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8版:寻找“钻石婚” 上一版3
有缘相聚 一生相随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有缘相聚 一生相随

□晚报记者 崔迎 实习生 李曦/文 晚报记者 马健/图

60年钻石婚,是人生中难得的纪念日。为庆祝这一天,79岁的黄友良老人和他77岁的老伴倪美贞,第一次那么手牵着手,拍摄了一组漂亮的甜蜜婚纱照。照片里,他们穿上了黑色的礼服和白色的婚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结下一生的情缘

夫妻情谊如一坛美酒,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浓郁。黄友良和倪美贞都是上海人,两人的渊源从娃娃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几乎和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黄友良和倪美贞也经历着先结婚后恋爱的过程,但没想到从此以后,他们两人却心心相印,一生携手,写下了60年钻石婚姻的传奇。

当年,黄友良和倪美贞定下的是一门娃娃亲。在今天看来有些匪夷所思的娃娃亲,在当时却极其平常,仅仅通过媒人的介绍,上海郊区两户素不相识的人家,便轻而易举地定下儿女的姻缘。定亲的时候,黄友良11岁,倪美贞才9岁。婚事定了下来,婚礼却拖延到8年之后才举行。等到结婚的时候,两人已经分别19岁、17岁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两个人竟连一次面也没见过,直到婚礼那天才算真正认识了对方,从此牵住了对方的手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1949年的正月二十四,两人正式结为连理。按照上海当时的婚俗,婚事要大办三天,就是贫穷人家借钱也要办得排场风光。黄友良的家境并不富裕,但婚礼却也办得格外隆重,亲戚朋友登门而来,家里张灯结彩。倪美贞坐上了八抬大轿,那顶大花轿装饰得豪华漂亮,坐在里面的倪美贞身穿粉红色的绣衣,头戴凤冠,在众人的簇拥中进了门,在良辰吉日拜堂成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那个年月,年纪轻轻的他们面对的就是这种无法选择的婚姻,所有的感情只能留待日后。

热闹的婚礼无限风光,但婚后的日子并不好过。黄友良在婚礼之后便进了上海城,和父亲一起做小生意,刚嫁进门的倪美贞则留在家里务农。当时兵荒马乱,上海还没有解放,枪炮声不断。家门口不远处就是国民党的碉堡,子弹乱飞,不少乡亲死于非命。地里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收就要饿肚子,不能看着一年的辛苦白白浪费掉了,身材瘦小倪美贞硬着头皮出了家门,跑到地里收庄稼,好在自己比较幸运,她绕过了枪弹,算是躲过了一劫。

离开家乡落户郑州

在那个年代,上学读书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黄友良在小时候只上过四年的私塾,不甘心一直在父亲身边做小生意的他酷爱学习,一边帮助父亲照看生意,一边坚持自学。新中国成立后,黄友良参加了上海总工会筹办的一所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专业。1952年,黄友良被分配到了河南省郑州专区工作。1953年转入郑州专署工业处,负责工业财务工作。1958年又被调到了郑州市工业局财务科。在这期间,黄友良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先后完成了郑州干部文化和武汉大学函授班的学习。

1952年,黄友良离开妻子和家,一别上海就是6年,整整6年没有回过一次上海老家。而在老家务农的倪美贞,也因为生活窘迫,加上路途遥远,这6年里只来河南团聚了两次。一家人分隔两地,饱受着相思之苦。倪美贞老人回忆说:“那个年代,来一次河南太不容易了,先坐船到上海,再坐火车到郑州,仅火车票钱就17块钱一张,一个来回一个月的工资就没了,家里存的钱常常不够用。”

1958年,两个人才算真正团聚,并从此在河南落地生根。倪美贞也离开上海来到河南,先是在开封一家印刷厂当印刷工人,后来又调到了郑州印刷厂工作,一家人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甜甜蜜蜜地走到了一起。当时的黄友良工作太忙了,经常下地方工作,很少回家。倪美贞自己带着4个孩子,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日子过得紧张忙碌。那时候的她每天都要怀抱着小女儿,手里拎着水壶,后边还带着大女儿,一路奔波在母子宿舍、幼儿园和印刷厂之间。直到1963年,印刷厂的领导看到她带着几个孩子十分不易,就破格给她分了一间小房子,夫妻两人这才告别了各自的宿舍生活,拥有了一个真正安稳的家。

