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遇上乞儿
请“三思而绕行”
他们可能是强讨集团雇的童工
杭州正严打非法乞讨
有价值的举报可获200元奖励
杭州新近出现了一批“乞讨二人组”——小孩拉板车,男人唱歌,见人下跪,不依不饶。这些乞讨者往往是被人开着“房车”运送到杭州,显然是有组织的集团化乞讨。幕后操纵者从外地廉价雇用未成年人、残疾人,在杭州市区人流、车流密集的重要道路和主要场所强讨强要。不少市民认为,乞儿太可怜,而那些利用他们作为牟利工具的幕后主使,有关部门应该严厉打击。有专家指出,从目前来看,对于幕后操纵、组织者,最大的处罚也就是行政、治安处罚,没有威慑力。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多开动脑筋。
“乞讨集团”的房车设施齐全
“杭州凤山路有一个讨饭集团,停着两辆汽车,两辆车就像房车一样,可以在里面做饭、吃饭、睡觉。集团的乞丐有残疾人,也有七八岁的小孩,还有几个20岁上下的年轻人。”今年10月初,有杭州市民发现了这一情况,车是厢式货车,还有空调。
一位杭州市民向媒体描述说,每天6时30分许,大大小小的乞丐拉着板车,往四面八方出发,到20时30分以后,他们才陆陆续续回来。回来后,他们就在厢式货车里做饭吃,睡觉也在车里。据目击者称,他们的车本来是卡车,把货柜改装成了“房间”,不仅装有空调,车顶还架着卫星电视接收器,车内有煤气灶、铁锅、电饭煲、小型洗衣机、电视机、上下铺等生活设施。
操控“乞儿”强讨强要
国庆节后,越来越多的杭州市民注意到“乞讨集团”的存在。市民黄先生说,他曾看到一个小女孩很吃力地拉着一个“残疾人”过马路,而那个“残疾人”其实是个大男人,坐在简易板车上,一边哼哼着,一边四处张望……
这样的乞讨者大多是强讨强要。“乞儿”一般都不到10岁,本该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但他们在大人的操控下,有的缠着行人下跪要钱,有的直接跑到路边的店里磕头讨钱。
一个乞讨的小男孩曾对跟踪他的记者说:“我家在农村,今年年初‘老板’跑到我们家,问我爸愿不愿让我出来打工,一个月可以赚2500元。”男孩扳着手指说,他们一行有40多人,已去过南京、上海、宁波、温州、福州等地。
通过有奖举报打击非法乞讨
“杭州市区出现‘乞讨集团’,幕后操纵者从外地廉价雇用未成年人、残疾人,在市区人流、车流密集的重要道路和主要场所,强讨强要、恶意乞讨。”杭州市民政局、公安局、城管执法局等部门日前表示,他们已经开设了有奖举报电话,发动群众共同打击操纵、胁迫未成年人和残疾人乞讨等违法行为。对于打击非法乞讨有价值的举报,举报人一般可获得每次200元的奖励。
据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陈国民分析,杭州市街头的乞丐都有地域的特点,比如抱着小孩敲车窗的,一般是甘肃来的,利用怀中的孩子博得同情。“目前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大多将乞讨作为职业,作为敛财的手段,而且收入不菲,‘城里磕头,回家盖楼’现象的确存在。”陈国民表示,对于确实因为身体残疾、家境困难、年老体衰等原因而不得不行乞的人,或者因为突发原因来杭后陷入困顿的群众,将保障受助人员的基本生活,开门接纳,实行“应救助尽救助”。同时,做好甄别查询和护送返乡工作。
记者注意到,就在杭州市有关部门开始“密切关注,时机一成熟就准备行动”的时候,“板车乞儿”在杭州市民的视野中逐渐消失了。据透露,追查显示,这个“乞讨集团”已经分成两拨离开杭州,一部分人可能去往江苏,另一部分人员目前可能在浙江台州。
打击力度不够让强讨者成了“流毒”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常务副主任、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告诉记者:“非法乞讨对孩子来说非常残酷,是对其身心的摧残,那些幕后操纵者诱骗孩子帮他们赚钱,良知已经降到最低限,为了钱不择手段,是对社会道德信任的一种伤害,让人们即使碰到真的落难者也不敢相信。”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人员钟其认为:“如果对幕后操纵者仅是行政处罚,拘留几天,没有威慑力,还会形成‘洼地效应’——这个城市抓得紧点,就跑到那个城市去。”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阮方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法律肯定存在漏洞。因为从打击力度、威慑力上说,诸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是“软法”,刑法才是“硬法”。但是从刑法的释义来说,这种行为和拐骗儿童等犯罪行为又“靠不上”,也就是说惩治者举起的手打不下来。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