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8版:寻找“钻石婚” 上一版3
牵手:从相知相惜到相濡以沫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牵手:从相知相惜到相濡以沫

60年前,他们都是奋战在沙场上的军人,在共和国成立的史册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在60年前的军营里,他们相识相知,成为一生相依相伴的军旅夫妻。60年过去,90岁的田荣生与79岁的刘生兰迎来了人生中极其难得的“钻石婚”。如今,在他们这个四世同堂的幸福大家庭里,四辈人中竟有7个人都穿过军装,军绿色成为这个家庭最耀眼的色彩——

晚报记者 崔迎 实习生 李曦/文 晚报记者 马健/图

曾经的岁月里,他们南征北战

一个甲子的轮回,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太多的故事。

夫妻两人都曾是革命战士,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激情岁月。见到他们,一种敬意油然而生。想当年,他们同样是小小的年纪就参了军,从此拥有了与众不同的传奇经历。

田荣生16岁时参加革命,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在黄埔军校学习,是黄埔军校十七期的毕业生。毕业后作为地下工作者的他曾任三十八军十七师的作战处股长,并和其他共产党员一道成功完成了国民党三十八军的策反工作。他们的这支部队作战英勇,曾是河南抗日力量的主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过赫赫战功。

据老人的大儿子讲,他从小就听父亲讲过不少战争故事,其中有一次战斗可谓是极其惨烈。那一次,他们为了和日本鬼子争夺一块阵地,上级派出了包括田荣生所在连队在内的两个连执行任务,可是先头派去的一个连全部战士都牺牲了,在后方支援的田荣生率领另一个连队英勇地冲了上去。经过与敌人的殊死搏斗,终于完成了任务,可是两个连200多人最后只剩下5个人活着回来。田荣生的军旅生涯可谓是九死一生。

1945年国民党三十八军起义,从此田荣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野战军。1947年的时候,田荣生任豫西三分区登封独立团参谋长。当时还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战争形势敌强我弱,有时候为了躲避敌人的侦察,田荣生和战士们经常夜晚行军,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一走就是几十里地,还常常翻山越岭。高负荷行军需要超强的体力,但是当时粮食缺乏,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对田荣生老人而言,解放全中国的信念是他最大的支撑。

刘生兰老人1946年参的军,当时她才15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出来当兵,家人不担心吗?刘生兰老人呵呵一笑,说道:“那时候家里三个孩子,姐姐早已经参军,所以自己就女扮男装,从家里出来参了军,加入了当时在太原地区的刘邓大军一二九师,也就是第二野战军的前身,负责后勤事务,往前线运送武器、弹药等装备。”有时候女兵也要上前线打仗,刘生兰曾参加过解放洛阳、安阳和解放河北石家庄、邯郸等地的战役。

平淡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又一个十年过去,当初幸福度过金婚的两位老人,又迎来了人生极其难得的“钻石婚”,他们依然相濡以沫,相知相惜。

现在的田荣生老人已有90岁的高龄,腿脚不便,言语也少了许多,但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风格,一天生活极有规律,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表,一切活动都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这些年里,老伴刘生兰几乎是他健康生活的保障,老伴细心地看守照料他,才让他生活平静而又幸福。刘生兰勤劳能干,慈祥和蔼,虽然已经快80岁了,却依旧手脚麻利,家里被她收拾得整洁舒适,她不仅时刻照料老伴,有时还要照料她的小重孙。

刘生兰老人为我们翻开老相册,摩挲着那些记载家史的老照片,往事涌上心头。相册里珍藏着一家人成长的历史,照片是按照年代排序的,越往后,着军装的照片就越多,而这些照片也记录着这样一个军人家庭的成长历程。如今,在这个20多口人的大家庭里,上上下下四辈人中有7口人都曾参军入伍。在孙子当中,有一对孪生兄弟格外威武英俊,两兄弟从小就在老人身边长大,深受爷爷奶奶的影响,长大后立志参军入伍,也当上了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今年国庆节,在北京盛大的国庆阅兵仪式上,小孙子光荣地参加了受阅部队,自豪地接受了全国人民的检阅。那一天,曾经身为老战士的爷爷奶奶和全家人都端坐在电视机前,认真地寻找着他的身影,也在为这个光荣的家庭一员而高兴自豪。

