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河南博物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历时8个多月、耗资3800万元的主展馆陈列展及功能服务设施提升工程顺利完工,今天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改造后的河南博物院基本陈列分:中原古代文明之光主体陈列和河南古代玉器馆、中原楚系青铜艺术馆、明清珍宝馆等3个专题陈列。提升以后的陈列展览将会以什么样的新面貌呈现在市民面前?昨日记者提前走进河南博物院,给您打探新陈列展的风采。
晚报记者 杨宜锦/文 白韬/图
看点NO.1 十大镇院之宝悉数亮相
这次改造后的展厅新增面积3000多平方米,文物展示数量从以前的不足3000件增加到5000多件,展出规模几乎扩大了一倍,馆藏文物利用率从原来的不到3%增加到5%,从而能够充分满足观众参观的需求。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提升后的陈列展中,贾湖骨笛、杜岭方鼎、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玉柄铁剑等十大镇院之宝悉数亮相,分布在不同展厅的显著位置,彰显出“中原重器、国之瑰宝”的不凡气度。在春秋战国展厅中央,同一时期出土的24件青铜鼎一字排开形成一条“鼎路”,列队受阅、气势磅礴,视觉震撼。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展厅,反映汉代庄园生活的建筑明器集纳展出,既有六七层的高楼建筑,又有不少辅助设施,组成汉代中小地主庄园生活的微缩景观。
看点NO.2 触摸屏展示三维文物
博物馆是靠文物来“说话”的,为了增加观众的新颖感,河南博物院这次推出了近10年来新发掘出土的精品文物400余件。这些考古新成果大都来自考古科研部门和博物院本身,绝大部分是首次跟世人见面,非常难得和珍贵。另外,还有不少被评为全国年度十大考古发现的河南出土文物也陈列在展厅,向观众娓娓道来它的神秘故事。比如唐代的石刻墓门、梁王墓、宝樽等,均会让观众啧啧称奇。
在参观中,记者发现一些重要文物的展柜前都有触摸屏。记者轻轻触摸,发现不仅可以看到文物的三维图像,而且可以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杜启明说:“展览是为观众服务的,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加对展品的解读,观众参与展览中,印象自然就深刻了。”而像这样的触摸屏共有30多个,分别分布在各个重要文物面前。
看点NO.3 14处考古遗址“搬”到展厅
在大型基本陈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的第一个展厅,记者就发现这里与以前有了明显的不同,走道两侧的墙做成了考古地层的模样,从最下层的远古时代一直叠压到最上层的当代,每一个地层上都浮雕着该地层年代的标志性文物,观众一进展厅就能直观地感受到中原大地这本“历史书”的厚重。进入展厅内,除了文物,还有不少复原的考古现场,文物出土时的位置和形态一目了然。
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说,这样设计使观众进入展厅就有进入考古工地的真实感觉。为了体现时代要求,更加贴近实际,河南博物院这次总共复原了14处重点考古发掘现场,有的甚至采用了1∶1的比例,形象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加了趣味性,让观众能更好地感知历史和社会的变迁。比如裴李岗文化遗存就是按照现场同比例复制到展厅的,对当时的农耕和渔业发展进行了真实的再现。
看点NO.4 揭示文物背后的人和事
张文军介绍,新展览充分挖掘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考古资源,以文物展示为主,辅以图版图示,不但展示了文物本身,更揭示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及其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基本陈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设在主展馆一至二层共8个展厅,其中6个展厅都设有一面巨大的墙壁,墙上印刻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河南名人或在河南生活工作过的名人。宋金元展厅出口展示的是大面积的浮雕印刷墙,把中原文化的思想和精髓涵盖其中,号称“中原文化的思想基地”。在展览的中部和结尾增加了百家争鸣与中原逐鹿大型视频投影,通过投影播放的内容,表现出更加宏大的历史场景及四大发明的重要贡献。陈列展的结尾塑造了由重要典籍名句组成的活字印刷墙,这是中华先民的思想的结晶和文明的总结。
看点NO.5 历史教室提高公众参与性
这次新开放的河南博物院还有两大特色。在三楼的一个展厅里精心设置了“历史教室”,完善了博物院教育和传播的功能,这在全国的博物馆里还是首创。观众可以在历史教室里观看专业人员对文物的修复和保护,聆听文物专家现场讲授历史,还可以自己动手制造与组合文物古迹模型,用这种互动方式让观众轻松了解和掌握历史。
此外,在主展馆西配楼一楼,还专门设置了华夏古乐演出厅,面积有650平方米,可容纳230人同时欣赏。
就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个国外旅游团体来到河南博物院,在参观完全部陈列展后,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年轻女记者皮昂告诉记者,她很少有机会看到一个古老城市的古代文明,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但通过看展览让她对中国灿烂的文化心生仰慕。据介绍,新开放的河南博物院预计将再次迎来客流高峰,为了保证观众进行有效参观,河南博物院将每天免费发放5000张门票,每小时控制在400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