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1版:悦读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王中军:娱乐大亨的传奇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王中军:娱乐大亨的传奇

你可以不知道王中军这个名字,也可以不知道华谊兄弟影视公司这个名字,但你应该知道这些电影:《一声叹息》《没完没了》《寻枪》《功夫》《手机》《天下无贼》《可可西里》……在中国,如果说哪位老板的知名度不如自己的员工高,估计非王中军莫属,他一手创办的华谊兄弟是专门 “生产”明星的“梦工厂”。

现在不是“几乎”,而是“确实”在中国娱乐市场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华谊兄弟的身影。近几年票房口碑俱佳的《集结号》《非诚勿扰》等国产大片;《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热播剧集;黄晓明、周迅等一线演员;冯小刚这位国宝级导演……统统归属在华谊兄弟的旗下。这也就难怪公司上市后受到投资者如此的追捧:首日上市股价上涨147.8%收于70.81元,按此计算,持股4390.8万股的董事长王中军身家31.09亿元。

从一个连高中都没毕业、夜大出身的“准知识青年”,到如今中国文化产业界的大亨,这一切恐怕连王中军自己都没有想到。然而,传奇的诞生其实并不复杂。

1989年,29岁的王中军趁着当时的“出国留学潮”赴美留学。尽管他自己评价在美国“是去混的”,但每天工作学习十五六个小时的他在五年后回国创业时不但已经是一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毕业的传媒学硕士,兜里还揣着五年辛苦打工挣来的第一桶金——10万美元。正是这10万美元的“种子”,在15年后成长为我国目前最大的民营娱乐集团、全国500强之一、总市值118.96亿元(按首日收盘价计算)的华谊兄弟。

公司建立伊始,王中军还以广告为公司的主营业务,并且从中赚取了几千万,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1998年,在得知拍电视剧很赚钱之后他抱着尝试的心态和英达合作拍摄《心理诊所》,并成功盈利100%。尽管此后在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姜文的《鬼子来了》和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三部戏上他并没赚到钱,却收获了不小的名声。他也真正将自己事业的重心从广告业转到电影业,从此一干就是十年,直到如今。

拥有全国最优秀的演员、导演、制作团队;占据全国著名的娱乐品牌、强势的发行渠道;背靠创业板这个流动性充裕的融资渠道,王中军的“野心”也许真会有实现的那天。到那时,人们大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去见证这一切,也许是作为一个影迷,也许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电视观众。

当然,现在人们又多了一个新的选择,那就是作为公司的流通股股东,在付钱享受公司的娱乐产品之余,还能享受公司的“返点”——股票的账面盈利和公司的分红。

第一幕

一念之间请缨“下乡”

1960年,王中军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属于野战部队,经常调防,王中军上学之前,全家已在张家口、河北易县和保定各地来回搬迁多次,最后回到北京南口。

这种动荡不定的生活,使王中军很小便有自己的主见。小学毕业,王中军进了外馆中学,他很快便开始反感这个新环境:“学生爱打架斗殴,爱欺负人,抢劫低年级学生粮票、零花钱。”第一学期还没结束,王中军向父亲提出:“我想回农村老家读书。”父亲一口就答应了。

没多久,刚刚14岁的王中军就回到了东北农村。“我从城市来,看到和接触过很多农村孩子未接触过的东西。爸爸每月还给我一些零花钱,我也分给他们一些,好多人都围着我转噢!”在这里,王中军找到了感觉。

然而,割草、放牛和捡柴火,很快让这个城里孩子晒得又黑又瘦。几个月后来探亲的父亲一见,非常心疼,偷偷把王中军拉到山后:“你要愿意,现在就带你回去!”

