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4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告
“跪求渔船救人无果”岂止是一种悲剧
话题:前三季度地方GDP数据高出全国2.5万亿
保障房如何才能“有保障”
被标准化答案捆绑的文化思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保障房如何才能“有保障”

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8月底仅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一些地方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和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可能难以完成今年的建设计划。(10月29日《京华时报》)

保障房商品房何以冰火两重天

自从今年5月份北京广渠门外10号地创出“地王”以来,全国重点城市的土地市场便吹响了复苏的号角,各地“地王”层出不穷,土地出让市场一片繁荣。70大中城市房价环比连涨7个月。

一方面,价格畸高的商品房建设如火如荼,另一方面低收入百姓渴盼的保障房建设姗姗来迟。地方政府如此选择性作为,让人费解。

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明确指出,保障性住房建设要把解决最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多做“雪中送炭”,少做“锦上添花”。政府一方面从“地王”与高房价中收获利润,另一方面又不足额安排保障房建设资金。政府如此嫌贫爱富,漠视民生,如何服众?汉应民

应把保障房变作硬指标

在“经营城市”“盘活土地”指导思想下,不少地方政府早就把自己当作市场主体,在逐利冲动下,和地产商结成利益同盟。作为商品房的对立面,保障房被本能地拒绝和抵触,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大量保障房的兴建,必然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此外,国外多个城市的经验反复证明,每当保障房的供应量增加5%,将迫使商品房售价降低3%~4%。而这显然是地方政府所不愿看见的。

许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增量主要来源“土地收入”,他们视房地产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至于老百姓能不能买得起住房,则不在视线之内,因为保障房是软指标,没有哪个市长会因“行动迟缓”而遭到问责。王清

保障房的蜗牛化和鸡肋化

在金融危机笼罩下的扩大投资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出现“蜗牛”速度,显然,是地方配套资金缺乏投入热情,而背后的主因是权力对保障性住房没有兴趣,将之视作了鸡肋。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民心工程,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保障房出现的问题,其实出在管理上。

就决策理念而言,中央保障民生安居的政策绝对没有任何问题,但到了下面,执行上就变了味,一些地方把它当成了对无房户的一种嗟来之食的点缀。从管理方式上而言,保障房建设从征地、建设到适合人群的遴选、公示,没有充分暴露在阳光下,因此不尽如人意。从社会后果看,既然保障房既无利可图,又不好监管,加上舆论和民意挞伐,管理者难免会索性采取鸵鸟政策。

在尚有众多民众望房兴叹的现实下,保障房建设不仅不能缓行,反而应加快进度,确保民生安居,而不能简而化之、恶而劣之。

张敬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