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3版:旧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财神爷原型沈万三是元末地主
从没与朱元璋打过交道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财神爷原型沈万三是元末地主
从没与朱元璋打过交道

财神爷原型沈万三是元末地主

从没与朱元璋打过交道

沈万三是著名的“平民财神”,从明代中叶起就上了年画。财神爷的故事数不胜数,而且故事里多半有朱元璋当对立面。老百姓的口头传诵,寄托着发家致富的梦想,编排起皇帝来也一点不含糊。

白衣天子沈万三

金陵城原有十三城门,南门叫做聚宝门,据说是江南首富沈万三筑的。朱元璋定鼎南京之初,国库空虚,就让沈万三出资筑东南城,结果沈万三好大喜功,皇帝的西北城还没筑好,沈万三的东南城就提前竣工了,搞得朱元璋很郁闷。

明末《云焦馆纪谈》说得很具体,朱元璋和沈万三约好同时开工,结果被沈万三抢先三天完工,朱元璋在庆功会上举着酒杯对他说:“古有白衣天子一说,号称素封,你就是个白衣天子。”这话表面上是夸奖,实际上已经隐隐透出了杀机,大明江山岂能容许两个天子并存于世?

那么,沈万三的钱多到什么地步呢?民间传说沈万三的家大得不得了,前门在上海滩,后门在无锡惠泉山,昆山只是他家的大门槛。自明中叶以来,江南百姓就把沈万三当成平民财神,到了正月初五,许多人家都会张贴“沈万三聚宝盆”年画。山东年画上往往额书一诗:“河南(黄河南边)沈万三,打鱼在江边,打着龙王宝,赚的银钱如泰山。”

沈万三的聚宝盆

接下来的问题是,沈万三的钱是怎么来的?学者们有大地主说、大资本家说、航海通商说等多种。普通百姓很难相信正常营生能赚来这么多钱,因而多持意外得宝说。

《云焦馆纪谈》记录了两种说法。一说沈万三是苏州人,打鱼为生,有一天在船边洗碗,不小心把碗掉入水中,捞了半天,只捞到一批圆溜溜的石丸子,有识货人告诉他:“此乌鸦石也,一枚可得钱数万。”沈万三因此暴富。另说沈万三夏夜纳凉,仰卧渔船,忽然看见天上北斗翻身,沈万三赶紧把其中一杓给兜住了,第二天,一位老者带着七个面相奇异的人,挑着七个货担来到沈家,叫沈万三帮助他们看管货担。沈万三揭开货担一看,全是上好马蹄金。

流传最广的是聚宝盆说。传说沈万三本来是个穷打鱼的,某年中秋,和老婆一起坐在船头饮酒赏月。天上月华游戏人间,想从沈妻杯中偷口酒喝,没想反被糊涂的沈妻连酒带月华喝进肚子里了。10个月后,沈妻生下一个血球,剖开,是一白玉走兽。识货的人告诉他们,这是月华之物,可钓水中宝物。沈万三大喜,结果只钓到一只乌泥盆。沈妻准备拿来盛米,刚抓一把白米下去,马上自动生成整钵白米,夫妻俩这才知道钓到了聚宝盆。沈万三因此富甲天下。

明代《挑灯集异》又说,沈万三贫时,曾梦青衣百余人求救,第二天一早,见一渔翁拎着100多只青蛙,马上就要剖食,沈万三想起做过的梦,就把它们全买了下来,放入池中。这天夜里,百余青蛙喧鸣达旦,吵得沈万三没法入睡,清早起来正准备赶走它们,看见青蛙们全围坐在一只泥瓦盆边,觉得奇怪,就把瓦盆拿回家,用做洗手盆。有一天,沈妻洗手时掉下一个银记,结果泥瓦盆迅速克隆了满满一盆银记。沈家由此财雄天下。

聚宝盆招灾惹祸

那么,沈万三的聚宝盆最后落到哪里去了呢?传说朱元璋为了耗尽沈万三的钱财,借口沈万三筑的城墙太高,不合规制,命令他拆掉重筑,结果一拆,拆出一口泉眼,此泉通海,怎么堵也堵不住,城墙随筑随塌,朱元璋听说聚宝盆可塞泉眼,便将沈家聚宝盆借走了,答应三天后五更前归还,一转身,朱元璋就命令更夫从此永远不报五更。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沈万三有个聚宝盆,沈万三害怕因聚宝盆而致祸,城墙筑好之后,就到处放风,说他的聚宝盆已经埋入金陵南城门,还说这样可以用来镇王气、保江山,并且把金陵南城门呼为聚宝门。以为这么一来,就能把别人的嘴给堵上。

《余冬序录摘抄》则说,沈家聚宝盆一到别人手上就会失去灵验,朱元璋不信,把聚宝盆借入宫里,果然不灵。不过,后来沈家被抄,聚宝盆最终还是落入朱元璋手里。

沈万三的真实身份

如果我们把沈万三的故事与朱元璋的其他故事放在一起,很容易就会发现,许多沈万三故事只不过是明清百姓用来编排朱元璋流氓本性的一种口头传说。

但据顾诚先生考证,历史上的沈万三根本不是明代人,而是元代末期苏州一个大地主,从来就没有和朱元璋打过交道。而且,在他的有生之年,既未出仕,无政绩可言,又算不上文人雅士,不足以跻身儒林,所以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多田翁”。明朝之后,沈家一分为四,财富越积越多,在朱元璋推行的粮长制度下,沈家子孙日渐出头露面,甚至入朝为官,加上同文人的交往日益密切,名气越来越大,沈万三也就成了沈家财富的代名词,逐渐神化为箭垛式的财神爷。

沈万三真名沈富,字仲荣。明初多以“万”字称呼乡里巨富,“三”字则是沈富在兄弟中的排行,沈富弟弟沈贵就叫沈万四。据说洪武初年每县分人为“哥畸郎官秀”五等,哥最下,秀最上,所以,明清笔记中的沈富、沈万、沈万三秀、沈秀、万三秀、三秀,指的都是同一个人,而在口头传说中,一般唤作“沈万三”,也有些年画写成“沈万山”。

据《北京青年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