“中途回去太没面子了。”王中军想,起码得入了团再走人,入团在当时可算件大事。一年后,王中军如愿以偿地带着团员证回到北京,进入石油部子弟学校。

作为班级唯一的团员,王中军顺理成章地成为班长。王中军的自信心进一步被树立:“我各方面技能都展现出来了。校运会我一个人能包揽400米、800米和1500米的冠军,绘画也非常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成绩也挺好,数学总能得100分。打架时,我也冲在最前面。”

更令王中军得意的是,他“领导”的这个40多人的班级,后来竟有30多人考上清华、北大、北广这样的名牌大学。至今,王中军这个老班长还是大家的“核心”。

第二幕

一夜之间弃学从军

眼看再过一学期就初中毕业,16岁的王中军却又一次自导自演新剧情。

“大概也在这个季节,期末考刚结束。”王中军已记不住决定自己命运的那个具体日子。

他突然问父亲:“能让我去当兵吗?”当时,当兵是时代热潮,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当天晚上8点钟,父亲从总政大院回来说,“明天早上,你史叔叔要回部队。你要愿意,就跟他一起走。”就这样,王中军连夜找出一套军装,第二天就出发到了保定某部。一夜之间,王中军放弃学业,开始自己4年多的军营生活,临走前他甚至没来得及上缴班级教室的钥匙。

说到部队,王中军显得非常兴奋:“我的军事技术非常好,从当兵第二年开始,我的军事技术考核就全军第一了。18岁时就入了党。”

国家恢复高考后,很多中学同学考入名牌大学,20岁的王中军很受刺激,于是决定转业回京上大学。

第三幕

一时口快辞职下海

回京后,王中军在父亲的帮助下,如愿进入国家物资总局,“在保卫处,和看大门的含义是一样的。”王中军解释说。几个月后,王中军调到文书处,不久又顺利考上夜大。

随后几年,王中军一边上学,一边“坐机关”,日子过得有点如鱼得水的感觉。因为从小喜欢美术,王中军后来进入局办刊物《物资管理》,这个懂画画又懂设计的“美术编辑”的到来,使原本单调的杂志一下子焕然一新,王中军的名字很快在局里传开,大家都知道局里有这么一位“准大学生”。

夜大刚毕业,王中军便开始在外面“不务正业”,和几个朋友合办一份产品类杂志《购物指南》,并出任主编。杂志出了一期,效果不错,但下期却接不下去了,因为大家都只是兼职的。

于是某一天,七八个人碰头开会研究,结论是“应该有个专职的人,才可能做成‘中国最优秀的产品类杂志’”。上世纪80年代初,辞职就是“砸铁饭碗”,大家都沉默了。“那我辞职吧!”王中军打破沉默。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几秒钟后,大家才反应过来,开始给予我鼓励和支持。”王中军回忆当时的情景。大家纷纷拍着胸脯安慰25岁的王中军。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一时口快,给自己招来多么大的人生“玩笑”。

第四幕

因祸得福先富起来

辞职的事情很顺利。王中军回家找女友——现在的太太商量,得到的回答是“辞就辞,最多上街卖菜”。

朋友们觉得对不住这个小伙子,于是纷纷找些“零工”,让他发挥特长画图书封面等。“好封面能达到20元,插图达到15~20元,最好挣的是小人书,一本能挣1000多,一个月就能画一本,比工资收入高多了。”王中军回忆那段打零工的经历。

不久,王中军开始“拍明星挂历”、“拉广告”,日子很快便宽裕起来了。“辞职两年后,我拥有了第一部汽车。一年能挣到30万。”几年之间,王中军成为当时北京先富起来的人!

第五幕

一个目标坚守五年

“钱挣了一些,却总觉得身边的人都比我强,我不知道将来能干什么。于是,我就想着必须出国,至于国外是什么样,能学到什么,都不知道。”而立之年的王中军,依然很“冲动”。

1989年,29岁的王中军奔赴美国,“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拿到一个学位,二是要在1993年12月前,攒足10万美金。”

“我平均一天要打工十五六个小时,而且做的都是蓝领工作,累得回到家,连洗澡的力气都没有。”但王中军有一个好太太,“我很感谢我的太太。她在美国的五年时间,打工支持我上学。”

“那时,虽有很大的心理落差,但我从未觉得坚持不下去。我唯一强烈的愿望,就是赚钱。”王中军回忆留学生活。

五年过去了,1993年12月底来到了,王中军学位拿到了,10万美金也存够了。“时间之准确,金钱之准确!”王中军说,“我达到了来之前的所有目标,准备回国。”

综合《广州日报》《京华时报》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