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4版:新农村建设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官渡党庄:沙乡飞起领头雁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官渡党庄:沙乡飞起领头雁

何新海

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往往是由主帅的品格、意志、方略和胆识所决定;一个村庄乃至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则与那里的主要负责人的思路、才干、品质、特别是执行力分不开,中牟县官渡镇党庄村党支部书记何新海用勤奋和聪明才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率先富了起来,他以真诚和奉献赢得了父老乡亲的信任和支持,他带领全村在通往文明、富裕、和谐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

晚报记者 周炜卿 文/图

把学校建成全村最好的地方

企业是村里发展的支柱

穷则思变,他从官渡古镇走向市场

党庄是官渡镇的一个村级机构,坐落在中牟县城东北10公里处,由党庄、常庄、刘庄三个自然村组成,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1022人。党庄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贫困的地方,晴天干旱雨天涝,一瓢种子收两瓢。“贫穷”好像就是农民挥之不去的噩梦,然而,他们的内心却渴望富裕,渴望安康,渴望衣食丰足,渴望在理想的天地里飞翔。

上个世纪80年代,党庄村有一个人耐不住这贫穷的寂寞,怀着对理想的追求,毅然走出了这片黄土地,他的名字就叫何新海。漫长、弯曲、泥泞、坎坷的路就在他的脚下,可是心里的路通向何方呢?生来脾气倔强的何新海,不认命、不服输,没有路找路,没有路开路,俗话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去走,必定有路。”何新海只身一人走出了黄土地,他心中抱定一个信念,再不能像老辈人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一辈子,一定要改变命运。1986年,他从运输起步,开着连个驾驶室都没有的拖拉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何新海回忆往事不胜感慨:“我们家弟兄们多,家庭条件相当差。搞运输,只有一部非常破旧的拖拉机,搁现在来说也就值两三千块钱。搞运输、运煤、运石子,群众需要啥,我给大家运啥。记得那次去山西拉货,遇到了赖天气,坡陡、路滑、车辆拥挤,一夜只能走几里路,一天也没吃上饭,又冻又饿,车上也没有驾驶室,大衣帽子都让雨水淋湿了。那个情景这辈子我也不会忘记。”在那艰难困苦中摸爬滚打,何新海逐渐熟悉了市场的概念,他用汗水和泪水,刨出“第一桶金”。

进入90年代,中原的大建设开始了,何新海感觉到了这片热土的骚动,他适时转向,干起了基建工程。“反正我是不怕苦、不怕累,什么样的苦活、脏活、累活,咱都能干。”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何新海凭借胆气和执著,闯进了市场的大海,一干就是20年。直到2006年,党把一个更沉的重担压在他的肩头。

率先富裕起来的他成了村民的主心骨

一条大路连接起郑州和开封,这就是2007年刚修通的郑开大道。从省会郑州向东20公里就是中牟县所辖的官渡镇,相信人们对这个地名都不会陌生,三国时期曹操以5万军兵打败袁绍60万大军的官渡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如今这里不仅享有瓜蒜之乡的美誉,随着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衔接开封的官渡组团再次成了经济发展的焦点。这块贫瘠的土地随着郑开大道的开通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沸腾了起来,大江南北不少有眼光的实力企业纷至沓来。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古训,又一次唤醒天下商贾在这里逐鹿,新的一场官渡之战已经拉开了序幕。

历史的烟云随着沧桑岁月早已散去,喜怒无常的黄河在几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彻底被征服。给官渡留下的是一片粮田和一座座静谧恬淡的村庄。如今,宽敞的郑开大道在官渡穿区而过,川流不息的来往车流,驱散了往昔的宁静,给官渡增添了不少的喧嚣。大路两旁,有许多村落,党庄就是其中之一。像中州平原无数村庄一样,千百年来,党庄的百姓也是一直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靠天吃饭,依地掘食。然而,郑汴一体化的号角不仅激荡了这片热土也打开了党庄人渴望飞翔的心扉。

中牟县官渡镇党委书记姬贤杰说:“镇党委政府通过入户调查,细心摸排、汇集民意,认为何新海同志思想解放,意识超前,踏实能干,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经过党委会研究,在群众、党员,双推立选的基础上,让何新海同志担任了党庄村的党支部书记。何新海同志不负众望,在工作中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好事,赢得了群众的爱戴。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又被选举为村委会主任,成了名副其实的党政一把手。”

修路、打井、兴学,他干得比说得多

2007年农历正月十七,刚过完新年,何新海上任了,他把任职看做是组织上对他的信任和为父老乡亲出力办事的机会。上任伊始,不爱说话的何支书,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就职演说。他冒着冷风一个人围着党庄转了几天,心里揣摩着,党庄穷了这么多年,根子在哪里?以前是自己拉着队伍干公司,现在要凝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致富,应该先从哪里下手?乡亲们也都看着他,看着他怎样迈开第一步?

几天后,何新海组织召开一个支部联席会,在听取了支部成员广泛发言以后,何新海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党庄这个位置离县城远,学校也很穷,桌椅板凳都没有。2005年盖了新房,我接任支书以后,换换桌椅板凳,对学校以后要多加管理、多加照顾,再苦不能苦孩子。不管干哪一项事业,没有文化啥都干不成,培养人才就是为了今后的经济发展。”

党庄人渴望飞翔的心蠕动了,在何新海的述说中,乡亲父老看清了前进的方向。何新海是个干脆的人,说干就干,没有钱自己拿,没有工程设备就从自己公司里出,没有办公场地,就腾出自己公司的房子。一句话,他把自己的一切都融入了给家乡造福的行动之中。

2007年开春,先为学校修缮校舍,平整操场,添置教学设施。接着把党庄、常庄、刘庄通向外边的道路全部铺通,然后集中力量打了一口深井,解决了全村健康饮水问题。他又想办法找门路输送了近百人外出打工。村北面有片洼地,常年积水,因为无钱修排水渠,三四百亩田地因为水患而废弃多年。何新海上任后修渠,把田地抢出来,仅此一项工程何新海就花了两万元。

看着大把的钱往村里花,家里的人有意见了:“这样花钱早晚会把公司拖垮。”何新海却说:“钱不是最重要的,花了可以再赚,如果把恩情、亲情、乡情丢了,那是再也不能捡回来的。”就这样,一年多来铺路、修渠、修学校、打井建饮水工程、向敬老院捐款、帮助困难户,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福利,建设文化设施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何新海花去了几十万元。

他说:“我认为,为群众服务、执政为民,不光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思想态度;不光是口号,而应该是踏踏实实的行动。”

他说要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求更大发展

桩桩件件,点点滴滴,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党庄村村民卢玉山说:“何新海当了支书以后,为我们村办了不少好事,现在我们也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深井水。村外有了宽敞的柏油马路,过去浇地还得先找水源,现在水源都有了,浇地非常方便,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他能带领俺村致富。”

村民李淑芳说:“自从新海上任以来,修路、打深井水、挖排水沟、为学校换桌椅板凳,都是自己往里垫钱,确确实实为党庄村办了不少好事,群众很信任这个好干部。这么多年了,我们终于找到了这样优秀的带头人,党庄以后发展会更快一些。”

对今后的发展何新海有很多想法:“随着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官渡组团再次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要不了几年,郑开大道两侧将耸起千幢高楼和无数的工厂,这是党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一定要与时俱进,带领乡亲抓住时机,用我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建设好我的家乡。”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