田荣生与刘生兰老人共有5个孩子,其中3个男孩都当了兵。因为他们从小就随父母在部队生活,从幼儿园一直到参军,孩子们一直过的都是集体生活,两位老人当年很少照顾到他们,心里有些愧疚,所以当两位老人有了第三代的时候,6个孙子辈的孩子几乎都是由老人一手带大的。刘生兰老人说,考上军校的双胞胎孙子,到现在还是只要放寒暑假,第一件事都是先回来看看爷爷奶奶。另外一个孙子更是离不开他们,从小到大一直在老人身边,最近虽结婚了,但还是经常在家里吃饭,就是不回来也要打电话。

如今,这个大家庭已经有了第四代,正在身边的这个小重孙是在爱尔兰出生的,为了让孩子从小学习母语,父母特地把孩子又送到了老人身边。老人的大儿子最近刚刚从英国回来看望他们,他说:“我们这也算是借老人的光,享老人的福了。以前我们工作的时候顾不过来,自己的孩子只好让老人们费心了。虽然我们这一辈从小就是过的集体生活,对家庭这个词没有什么概念,但父亲一直对我们都十分严厉,要求也都很高。可以说我们能在事业上小有所成,这和军人家庭的氛围是不无关系的。”

大儿子说,父亲是一个本分、实在、重感情的人。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有一个机枪班班长负伤留下了残疾,后来这位老战士一直在农村生活,老人还专门让儿子开车带着他去寻找看望这位老班长。逢年过节,有老战友来看望的时候,老人都十分激动。儿子担心老人的心脏承受不了,就只得提前通知老人,好让他有个心理准备。近些年,老人的这些老战友陆续离世,但家人始终瞒着,不愿告诉他这些让他备感难过的消息。

就在采访结束时,老人的儿子还再三交代我们说,两位老人一辈子都踏踏实实,不为名不为利,所以他们不想多提以前的职务,他们更希望人们记住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因为和无名英雄相比,他们所做的一切实在是太普通、太渺小了……

这是一对十分幸福又让人无比敬佩的老人,他们的婚姻、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又普通,但我们从那一个个关切的眼神、一个个细微的动作中,能感受到两位老人之间的默契与感情,最简单的爱往往最深沉,这也许正是60年“钻石婚”最闪亮无华之处吧……

在军营里,

他们从战友到夫妻

同一个信念,同一个理想,当年的戎马生涯让素不相识的他们走到了一起。

当时,田荣生和刘生兰并不在一个军区,刘生兰属于郑州军区,田荣生则属于豫西三分区,两区正要合并,田荣生代表豫西三分区来郑州军区联系合并事宜,而这时负责接待工作的便是刘生兰,就这样认识了。

可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两人渐渐互相有了好感,可又都有些不好意思。而这时,田荣生已经快29岁了,已是团级干部,为了作战迟迟没有结婚。领导见两人有意思,又符合部队规定,于是通过组织介绍,撮合二人正式确定了关系。

1949年7月1日,田荣生和刘生兰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时刻,也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们在绿色的军营里从此牵手,成为一生的伴侣。

刘生兰老人说,当时他们在军队里结婚非常简单,并没有像现在电视剧里演的那样,还有什么结婚仪式,只是组织上开具了介绍信,把两人被子一合,这就算是结婚了。在部队里,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就是以后有了孩子,他们依然没有过多的时间照料家庭,孩子都是在集体生活中长大,部队更像是一个大家庭。

1950年,田荣生老人曾经调往商丘工作过一段时间。1952年,又调入解放军155部队,组建现在的防空兵指挥学院。从此,田老也与郑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扎根于这片热土,爱上这片热土。1964年田荣生转业到轻工业部。1972年在组建轻工部郑州轻工业学校(现在的轻工业学院前身),田荣生任副校长。虽然从此以后,田荣生老人脱下了军装,但他仍然一直以一个军人的作风高标准要求自己,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工作中。1980年,田老离休,从此才开始真正地关注家庭,开始了一种全新的晚年生活。

刘生兰老人于1952年随同田荣生调往解放军155部队,组建今天的防空兵指挥学院,随后的日子里一直在防空兵指挥学院后勤部门工作,直至离休。两位老人虽到了人生的暮年,但他们相扶相携,情意浓浓,在他们50年金婚的时候,田老所在的学校特地为他们拍摄了金婚照,照片上他们肩并肩幸福而甜蜜。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