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6版:巨人西去*钱学森资深院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毛泽东特批他当中将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香烟纸上写信求助回国,11名美国战俘换回他
毛泽东特批他当中将
研制运载火箭和卫星
钱学森夫人蒋英
钱学森和周恩来
钱学森和毛泽东
【巨人逝·一生情】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回国后即投入到中国导弹研制的工作中。从他1955年9月踏进国门,到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成立,时间不足3个月。很多人都说,是钱学森点燃了中国的强国梦。

[]

【巨人逝·功勋章】

成功让“两弹结合”

1956年,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了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出任院长。

1960年11月5日,在戈壁荒漠中,“东风1号”仿制弹发射成功。1962年3月21日,由五院自行设计的第一个中近程导弹经过两年试制,生产出样品。

1964年6月29日,改进后的“东风2号”中程导弹正式发射成功。7月9日、11日,两次连续发射均取得成功,说明该型火箭已具备了稳定的技术基础。

三个半月后——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钱学森适时提出“两弹结合”的设想,即“东风2号”导弹与核弹头对接发射。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首次试验一举成功!这意味着中国拥有了可以实战的核武器。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此后,钱学森又开始思考我国卫星事业的发展问题。

虽然受到“文革”的干扰,但他顶住了造反派的压力。1970年1月,“东风4号”发射成功,并顺利实现高空点火和两级分离。至此,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问题基本解决。“文革”期间,第一颗人造卫星在一定意义上是一颗“政治卫星”,卫星运行轨道要尽量覆盖全球。

1970年4月24日下午5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场,“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重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语录

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钱学森多次请辞担任的行政职位并如此表态

当年我离开美国,是被驱逐出境的,按美国法律规定,我是不能再去美国的。美国政府如果不公开给我平反,今生今世绝不再踏上美国国土。

——对美国表示要授予其院士称号并进行表彰时,钱学森表示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

评价

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5个师呢!我看呀,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

——1956年毛泽东和钱学森初次见面时说

在36岁的年纪,他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并为高速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恩师冯·卡门在1967年出版的自传中罕见地为学生立传

【巨人逝·佳话传】

毛泽东批准让他当中将

1956年,毛泽东和钱学森初次见面时,毛泽东说,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5个师呢!我看呀,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

当年,为了争取苏联对发射导弹和火箭技术的援助,中国准备派代表团赴苏联谈判。对于聂荣臻拟定的代表团人员名单,毛泽东建议聂荣臻当代表团团长,并要求“学森同志也应该去,很多问题只有他去才搞得清”。

聂荣臻认真地向毛泽东陈述着:“为了与苏方对等,钱学森同志必须解决军衔问题。恩来同志说,论他的资格和贡献,至少应授予中将军衔。”

毛泽东想了想,说:“恩来同志考虑得很周到。我想钱学森同志作为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至少也得授予中将军衔。”

就这样,经过毛泽东批准,钱学森穿着威严的将军服,戴着中将军衔,参加了中苏关于军事尖端技术的谈判。

晚年后主动辞院士

钱学森1957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十分珍视中国科学界给他的这一荣誉,但到晚年,当他行走困难,不便参加学术活动以后,便主动申请辞去学部委员的称号,但其请辞报告未得到同意。

1998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对院士制度进行改革,80岁以上高龄的院士改为“资深院士”。当有人再称他为“院士”时,他会认真地加以纠正,说:“我已经不是院士了,而是资深院士。”

【巨人逝·磨难史】

11名美国战俘换回钱学森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居住了20年。

1950年8月29日,钱学森拿到了从洛杉矶返回中国的船票。不过第二天,他就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扣留了。

移民局交给钱学森的文件说:“凡是在美国受过像火箭、原子弹以及武器设计这一类教育的中国人,均不得离开美国,因为他们的才能会被利用来反对在朝鲜的联合国武装部队。”

美国海军部次长丹尼尔·金贝尔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一个人都值5个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此后,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被美国当局滞留了长达5年时间。

1955年6月,钱学森摆脱特务的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一封信,恳切要求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帮助他回国。信件很快转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上。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中方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的条件并亮出钱学森来信要求协助回国这一铁证,要求美国方面不再阻挠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回国。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美国移民当局最终不得不同意放行钱学森。

“科学与艺术在爱情上最完美的结合”

1991年,中共中央为钱学森举行的颁奖仪式接近尾声时,钱老忽然话题一转:“我们结婚44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我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钱老评价自己的爱情说:“科学与艺术在爱情上最完美的结合。”

曾是他过继来的妹妹

钱学森的父亲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都是前清秀才,又同是留日学生,回国后都在北京供职,因此两家来往甚密。只有一个独生子的钱均夫提出要蒋家三女儿、5岁的蒋英到钱家做闺女。蒋英的名字还改为钱学英。但不久,蒋英父母又要了回去,钱家提“条件”——“现在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蒋英颇有音乐天赋,1935年随父到欧洲考察,1937年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钱学森1935年赴美留学。10多个年头,钱学森与蒋英彼此没有来往。1947年,钱学森和蒋英不约而同回到祖国。年已36岁的钱学森开始了对蒋英的追求。1947年夏天,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喜结良缘。当年9月26日,钱学森与蒋英赴美国波士顿。

五年软禁中相濡以沫

1950年8月,得知钱学森要回国,美国当局将其软禁,特务时时监视。

整整5年失去自由的生活中,蒋英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和联邦调查局的特务进行无畏的斗争,全力保护钱学森,让他有个研究科学的小天地。钱学森埋头著述,写出《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讲义》。

在回国以后的40多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喜欢把所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钱学森曾说:“几十年来,蒋英带给我的这些艺术作品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艺术的熏陶开阔了我的思维。”

综合新华社、《南方都市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