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3版:旧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卧薪尝胆是“恶搞”出来的?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勾践卧薪尝胆只说对一半 苏轼“恶搞”出的成语千古流传
卧薪尝胆是“恶搞”出来的?
苏轼抢了勾践的戏?

勾践灭吴,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战争。吴越战争延续数年,其中的主人公当属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一场战争,造就了不少大众耳熟能详的典故,诸如“沉鱼落雁”、“东施效颦”等,而当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勾践的“卧薪尝胆”,这个成语还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历史上真的有勾践卧薪尝胆这件事情吗?其实,如此知名的典故,不过是另一个名人杜撰而来的。如果宋朝评选文坛的四大天王,那么,苏轼的知名度一定不逊于今天的刘德华。

据说苏轼在当时是极受欢迎,走到街上都会有男女老少找他签名、送他礼物,就算到了今时今日,我们还是很喜欢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诗句。并且广泛用于各处,随时附庸风雅一番。当然,我们绝对不能无视灭吴战争的第一大主角,越王勾践。

■观点提出

《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与谎言》

王意如,198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有《红楼纷华话处世》《三国智谋与情商》等。

勾践卧薪尝胆 十年复仇成功

一开始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先打了谁,主要是两个国家离得实在太近,谁不小心朝对方扔块石头都算是越境袭击。一开始是夫差的老爸跟勾践打,结果勾践一个不小心,把夫差的老爸阖闾给打死了。

这下热闹了,边境的小摩擦变成家族复仇剧了。夫差带齐兵马,直接杀到越国,结果勾践成了人质,被扣留在吴国。三年之后,勾践得到信任之后,才被放了回去。

回到越国之后,勾践立志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记自己曾经在吴国吃过的苦,他找了个苦胆挂在房梁上。当然,光吃苦胆看起来还不够深刻,复仇的决心一定要深刻再深刻。于是,勾践有办法了,他找了一堆柴草当褥子,睡觉的时候垫着。目的是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实际上就是让自己每天睡不好觉。

就这样,这个段子,后来就变成了“卧薪尝胆”的经典故事。

不知道苏轼当时是怎么想的,竟然能够想出与“尝胆”放在一起如此搭配的“卧薪”一词,真是太有才了。虽然苏轼并不是“卧薪尝胆”这个故事的主角,他也永远不可能会成为主角,但是,他还是非常成功地抢了勾践的风头,因为“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历史上,确实出自苏轼之手,它一半来源于勾践的艰苦奋斗,另外一部分,则来源于苏东坡大人一时兴起的恶搞。

没卧过薪 勾践只尝过胆

“卧薪尝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过,史料上记载的“卧薪尝胆”,跟我们所熟悉的“卧薪尝胆”是有差距的。

成语“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史记》是一本很权威的历史书,不过,关于勾践“卧薪尝胆”的记录,是这样写的:“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让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翻译一下:勾践回国了之后,他不想让自己忘记屈辱的日子,于是就找了一个苦胆,放在房间里,不管是坐下还是躺着,一抬头就能看到那个苦胆,就算吃饭前,也要顺道尝一口苦胆。很显然,我们没看到勾践躺在柴草堆上睡觉这回事。既然权威的历史书都是这么说的,那么,勾践只“尝胆”不“卧薪”这件事,基本上是可以确定的。

好吧,原来“卧薪尝胆”不是勾践干的,或者说,他只干了一半。

那么,把“卧薪”这个事迹悄悄加给勾践的是谁呢?这人就是鼎鼎大名的文学家苏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苏轼迷恋上了恶搞,还把三国人物扯了进去,以孙权的口气,写了一封给曹操的信。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孟德大哥啊,我暂时没有跟你混的打算,像我从来都是以德服人的人,成名之前一直都卧薪尝胆,要是跟你混了,这不摆明了就是往孙家脸上抹黑吗?而且,我现在的合作伙伴刘备还不错。所以,请不要再每天派人来做我的思想工作了。

当然,且不说这封信曹操是根本看不到的,苏轼写出来只是为了恶搞消遣,他假设,孙权在三国鼎立之前,曾经“卧薪尝胆”。当然,这句是跟勾践完全无关的。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苏轼的名人效应很厉害。到了南宋时代,就开始有人把苏轼的“卧薪”跟勾践的“尝胆”安在一起了。

再后来,《古今纪要》《黄氏日抄》两书里,就都写到了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明末,梁辰鱼写了个关于西施的剧本,叫《浣纱记》,里面就花费了很大篇幅,写了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故事。从此开始,“卧薪尝胆”就成了勾践的专属名词,而且经久不衰,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摘自《半岛晨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