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物种是渐变的,突变很少
中国发现的化石却证实所有动物祖先都在一条起跑线上
150年前的1859年11月24日,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查尔斯·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得以出版,该书系统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而100多年来的科学发展也在“挑战”,或者说是进一步完善、发展着进化论。
“进化论”的困惑:病毒的进化结构很特殊
达尔文并不认为自己的理论完美无缺,他也有很多困惑。100多年来,进化论先后面临科学发展带来的以下几个“挑战”:
在《物种起源》发表6年后,德国学者海克尔依据进化论思想画出了一棵“生命之树”,用“树”来形象描绘生物进化历史。然而,由于形态和生理特征的进化极其复杂,加上化石资料不够完整,“生命之树”难以反映复杂生物进化历史的全貌。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现在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比较DNA序列来研究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构建“进化树”。病毒等微生物“网状”进化结构的发现对此前的进化理论提出疑问,促使其进一步完善。
达尔文最大的困惑:寒武纪物种大爆发
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渐变论,即物种是通过微小的优势变异逐渐改进的,突变是很少的,但最令达尔文困惑的是寒武纪物种大爆发。
中国科学家通过对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揭示了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的整体轮廓,证实几乎所有动物的祖先都曾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生物的进化并非总是渐进的,而是渐进与跃进并存的过程。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比较多地推崇自然选择,认为生物进化中有害的突变比较多,有利的突变很少,而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有利的突变经过自然选择终于占了上风。
但后来科学研究发现,物种的有害突变和有利突变都不是很多,多的是对于自然选择来说不好也不坏的中性突变,这后一类突变与进化的关联还有待深入细致的研究。
【温故知新】 达尔文和《物种起源》
1831年12月,达尔文从英国出发,开始为期近5年的环球航海考察,先后到达南美、澳大利亚、非洲等地。考察期间,他采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重点考察了火地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等地的生物。1836年10月,达尔文回到英国后花了22年时间撰写《物种起源》一书。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此后,达尔文的学说广泛传播。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的学说传入中国。《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进化论思想:一般进化论;共同祖先说;自然选择说;渐变论。
启发达尔文的书籍
《动物的哲学》和长颈鹿的脖子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为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产生做出了一定贡献,尤其巧合的是,1809年他的著作《动物的哲学》出版正好是达尔文出生那一年。拉马克认为,长颈鹿总是努力伸长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因此脖子也越来越长,并且这种性状变异还可遗传给后代。
《地质学原理》和物种进化
达尔文环球航行时带了一本英国地质学家莱尔的《地质学原理》,这本书让他常常思考“物种究竟怎样进化”。
《人口论》和适者生存
结束环球考察回到英国后,达尔文又认真阅读了马尔萨斯的著作《人口论》。书中对人口过度增长而生存空间有限的论述,直接启发达尔文提出在自然选择下适者生存的进化学说。
《自然创造史的遗迹》和化石证据
1844年在英国出版的匿名读物《自然创造史的遗迹》用化石证据等宣传进化思想,是《物种起源》问世的铺路石。
“华莱士的论文”和进化论
英国青年科学家华莱士在1858年给达尔文寄的论文中提到前者对进化论的独立思考,其理论与达尔文十分相似。当年7月1日,两人宣读了关于物种起源的联合论文。本版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