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昨天
刘文学与地主狭路相逢
50年前的11月18日,少年英雄刘文学(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深夜里与偷海椒的地主王荣学英勇搏斗而献身。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契机,“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让有关刘文学的记忆复活。而刘文学50周年忌辰纪念活动,也让位于重庆合川的刘文学墓园焕然一新。
刘文学身后的故事
刘文学保卫集体财产英勇牺牲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以刘文学为主题的图书、连环画、歌曲、舞台剧和电影开始四处流传,他的故事还进了小学教材,成为各地少先队员争相学习的先进。
刘文学的墓园也在1960年建成。据介绍,这一年的儿童节,墓园接待了数万名祭奠者,双江小学每年接到的信件有上万封。英雄母亲——不识字的刘妈妈余太贞,也开始背诵着别人捉刀的演讲词巡回演说。但在轰轰烈烈的学习刘文学高潮中,双江村却发生了几件不和谐的个案。
村民刘明远说,在墓园建成不久,可能是和余太贞有嫌隙,一个叫严家贞(音)的怀孕妇女把墓园的围墙推倒了,民兵刘明远把她押送到合川县公安局,因为严家贞肚子已经很大,公安局不接收,好像最后对其作了监外执行的刑罚。刘明远的老姨兰文学,也曾因为与英雄母亲余太贞吵架骂了难听的话,而被判劳改11年。此外,当地还有一个姓李的巫婆,四处和人讲刘文学变成了僵尸,要出来抓人。“她也被判了刑。”现任双江村支书李天益说。
但这些冲突基本都在合川内部消化了,没有流传出去。时间进入上世纪80年代,刘文学身上的光环开始消退,也远离宣传的聚焦点。21世纪,当他在网上间或被讨论时,人们的神态与语气都与50年前有了明显的不同。在重庆合川区双江村,刘文学仍是一个保卫集体的英雄,没有人试图为地主王荣学报仇平反。在刘文学墓园的石阶上,一个小男孩唱起了歌:“渠江水呀弯又长,有颗红星放光芒。少年英雄刘文学,你是我们的好榜样……”
刘文学和王荣学的身世
刘文学墓园两侧的草坪内杂草丛生,杨义全把它们拔掉,再植入新的草苗。
他和刘文学同岁,两人当年是玩伴。“刘文学比这个像瘦一点,个子略高一点。”杨义全指着身后的塑像说,他和刘文学一起在重庆市合川区云门镇双江村小学读书,刘文学比他低一个年级。在他的记忆中,刘文学很善良,经常帮助孤寡老人捡柴、挑水;政治上也很积极,有时会在批斗大会上拿小棍抽打地主。
1945年4月28日,刘文学生于重庆市合川县(现为合川区)的双江村。刘文学在战争与天灾的双重阴影下长大。他的父亲新中国成立前是一个裁缝,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去世。刘文学的母亲余太贞新中国成立前靠给人洗衣为生。刘文学还曾有一个早夭的妹妹。四五岁的时候,刘文学就要背着背篓上山去捡柴。
这是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时,刘文学的家庭状况。那个杀害他的地主王荣学,同样在战争和天灾的双重阴影下成长,他的家庭又有什么样的不同?14岁的刘文学去世时,没能留下一张照片,逝后的画像和雕塑大抵可以还原他的长相。而比刘文学年长23岁的王荣学的真实形象已经模糊,有关刘文学故事的插图、舞台剧和电影中,他都以猥琐和穷凶极恶的面目示人。
上年纪的村民们对王荣学比较一致的描述是,他身材高大,看上去很健康。此外,他拥有的土地不多,但是一个“恶霸”。现任双江村支书李天益提到,王荣学有时会骚扰污辱路过双江的纺织女工。老支书何炳全记得,新中国成立前曾帮王荣学的果园摘柑橘,不小心碰断了柑橘树,结果王荣学大声训斥他,并从他衣服上撕下布条绑住断掉的柑橘枝干。“他家果树很多,有几百棵。房子很大,有一个大院子。”
地主在土改中的命运
合川县土改委员会成立于1951年6月1日,标志着遍及全国的土地改革开始在这个岭谷与丘陵交错的地域展开。刘文学此时刚刚6周岁。 刘文学受地主压迫的一个事例是,他被王荣学打过。王家大院距离刘文学家只有几百米,据刘文学传记故事记载:刘文学有一天和小伙伴们路过王荣学的柑橘子园。“看什么!”王荣学斜着一对三角眼,拿着一根文明棍,从园子里钻出来。大孩子马上跑开了,刘文学则被捉住。“最近我家柑子丢了很多,一定是你们这些穷孩子来偷的。”王荣学把刘文学的背筐夺下来,把背筐绳扯下来捆住刘文学的手,拖到坡边,用手一推,刘文学就摔倒在地上……在刘文学14岁的生命历程中,与王荣学有过3次较量。这只是一个开始。
刘文学的母亲余太贞也积极参与了对地主的批斗。村民刘明远说,他看见余太贞站在台上喊口号。有时她会带年幼的刘文学参加批斗大会。那个时候,刘明远与何炳全都还没太注意这个叫刘文学的孩子。
据老支书何炳全回忆,当时双江村大概揪出了15个地主,其中拥有土地最多的大概是李洪欣(音),能产三四十石谷。这些地主被戴上高帽,躬着身子,接受社员的轮番数落,“打倒恶霸地主王荣学”等口号此起彼伏。
地主李洪欣因为害怕批斗跳江自杀。幸存下来的地主,都被管制起来。“不能乱走乱说,每次赶集时,治保主任会讯问他们:做了啥坏事没有?老实不老实?”
