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赵祯 ●身份:宋朝皇帝宋仁宗
提起宋朝最知名的案件,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那桩轰动一时、包拯审问的“狸猫换太子”案。案件中所说的“太子”,后来当上了皇帝,也是宋朝少有的几个好皇帝当中很著名的一位:宋仁宗。在很多历史小说中,都曾经记录了这桩扑朔迷离的“仁宗寻母”案。历史记载,抚养宋仁宗长大的并非他的生母,那么,这位皇帝的生母究竟又是谁?是否如大众观点中所认为的那样,那个苦命的女人被人用狸猫换走了儿子,又被狠心的宫妃下毒手害死了呢?
■观点提出
《如果这是宋史》的作者高天流云,本名刘羽权,沈阳人,自由职业者,曾出版小说《潘多拉界面》《血罂粟》。自2008年进入天涯煮酒论史版块后,高天流云声名鹊起,迅速蹿红,成为煮酒人气最旺的“楼主”,迄今为止,尚无人超越。《如果这是宋史》一书对“狸猫换太子”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
■大众观点
我们所熟知的“狸猫换太子”,其实出自历史演义小说《三侠五义》。话说皇帝都有很多老婆,老婆多了就容易出事,宋真宗就是一个历史典型。书中说,关于“狸猫换太子”的事情,从策划到实行,其实都是他的老婆想出来的。
关于“仁宗寻母”的事件,在历史上其实确有其事,而且也跟电视剧里演的一样曲折离奇,不过,真实的历史,与“狸猫换太子”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没用狸猫换 刘太后抢来一个儿子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狸猫换太子”到底是什么情况……其实里面只有太子没有狸猫。
宋真宗年间,刘妃是最得宠的妃子,因为她长得漂亮,歌也唱得好听,宋真宗很喜欢她,但是,只有一个问题比较郁闷。那就是刘妃都40多岁了,还是没能给皇帝生个儿子。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小宫女不经意地跑出来抢了一下刘妃的镜头。这个宫女姓李,是刘妃的贴身宫女,因为皇帝总是有事没事就往刘妃这里跑,所以给李宫女创造了绝佳的抢镜机会。然后,这个宫女怀孕了,再然后,她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可是大宋王朝期盼了N年的继承人,未来的皇帝,身份娇贵得不得了。不过,未来皇帝的亲娘就没这么好命了,她说到底还是个宫女,宫女在后宫里根本没地位。
于是,刘妃下令,把那个女人给我打发走,走得越远越好,干该干的活去。从今天开始,孩子就是我生的!谁也不准在太子面前提起那个姓李的女人。
开棺调查死因 皇帝生母是病死的
李宫女消失N年后,太子变成了皇帝,刘妃也成了刘太后。刘太后是个很有政治才能的女人,北宋历史上最鼎盛的仁宗王朝,在起初的10年,一直都是她在掌管的。在刘太后死后,一个人突然冒了出来,这个人虽然从来没有当过皇帝,但是他的知名度却不亚于任何一位宋朝皇帝,因为他曾经无数次出现在演义小说和电视剧里,他就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八贤王。
《宋史》里记载,八贤王在刘太后的葬礼上对皇帝说:“皇帝啊,你妈其实不是现在你哭的这个妈啊。”最后,八贤王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总结了他的上述发言,他说,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
于是,宋仁宗愤怒了。他想,亲生母亲一定是刘太后害死的。他愤怒地下令开棺调查生母的死因,并且派兵包围了刘太后亲族的住地。李宸妃的棺材被打开之后,宋仁宗发现,遗体穿着皇后的服饰,而且还有水银保护,礼仪一应俱全,并且没有死因异常的表现。这时,有人站出来告诉他,李氏是病死的,而且死后,刘太后还下令晋升她为宸妃,以皇后的礼仪安葬。于是,宋仁宗终于释然,下令撤掉了包围刘家的军队,然后深切地感叹道,别人说的话也不能都信啊!太后已经尽到她的本分了。
■功过评说
后妈养大的皇帝
宋朝是一个很奇妙的朝代,名相,才子佳人,都曾经在这个时代演绎了属于他们的一幕幕传奇。不过,最出名的,莫过于包拯,以及他亲自审理的那出“仁宗寻母”案。
之前对于这出“狸猫换太子”案的印象,一直都还停留在后宫斗争的高度。一个是为了争上位不择手段的刘妃,一个是深受迫害与儿子骨肉分离多年的李妃。最后,还有那个一直活在刘太后阴影下的宋仁宗。
史书上说,宋仁宗其实是个非常有底蕴的皇帝,并非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后人曾经评价宋仁宗,说他虽然百事不会,却会做皇帝。可见,他至少是个被后人承认和肯定的皇帝。
说起宋仁宗,就必须要提到他的那位“母亲”,从一出生就将他从亲生母亲身边抢走的刘妃,后来的刘太后刘娥。说起来,刘娥的出身并不高贵,既不是大家闺秀,也不是小家碧玉,而是一个卖唱的歌女,还曾经嫁过人。
一个曾经嫁过人的歌女,凭着过人的智慧和美貌,最终坐上了宋朝至高无上的权力宝座。她一直视宋仁宗为己出,尽心呵护教导,虽然抢走别人的儿子是一种过错,但是若非如此,想必宋仁宗也没法坐上皇帝的宝座。
“狸猫换太子”不过是后人对历史的演绎和加工,借此机会,也想为刘太后正名一下。这个女人并没有那么坏心肠。
刘太后曾经掌管宋朝的朝政10年,10年间她曾经治理过黄河水患,铲除过专横的大臣,在她的手中,大宋朝迎来了最安定,也是最繁荣的时代:仁宗盛世。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他们,就是刘太后,以及那个曾经被从亲生母亲身边抱走的孩子,宋仁宗。摘自《半岛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