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6版:融城便利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这条路,改变很多生活方式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这条路,改变很多生活方式
菜农孙玉兴:从绕道去郑州卖菜,到坐在地头等人上门收菜
到开封鼓楼夜市吃小吃去,成为不少郑州市民夜生活的选择。 晚报记者 张翼飞 图 (资料图片)

郑开大道

三周年纪事

11月17日下午,中原大地今年冬天的首场雪还在融化,中牟农民孙玉兴穿着胶鞋在地里扒拉着蔬菜大棚上覆盖的残雪。说到从家门口经过的郑开大道,孙玉兴很自豪:原来绕道中牟县城到郑州卖菜,现在我们只用坐在地头等人上门收菜。

郑开大道,一条承载希望和梦想的黄金通道。它开通3年来,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郑州、开封和中牟三地不少人的生活方式,孙玉兴只是其中一位。

晚报记者 程国平 胡审兵

实习生 薛意茹 邵亚男

一个中牟农民的自豪:

坐在地头等人上门收菜,“泥水”路变成了水泥路

11月17日下午,中牟县大孟镇茶庵村村民孙玉兴在地里扒拉着蔬菜大棚上覆盖的残雪,孙玉兴说:“不及时除雪的话,大棚就要被压趴下。”孙玉兴家6口人有7亩多地,15年前就开始种蔬菜,4年前,他家开始种大棚蔬菜,目前准备再建一座蔬菜大棚。

“我们这儿附近有个广惠街,和郑开大道成丁字形交叉,是自发形成的菜市场,方圆15公里的人都来这里买菜。”孙玉兴说,自打郑开大道开通后,这个菜市场已经形成了批发市场,外地客商都来这里批发蔬菜,甚至还有包括来自黑龙江的客商。

不过,郑开大道没开通之前可不是这样,“我们那时候到郑州卖菜,要先绕道中牟老县城,路上还设有收费站,交通非常不便。如今郑开大道开通,我们只需坐在家里、田头,各地的批发商都会找上门来收菜。”孙玉兴打趣地说,当初的道路还是土路,遇上阴雨天,就变成了“泥水”路,如今宽阔的郑开大道经过家门口附近,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水泥路。

据该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增社介绍,他们这个村有700多户人家,以种植蔬菜为生,村民年人均收入已达到5000元左右,而且随着郑开大道开通后,村民已在广惠街上开设了4家饭店,收入也很可观。

一个上班族的温暖:

周周都能吃上老妈在开封家里做的糖醋排骨

每个周五下班后张逸都会赶到郑州汽车西站乘坐郑开公交回开封父母家里,用她的话来说,从大学3年级开始,周周可以回家吃上老妈做的糖醋排骨了。

小张是2003年从开封考入河南财经学院的,那个时候往返于郑开之间的方式有三种:火车、连霍高速、普通道路。以前小张是几个月回家一次,多数选择火车回家,票价5.5元钱可以搞定,“但是,火车站的人太多了,有时候去火车站买票还要花费几个小时呢。”

有些时候人太多,张逸还是会选择汽车。“坐汽车票价有11元、13元、20元、21元不等”,张逸说,有时候为了省钱坐票价便宜的车会遇上黑心司机,一直兜圈子,很耽误时间。

第一次走郑开大道是2006年放寒假,爸妈来学校接她回家走的就是郑开大道,很方便,从学校到开封西区1个半小时左右。过完年,张逸第一次坐着宽敞的城际大巴回郑州,感觉比坐私家车还快。因为方便,张逸大三、大四几乎每个周末都回家。

平时里,同事还会托小张带些开封特产回来,有时候带的灌汤包弄个保温器装着回来还会热乎乎的呢。

一个河大新生的得意:

办张“郑汴通”,天天煲电话粥

郑州女孩黄若西到河南大学报到第一天便办了张移动的动感地带卡,当时工作人员给她介绍了“郑汴通”业务,说是很适合家在郑州的学生用,“看到只收取本地通话费,我就心动了,开通又没有月租费,对于我这种经常给爸妈和朋友打电话的人最方便了。”

对于黄若西这样的大一新生,离不开手机,和家人、朋友的联系多,“郑汴通”的开通,对于他们来说意义更大,没有长途费和漫游费,不用两地设立不同的电话号码,方便的可不是那么一点点。“我还给我妈的手机开通了这个业务,这样她平时来看我,接郑州的电话也不会收取漫游费啊。”

除了电话上的方便,她还提到了交通的方便,“平时想买衣服了,可以在学校门口坐开往郑州的大巴,7块钱一个多小时就到汽车站了。”现在河大门口都有通往郑州的直达车,周六周日外地的同学想逛街都是集体坐大巴来郑州的。用小黄的话来说,开封和郑州早都连到一块了,什么都方便了,“我都没有在外地上学的感觉,以前坐公交车回家,现在前面多了城际两个字而已。”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