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40版:大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原教育部长周济免职背后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原教育部长周济免职背后

11月1日15时,一天前刚刚被免去教育部长职务的周济突然出现在北京会议中心会议楼第19会议室。正在这里召开的中国工程院2009年度第二轮院士增选大会已进入尾声,会议的最后一项内容与周济直接相关。按照工作程序,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主持召开了工程院主席团会议。会上,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建华宣布,任命周济同志担任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此次任命,令坊间的各种传闻画上了句号。

网上曾热传“周济落马”

2007年十七大召开之前,教育界和科技界已有传闻,周济可能接替当时已70岁的徐匡迪执掌中国工程院。这一传闻,有极高的可信度,因为中国工程院历任的3位院长朱光亚、宋健、徐匡迪均为院士。曾经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周济不仅是院士,又身居教育部长高位,今后主管自己最为熟悉的领域,似乎顺理成章。

2008年“两会”换届之时,徐匡迪未连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而中国工程院院长的任期为4年,下一次换届,要等到2010年院士大会召开之时。今年63岁的周济比徐匡迪年轻9岁,中央提前埋下了工程院人事变局的棋子。

今年10月31日,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表决,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决定免去周济的教育部长职务。在新华社当天下午发出的快讯中,未按常规出现“周济另有任用”的字样。两年前未能更上一层楼,两年后突然被免职,短短数小时,关于周济被免的猜测充斥在各大网络论坛,网民不断发帖分析,在周济免职背后究竟是何原因。周济今年只有63岁,距离正部级退休年限尚有两年,距离连任教育部长不过一年半,此时不提“另有任用”,按照惯例,这类官员往往犯有重大过错甚至牵涉腐败。而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的电话,此时也纷纷被打爆。

临近午夜时分,新华社发的周济免职通稿中,加上了“周济另有任用”6个字,网上方才不再议论“周济落马”。而关于周济执掌教育部6年间的种种作为的议论,却正在掀起一个新的高潮。

“他没有官气,永远像个教师”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是周济在清华大学上本科时的同班同学。上世纪80年代,查建中和周济都赴美留学并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而且在美国由同一个导师指导。到今天,查建中和周济已有超过44年的交情。

据查建中介绍,周济多次换岗,不带秘书是其一贯作风。无论是担任湖北省委常委、科技厅厅长期间,还是在武汉市长、教育部长任上,他都是孤身一人上任,由新单位配秘书。“他为人低调,从不拉帮结伙。”查建中说,书生出身的周济,是个敬业向上的学者和工程科学家,勤奋、低调一直是他的座右铭,几十年没变过。在查建中看来,周济从不追求仕途,但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会挺身而出,知难而上。

教育部长任上6年间,周济一直对基础教育抓得很紧,“普九”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基本完成。查建中说:“不知道他跑了多少农村,看到农村孩子有学上那一张张笑脸,他就高兴。他是个平民部长,没有官气,永远像个教师。”

查建中回忆,他和周济一起到国外出差,通常日程都很紧。周济总是上车就睡觉,睡一会儿就干活。“他在华中理工大学时,几乎每周都要跑一趟北京,没有座票就买站票,最夸张的时候,他是钻到卧铺底下睡的觉。”

2009年秋季开学后,教育部直属高校武汉大学基建腐败案被曝光,两名学校高层被逮捕。一个多月后,周济被免去部长职务,不熟悉他的人就此推测他与此相关。但查建中拍着胸脯保证,周济与此毫无关联——“只要是腐败的事,他就沾不上边儿,我们这些同学太了解他了。”

面对“教育改革”的重压

2003年,扩招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正是周济就任教育部长的第一年。在那之后,大学生就业压力一年胜似一年。到2006年,大学生似乎不再是以往的“精英群体”,被降格为 “普通劳动者”。与此同时,择校愈演愈烈,基础教育学生压力不减反增,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学术造假层出不穷,高考改革迟迟不见动,高校债台越垒越高。民众对教育的不满,已经达到历史的顶点。

2005年10月15日,周济在2005年亚洲教育论坛北京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称,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已经达到2000万人,毛入学率已达到19%,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现已建立一个基本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5亿人,教师达到1300万人。而在2004年底,周济还曾在国务院新闻办表示,中国的研究生水平远胜欧美。

一位教育部的官员说:“如果中国教育的成绩如此突出,就说明没有改革的必要了。但实际上,只要看看民众的不满就知道,中国教育改革已陷入10年之久的停滞。”这一说法,在教育家杨东平那里,则被表述为“倒退”。在他看来,上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才是“真改”。

“他始终是靠勤奋在作贡献。”周济离任之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部官员说,教育体制改革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周济的独善其身既是他的性格,也是他应对复杂局面的无奈选择。据《中国新闻周刊》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