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47版:大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查贪官写小说
cjing091154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揭秘国家反腐高官多彩人生:
查贪官写小说

到今天,崔海容任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整整50天了。但一向低调的崔海容并不经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内,于是,本文试图通过另一种途径,探查作家和编剧“海容”,来诠释这个质朴的农家子弟和浪漫的纪检高官。

● 他是国家反腐干将,曾主抓郑筱萸案、三鹿毒奶粉案等要案

● 他是中国作协会员,曾出版《专案组长》《纪委专案》等小说

● 他是热播电视剧《沉浮》《绝胜天良》《大爱无情》等的编剧

他是国家反腐高官、官场小说作家

崔海容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对大多数社会公众来说,这次履新之前,崔海容的名字并不为人熟悉。

在成立两年零一个星期之后,国家预防腐败局终于迎来首任专职副局长崔海容。9月2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一消息。就在同一天,宣布这一任命前,崔海容仍以中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简称中纪委四室)主任身份,出席了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传达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专门会议。

2007年9月13日,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并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在监察部加挂牌子,负责全国的预防腐败工作。

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由监察部部长兼任,首任局长是马馼;副局长设两位,其中一位由监察部副部长兼任,现任兼职副局长是屈万祥,另设一位副部长级专职副局长,主持日常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专职副局长的位子空了两年多。

曾任职中纪委四室,抓的都是大案要案

官方公布的简历显示,崔海容是安徽怀远人,今年55岁。他18岁参军,22岁时入党;退役后在林场当了三年副场长;25岁时在宁夏教育学院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曾当了一年中学教师,后就职于银川市人事局;30岁时开始从事纪检工作,在地方任职至宁夏回族自治区纪委秘书长;42岁时进中纪委,曾任北戴河培训中心主任;在任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之前,他的职务是中纪委四室主任。

官方信息背后的隐含意味值得注意:他曾任职的中纪委四室,是一个让众多贪官污吏胆战心惊的地方。

四室是中纪委八大纪检监察室之一。

据媒体披露,从第一室到第四室由监察部4位副部长分管,主要负责处理中央各部委副部级以上党员干部的案件。

其中,中纪委四室负责指导卫生部、国家药监局、气象局、铁道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民委等单位的纪检工作。

据知情人士介绍,中纪委四室每年查办的案件数量并不多,但“几乎每个案子都是大案要案”。

近年来由该室查办或参与查办的案件中,包括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案、首都机场原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培英案、铁道部原政治部主任何洪达案、哈尔滨天价医药费案以及三鹿毒奶粉案等。

电视剧《沉浮》正是出自这位中纪委高官之手

除了“官员”身份之外,崔海容还有两个不为人知的身份:作家和学者。没有几个人知道,原来自己看的热播电视剧《沉浮》,竟然出自中纪委高官之手。

其个人网站“海容在线”介绍,他坚持业余写作20余年,著有政治论著《政治的尊严》,长篇小说《无罪判决》、《专案组长》、《纪委专案》和小说集《高干病房》等,还是长篇电视剧《沉浮》、《绝胜天良》和《大爱无情》及四部短篇电视剧的编剧。

从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剧本《红墙》、《爱祭》、《雾舟》分别获黄河十省区第六、七届三等奖。

崔海容著作《政治的尊严》一书,则显示出其学者风格的一面。在书中,崔海容引经据典,通过洋洋洒洒近40万字的篇幅,对古今中外各国与腐败做斗争的历史进行梳理,总结了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警示当政者有目的地预防危害政治的行为,谨慎莅任,是政治家的当务之急,被称为“崇高政治的尊严之作”。

在字里行间写官场小说、电视剧本和学术专著,又是中国现实中反腐败部门的高官,这样的人,少见!

从查办案件的幕后走向国家预防腐败局的前台,在国人激浊扬清的殷殷厚望中进入公众视野的崔海容,会带给社会什么?

崔海容也曾三次“收礼”

铁面人也有普通人的一面,崔海容也不例外。“对我这样一个承担了些许公众利益的人来说,想给我送礼的或给我送礼的人确实不在少数,但送礼的含意已经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责任,一种无休止的索取。”在他的著作《政治的尊严》一书中,崔海容写道。不过尽管如此,仍有三次“送礼”令崔海容感动。

第一次是刚参加工作后回乡探亲返程时,邻居送了4个鸡蛋,令崔海容“一阵颤栗”,崔海容对家和乡亲们的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第二次是在中学任教时的端午节晌午,几个小女生每人拿出两个粽子,捧到了他的面前。许多年后,崔海容还念念不忘。

第三次是在崔海容任北戴河培训中心主任时。一个春日午后,崔海容偶遇席地喝酒的农民工,当他走过时,一个农民工快速站起,并双手捧起铺在地面衣服上的花生,恭敬地送到他的面前,非要让他收下不可。农民工对他说:“来院子里干活的都在说你是个好人,如果不收下这点心意,那就是看不起咱们农民。”听到这话,崔海容就收下了10多颗当作纪念。

“礼品在现今的社会里类似于一捧花生的事已经不多见了,尤其在价值越来越平面化的现实面前,真诚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和理想,甚至一种说法。”回忆往事,崔海容仍念念不忘:“我喜欢那十几颗花生,它可以让我在与人的交往中也会有‘呼吸湖光饮山绿’的感觉,如果能把品味人生也如同品味‘海天无形情自媚,浪涛有声韵已澜’的自然,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致……”据《南方都市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