同甘共苦一路走来

一路风雨走来,即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一家人也相互鼓励、相互扶持,过得和睦而幸福。

哪里需要便到哪里去,工作勤恳的黄友良始终服从组织分配,又先后到郑州市化肥厂、煤炭化工局工作过,无论走到哪里都兢兢业业,他做过财务科长、注册会计师,于1991年退休。不过,退休之后的黄友良并没有闲下来,他随即被聘请到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这一干又是10年。2002年,黄友良老人才算正式离开工作岗位,离开了一辈子打交道的财务工作,回到家里过起了悠闲舒适的晚年生活,而这一年老人也已经72岁了。

1968年,倪美贞由于身体原因,于是从印刷厂调到了郑州市化肥厂,和丈夫在同一家单位工作,他们的家也搬了过来,黄友良这才有了更多的时间照顾家。1983年,倪美贞办理了退休手续,从此当起了家庭的好后勤。

说起老伴黄友良,倪美贞老人说:“老伴一辈子都那么认真仔细,一是一,二是二,从不乱来。我经常教育小孙子说,看爷爷这么努力勤奋,刻苦学习,一定要向爷爷学习。认识老伴的人都知道,他做财务工作,向来是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别人都说他是‘常在河边走,从来不湿鞋’。他向来公私分明,就是写家信用的一张信纸,他也要自己买,从不用公家的东西。女儿分配工作,希望他能和领导打个招呼,分配个轻松点儿的工作,老伴听了当即就拒绝了,说是每个人都要靠自己努力,依靠别人是永远不会有出息的,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倪美贞性格开朗,正好和老伴稳健不善言辞的个性相反,他们夫唱妇随,互相尊重,相互扶持,一过便是60年。他们育有两儿两女,这几天外孙子就要举行婚礼了,一家人正欢欢喜喜地忙碌着,这个拥有14口人的大家庭快乐而温馨。

平淡中享受幸福生活

两位老人操劳了大半辈子,终于有时间享受自己的生活了,他们过起了平淡而幸福的日子。平日里,买菜、做饭、散步,无论做什么,两位老人都形影不离。老人幽默地说,现在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多了,感情也比以前更好了。

过去不容忘记,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上海,为支援国家建设和各地发展,在整个“ 一五” 、“二五”十年间,共有60余万上海技术人员和工人,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奔赴各地,挥洒他们的青春和汗水。那个时代的人们纯真、质朴,不论命运将他们安排到哪里都始终流淌着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前途的炽热情感。今年79岁的黄友良老人和他77岁的老伴倪美贞老人就是这其中的一分子。

上海是两位老人的故乡,年龄大了思乡情结越发浓重。近几年,老人几乎每年都要回到上海住上一段时间,看看家乡的变化,重温一下故乡的亲情。远在上海的亲人也会来郑州,看望这对在郑州落地生根的老人,浓浓的亲情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变得倍感温暖。

现在,老人的生活同样富有情趣,孩子们给他们装了一台电脑,没事的时候老人就在家玩游戏,玩电脑的热情丝毫不逊于年轻人。每到周末的时候,一大家子人都会回来团聚,帮着老人收拾房间,聊聊家常,热热闹闹地聚餐。老人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幅照片说:“孩子们都孝顺,这些钻石婚纪念照是儿媳妇带着我们去拍的,提到钻石婚,连我们自己都不在意的事情,孩子们却记在了心里,孩子们都说这60年实在不容易,应该纪念一下。结果,今年的钻石婚纪念日格外隆重,连在上海的亲戚都赶过来为我们庆祝,仔细想一想,这60年也正是国家创业发展的60年,确实是应该好好纪念一下,庆祝一下。今年正月二十四,我们家的14口人,加上从上海来的八九个亲戚都聚到了一起,大家热热闹闹,摆了好几桌酒席,为我们很隆重地庆祝了一番!”

整整60年过去,两位老人始终感情深厚,开明豁达,勤俭持家,相扶相携,一起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坎坷。这期间,有一起共同奋斗的艰难,也有因工作分隔两地的别离,但为了那份真挚的感情,他们相互扶持、不离不弃,一起携手走到了今天,而他们,也从一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相濡以沫,这简单的几个字在这对老人身上已经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