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速度”在大同与“刘翔速度”是同义词
他曾说“我没有时间等待,所以拆迁不可以等待”
只要我的身体行,只要身体的底线允许,我就向极限冲刺,挑战极限。
——耿彦波
近日,记者有幸见到了耿彦波。他高高瘦瘦,肤色黝黑,面相斯文,说话轻柔内敛,以至于不能让人将他与他所做的事情联系起来。一双鞋沾满灰土,跟他一起前来的几位干部也同样如此。“我在与时间赛跑。五十知天命,我今年51岁,有限的工作时间也就八九年了。”耿彦波说,“我感觉,我一生的价值在于事功,来到大同既是大同的机会,也是我个人的机会,我觉得人生有幸,所以我着急。当然,我不能把自己消灭,只要我的身体行,只要身体的底线允许,我就向极限冲刺,挑战极限。”
耿彦波经常去工地,他的皮鞋总是蒙着厚厚的尘土。大同市民有句笑话:“市长那双鞋可比我们的脏多了!”
耿彦波速度 “过去3年修一条路,现在一年修几十条路”
不到两年时间,耿彦波给大同带来的变化已全面显现。
据大同市城建办主任刘发明介绍,2008年大同修路8条,长33公里,今年修路将达43条,总长度110公里。“过去3年修一条路,现在一年修几十条路。”一位出租车司机说,“耿市长修的路跟以前不一样,以前的路是头一年修好了第二年就得重修,叫‘拉链马路’。现在的路,你看那质量,没得说!”
绿化方面,2007年以前,一年绿化面积八九十万平方米。耿彦波一来,2008年完成绿化28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则更见力度。城区拆迁总指挥部办公室提供的材料显示,仅市内最核心的一个区,2008年共拆迁2352户,32万平方米;2009年涉及拆迁户总数6163户,面积82万平方米。大拆的同时是大建。根据规划,2008年至2010年,大同要投资132亿元,新建保障性住房800万平方米,共16万套。
“耿彦波速度”在大同已经成为“刘翔速度”的同义词。
拆迁不能等 “在我的字典里没有‘钉子户’这个词”
质疑最多的是关于拆迁的事。耿彦波对拆迁的进度要求极严,他曾说:“我没有时间等待,所以拆迁不可以等待。”对于如何对待“钉子户”,耿彦波说:“我不承认‘钉子户’的说法,我翻看人生的字典,在我的字典里没有这个词。我坚持阳光拆迁,不管权贵还是平民一致对待,我想人民群众都是有水平、有觉悟的。”
但是钉子户依然存在。在大同采访,拆迁部门并没有回避“强拆”的字眼。城区拆迁总指挥部办公室提供的材料中写道:“在坚持原则性的前提下,不搞‘一刀切’,但要‘切一刀’。”这份材料以大西街1号为例:在长达近10个月的时间里,上门做工作260余次,但仍有23户不肯搬迁。最后区政府实行强拆。“今年以来,我们共强拆36处,拆除面积3914平方米。”
有人批评耿彦波拆迁太随意,“耿一指”“耿指倒”的绰号由此而来。安置和补偿不到位或不及时,为耿彦波增添了另外一部分骂声。由于安置房不可能一时完工,所以“先拆迁后安置”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钱从哪里来 今年大同国土收入能达到30亿
如此浩大的城建工程,带来的还有疑惑,钱是从哪里来的?投入之巨令人咋舌——云冈大景区建设,总投资达17亿元;东城墙耗资1.5亿元,四面城墙全面恢复,投资将在10亿元左右;修路一项,去年投资15亿元,今年将达50亿元;绿化,去年总投资3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3年要投资132亿元。
一部分钱来自贷款。大同一家农业发展银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仅他们银行就贷给政府13亿元用于修路。另一部分钱则来自土地经营。“原来大同国土收入才两三个亿,今年能达到30个亿。”耿彦波说。
盘活土地是耿彦波经营城市的关键。大同市国土局局长潘志中说,耿市长将国土局下的土地储备中心由一个正科级单位升格为正处级,并要求所有的土地都归拢到土地储备中心。该中心张主任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中心共收储了8000亩土地,目前出让2800亩,成交了26.6亿,到年底达到市长说的30亿不成问题。“这些土地大部分是国有存量土地,大同不少国有企业停产多年,耿市长加大了这些企业的破产力度。”
耿市长前传 年轻时能全篇背诵《论语》
51岁的耿彦波出生在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一户农家。1993年,耿彦波当上了灵石县委副书记,“在全省属第二年轻”。两年后,他当选为灵石县长,获得了人生第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舞台。他当了“大官”做的第一件大事,至今仍让灵石县获益——修缮开发王家大院。后来,大院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0年3月,耿彦波被任命为晋中市榆次市委书记(随后榆次改为区,耿任区委书记)。在榆次,耿彦波初显城市改造大手笔:2000年,4公里长的顺城街拆迁拓宽改造工程,仅用了6个月;2001年,拓宽改造了迎宾路,修复了常家庄园;2002年,工业园区建设启动;2003年,道路拓宽改造,榆次文化中心、文化广场、榆次二中、榆次老城相继剪彩。在榆次老城修复开业当天,群众自发地打出了“谢谢您,彦波”的横幅。
2004年3月,耿彦波担任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2006年6月,他担任太原市政府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管理、国土、规划等方面。后来,网上有人做诗:“整罢形象修政绩,大兴土木搞城建,为了百姓流血汗,老耿岂能不升迁?”上任之初,他就提出2007年是太原的城建年。
2008年1月,耿彦波被任命为中共大同市委副书记,旋即获任大同市代市长、市长。上任前,耿彦波向省委请命:“希望能让我在大同起码干满一届。”早年就读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的耿彦波,年轻时能全篇背诵《论语》。他认为自己骨子里是个文人,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有独特的情结。
“挨一时骂,不挨千秋骂”
记者:山西城市的转型,除了搞旅游文化,是否有其他出路?
耿彦波:山西城市转型的路子很多,大同就要打造制造之都,医药产业、化工产业我们都在做。大同最大的投入其实不在古城,而是在装备制造业园区、化工业园区、循环生态园区。它们与古城修复多项并举。
记者:有人说你太急了,过多地体现了个人意志,是这样吗?
耿彦波:我没有过高估计自己的价值,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但是根据大同这个古城的现实情况,必须有一代人把他完成。靠几代人努力,恐怕做不成,大家文化认识不一样。对我来说,这几年冲过去也就过去了,冲不过去我就是历史的罪人。贷了那么多款,如果留下一个半拉子工程,不可想象!
记者:这么多年来,你收获了很多赞许,但也挨了不少骂,你怎么看待这些骂声?
耿彦波:我不在乎一时的得失,我沉得住气。我们有很多能干的人,一看挨骂就说不干了,跟他们相比,我像“二百五”。作为一个官员,你不干事,走了以后老百姓会骂你懒官、庸官,甚至贪官,那就得挨千秋骂。逃得了一时骂,逃不了千秋骂。据《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