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2版:悦读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钧瓷“一把火”的传奇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钧瓷“一把火”的传奇

南睿/文

晚报记者 张翼飞/图

(三)

1977年,天津美院的王之江、王麦杆等知名教授带着学生来厂里实习,厂里为了提高技术,选派了4个人跟着他们一起学。于是,还在做烧窑工的杨国政就用烧窑的空隙跟着老师们学雕塑造型。渐渐地,几位教授喜欢上了这个年轻的烧窑工,而杨国政的艺术灵性也越发活跃。次年,他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参与创作的《双鹤瓶》被《人民画报》刊登,后获农牧渔业部金奖。另一作品《短颈孔雀瓶》不仅参加了赴京展出,还被《人民中国》刊登。自己参与设计的作品能在当时颇为知名的画报上刊发,对年轻的杨国政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随后,杨国政所在的瓷厂准备在生产彩瓷之余开始生产钧瓷,并聘请国营大厂的技术人员前来烧制。出乎意料的,这些行家里手,竟然没有烧成。难怪都说钧瓷是很神秘的,故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同样的人、同样的窑,因为季节、风向、燃料众多因素的影响,都会烧出不一样的结果。所以当得知第一次烧制失败了,重视名声甚于生命的艺人们,谁都不愿意前来冒险。

摊子铺好了,却不能投入生产,厂里一度陷入困境,是杨国政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自告奋勇进行烧制,没想到竟烧了个满窑红,消息传出,杨国政从此有了“一把火”的绰号。

不久,杨国政,这个镇集体企业小厂的钧瓷试验组组长便被地方国营禹县瓷厂要走了。3个月后,杨国政便顺利提升为生产班长,后任技术攻关组组长。再后来,杨国政又在神垕镇钧瓷研究所任过钧瓷组组长,在钧瓷一厂试验室担任过钧瓷组组长,十余年来,他始终处在钧瓷生产的第一线,逼着他练就了钧瓷生产的十八般武艺。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1988年,杨国政组建了“国政钧窑厂”,属神垕镇较早涌现的民营钧瓷企业之一。说是厂,其实就是个作坊,地点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想出精品、珍品的杨国政,在这个属于自己的天地里,用心血诠释着对钧瓷的理解与追求。他坚持以手拉坯为主,釉色突出内蓝外红,烧窑讲究升温曲线,所烧制的作品釉色丰厚,绚丽润泽,红而不显其艳,蓝而不显其妖,作品很快畅销广东、上海等省市,同时还被美国、日本等国的收藏界人士所珍爱。

(四)

近年来,钧瓷已成为河南对外交流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钧瓷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且融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因素,其中注浆等工艺的使用最为普遍。

“现在愿意学习手拉坯的技工越来越少。”为了能使手拉坯这朵艺术奇葩得到更多、更好的传承。杨国政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将拉坯的心得分几个章节详细记录下来,希望这些用心血和汗水总结出来的体会能为传统钧瓷的保留和传承起到一些作用。

“观音瓶、荷口瓶、玉壶春,这些老祖先留下的造型我们仍在沿用,而现今层出不穷的新造型又有几个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呢?目前钧瓷界产出了许多造型奇特的作品,经典的通常都是简洁的、大气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会长王爱纯表示,“创新是欢迎的,但要朝着高档化、精品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不善言辞的杨国政说他最大的梦想是传承钧瓷制作工艺,制作出传世精品。在数十年的钧瓷创作生涯中,杨国政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承上启下。他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2004年在河南省首届中国钧瓷展评会上,他创作的“斗笠碗”、“莲花式花盆”获珍品奖,3件作品获精品奖。2005年在河南省第二届中国钧瓷展评会上,他创作的“天青红斑双系罐”、“内蓝外红钧瓷钵”、“葡萄紫钧瓷鱼缸”等5件作品获珍品奖,11件作品获精品奖。2007年,他的“天青红斑盘”等9件作品获得珍品奖,4件获得精品奖。2007年,杨国政被评为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被授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

生活中的杨国政是个极其简单的人,除了偶尔打打篮球,他的生活可以说是单调至极:每天早上5点起床上山锻炼身体,之后去早集上买买菜,回家后便一头扎进钧瓷的世界。他越是以一颗平常心迎接钧瓷出炉,窑炉越是给他不凡的惊喜。

有人说,钧瓷是火与土的缠绵,而催生它们缠绵的必定是制瓷人用心血与光阴凝聚的爱。目前,钧瓷用土面临着越来越少的问题,而且今天所用的土与数十年前所用的土也是不一样的,杨国政曾为此忧虑,他说他想做一个环境艺人,他会在接下来的作品设计中融入环保观念。他还正在着手建造一个花园式的钧窑工作室,将集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把钧瓷艺术的创作与展示过程完美地结合起来。

我想,无论何时、何处,杨国政出炉的作品同样都会是充满神奇的,就像他曾经烧出过前无古人的金口色的作品一样。这源于他始终保有一颗朴素的心,也许艺术这东西就是需要静心无欲,只有这样,出来的作品才会有内涵,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