不疼孩子的。孩子家里添置什么大件物品,还有孙辈上学,老两口都会大方地主动支援他们。如今,孙辈们都学有所成,工作也相当不错。有了父母做榜样,他们也都既独立坚强又孝顺懂事。很多美德都是这样在家庭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我们俩都是穷人家的孩子,能过成今天这样,已经很知足了。我们吃穿都很简单,也从来不和别人攀比,最大的开销就是旅游。心情舒畅才是真正的福气。”工作多年,又是二等残疾军人的李亚峰工资还算宽裕,是工人出身的老伴的五六倍,但两个人从来没有因为钱的问题引起过不同意见。正所谓,“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离休以后的李亚峰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五彩斑斓,门球、台球、地掷球、太极拳,他都喜欢,静的方面则喜欢读书看报,或者去黄河边钓鱼,他还每年参加省里举办的老年运动会,这么多年,5000米长跑项目他不是冠军就是亚军,至于他最着迷的旅游,更是每年都要去,全国所有的景点他前些年全部都去过了,于是这几年又瞄上了国外游,日本、东南亚、欧洲,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实现周游列国的梦想。

“前段时间,刚去过澳大利亚、新西兰。到外面走走,心胸开阔,增长见识。就是遗憾,老伴身体不好不能同去。把她一人丢在家里,我心里很过意不去,可老伴总是为别人着想,她反过来还安慰我说,只要你身体好,爱去哪儿去哪儿,走多远都行。”

平日里,早上起床后,李亚峰都会先打扫卫生,然后开始做早饭。“老伴厨艺比我好,中午的正餐就交给她做。她每天下午2点半准时出门,和院里的人一起打牌,我则待在家里看书看报。6点多做好晚饭叫她回来吃,然后我们一起去散步。”

高月娇夫唱妇随道:“到了周末,他就成了采购员,早早买回东西,10点左右,儿女媳婿们来了以后,我们就不管了,厨房全部让位给他们,我们就单等着享受美味了。”

高月娇不识字,因为李亚峰经常给她读东西,慢慢地也能背些简单的名言名句。虽然高月娇非常羡慕有文化的人,但其实她在生活中经常充当文化人的指明灯。据李亚峰说,家属院里住的都是学院的老师,但很多人家都喜欢找老伴说心里话、断家务事。

“有一个女博士,因为婆婆不来给她带孩子而和丈夫哭闹,高月娇一了解才知道,原来她是觉得自己给他们家生了孩子,他们不带,还让自己妈妈来带,觉得很委屈。经过高月娇的一番开导,女博士终于想通了。”

高月娇谦虚地说:“真不是我的功劳,是年轻人有文化,明事理,听劝,一点就透。”

“谁都有钻牛角尖的时候,我当然也有,哪能啥时候都顺心顺意呢,心里有事闷得慌的时候,我就看墙上的这些字,读着读着,一会儿就想明白了。”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全家老小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胖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不识字的高月娇,一字一句还算流畅地给我读完了这首赵朴初的《宽心谣》。我想,她哪里是在读,她是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