刘文学在批斗中的觉悟
土改后,王家的房子被贫下中农占了2/3,王荣学继续务农,后来被分配到运粪船上工作,往返于重庆与双江之间,将重庆的粪便运至双江积地肥。王述成生于1950年,他记忆中,自己的父亲和三伯王荣学经常因为自己的阶级成分而受到批斗,“一般在晚上批斗,我不去看”。
刘文学在土改后入学,但因家里没有劳力,辍学了一次,1956年再度就学,与小他3岁的李天益同班。聪明而又表现积极的刘文学很快加入了少先队,并当上中队长。“我们双江小学3个班级,一共100多人,只有一个中队长。”李天益说,刘文学学习好,组织与号召能力都很强,常常组织大家去田里割草积肥及做其他农活。
老师不在的时候,刘文学会主动组织同学学习。“他也有捣蛋的一面,有时动手打人哦。”李天益回忆说。王远林是刘文学班上年纪最小的同学,他回忆,有一次下大雨,刘文学让他待在学校,自己回家给他捎带午餐。这个故事,当年也被记录在有关刘文学的小书里。
一个初冬的早上,刘文学和同学在上学途经渠江码头的时候,看到王荣学在贩卖辣椒。“辣椒只卖一角多钱一斤,他为什么卖三角呢?”刘文学又从王荣学的背篓里发现柑子,“你偷柑子,卖黑市!”刘文学举报到生产队长那里,让王荣学受到了惩处。这是刘文学与王荣学的第二次狭路相逢,刘文学取得了胜利。
刘文学和王荣学的生死较量
刘文学在获得与敌斗争荣耀的时候,双江村也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正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时间定格在1959年11月18日深夜。刘文学与王荣学开始了生命中最后一次相遇。这次相遇的一个背景是,饥荒开始在双江村蔓延。但是生产并不能因此停顿。当时的村干部张成英说,刘文学的母亲余太贞与其他社员一道修水库,刘文学则在晚饭后与其他社员一道在田里突击干活。已经很晚了,张成英就让刘文学赶快回家,不要耽误明天上课。结果刘文学一夜未归,后来发现了他的尸体。
因为王荣学当晚在运粪船上神情诡异,加上刘文学死亡现场的脚印与其相符,嫌疑目标因此锁定在王荣学身上。“那天晚上合川公安局的黄股长与云门派出所的王所长,就在我家审讯王荣学,从晚上7点一直审到次日凌晨4点,开始王荣学不招,一直到凌晨2点左右才认罪。”张成英说。
事情的经过大抵是:王荣学在集体伙食团的海椒地里偷海椒,准备搭着运粪船到重庆私下贩卖,结果被刘文学撞见。王荣学拿出一块钱给刘文学,但刘文学说“谁要你的臭钱”,坚持要揭发他。已经被管制的王荣学担心自己受到更严厉的批斗,于是掐死了刘文学,并把他丢至附近池塘内。
双江大队的民兵刘明远曾押着被捆绑的王荣学,在双江小学开批斗大会,刘文学生前的同学们纷纷上来打他。不久,王荣学就被枪毙了。刘文学死后,饥荒仍在加剧。“生活紧张,没东西吃,大家都吃观音土、芭蕉芋,身子和脸都肿了,没办法,晚上都出去偷。”刘明远说,他自己不去偷,但他老婆会去偷萝卜、青菜回来。何炳全说,那时大家基本都偷南瓜,因为可以果腹,很少有人像王荣学这样偷海椒,那是为了贩卖。 据《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