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6版:去哥本哈根拯救地球·现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你们是救地球还是害地球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12天会议预算达2.1亿美元
碳排放总量超过4.1万吨,相当于一个非洲国家
你们是救地球还是害地球啊?
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场外,一名环保人士站在一个水桶里呼吁人们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问题。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12天会议预算达2.1亿美元

碳排放总量超过4.1万吨,相当于一个非洲国家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7日上午开幕。来自上百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代表与会。联合国对与会各国最终达成共识持乐观态度。全球媒体一致行动,呼吁大会取得成效。但因一些主要国家在减排问题上仍有分歧,这次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仍免不了激烈交锋。

“这是我们的机会,如果我们错过,我们将花数年才能找到更好的机会。” ——气候变化大会主席、丹麦前气候和能源大臣康妮·赫泽高

“有人认为各方在这次气候变化大会上不可能达成一致,他们错了。我们距离达成一致不远了。” ——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

“世界对你们(与会者)寄予厚望,协议触手可及。” ——丹麦首相拉尔斯·勒克·拉斯穆森

与会人数超过1.5万,还有4.5万名环保主义者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7日10时40分许(北京时间7日17时40分许)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会议从7日持续至18日,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及众多媒体记者参加,预计总人数会超过1.5万。

气候变化大会主席、丹麦前气候和能源大臣康妮·赫泽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伊福·德布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等人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各方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德布尔称之为“前所未有”的会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6日发布一项报告说,与会各方距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达成一致“仅有数步之遥”,各国眼下承诺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和协议目标减排量已差距不大。相关专家就各国应采取措施所持观点和气候变化大会谈判桌上的议题“差距显著缩小”。如果与会各国领导人想通过谈判方式达成一致是可以办到的。

媒体估计,大约4.5万名环保主义者将在会议期间陆续“现身”哥本哈根。会议开始前,多名示威者聚集在大会会场贝拉会展中心外,有的展示标语条幅,有的高呼口号,还有人向路人发放宣传小册子。

丹麦已将全国约1.1万名警察中的6000人部署在首都应对安保挑战。

11月底,新西兰沿海海域有数百座巨大冰山正逐渐朝新西兰靠近。澳大利亚南极署获得的卫星图像显示,有100多座冰山集合在一起,一些长度达200米,估计可能还有数以百计的冰山正漂向同个方向。

该署冰河学家尼尔说,这些冰山相信是从南极洲的巨大浮冰分裂出来的。海洋学家指出,冰山漂流至新西兰沿海地区的情况十分罕见,但随着气候的变迁与温室效应,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冰山融化漂流。

12天会议碳排放量相当于一个非洲国家

尽管支持者相信这是一次能够“拯救地球”的重要会议,但批评者说,这次会议更可能对地球造成损失。

英国《每日邮报》援引研究人员的统计数据报道,为期12天的气候变化大会预算达2.1亿美元,会议期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相当于一个非洲国家同期排放量。

联合国方面说,与会人员12天会议期间使用交通工具、消耗食物和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将超过4.1万吨。

研究人员说,这比马拉维或塞拉利昂整个国家同一时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还多。此外,还有人质疑科研人员得出的气候变化结论不实,全球变暖的威胁被夸大。

英国爆出的“气候门”事件中,黑客入侵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电脑并公布上千封研究人员内部邮件。

有人依据泄露邮件内容指责气候研究中心采取“欺骗手段”,刻意向公众隐瞒部分不支持气温升高的数据。

气候研究中心一些研究员参与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做出的气候变化报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就“气候门”事件展开调查,并在大会上作专门说明。

帕乔里在开幕式上说,所谓的“气候门”事件目的是要降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可信度。但已有多项证据表明,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中国:2020年减排40%~45%

本次会议,中国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

11月25日,中国决定到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的表态,称这是迄今为止对哥本哈根会议最大的推动。而美国所承诺的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这一数值,据专家推算,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40%的减排要求相去甚远。中美两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的碳减排布局,高下立判,泾渭分明。

在作出“减排40%至45%”承诺的同时,中国政府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将减排计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文图均据新华社

各方立场

三方角力 各有算盘

出于各自利益的不同,当前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分成三股力量——欧盟、伞形集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中国)。

欧盟将自己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在节能减排立法、政策、行动和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欧盟强调美国应承担减排责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制定通过,与欧盟的积极推动有密切关系。但金融危机暴发后,欧盟的谈判态度走向消极,在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上,欧盟尤其缺乏诚意。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伞形集团国家的立场类似,中期减排目标低,且以一些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为前提条件。其中,最不积极的美国在奥巴马上台后态度有所转变,气候变化成为奥巴马政府首要政策重点之一,其清洁能源技术最近几年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过,美国迄今拒绝接受《京都议定书》。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不过同样把主要排放国家参与减排作为前提条件,且迄今未阐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来自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77国集团主席国苏丹的代表11月底在北京发表声明,宣布与会各方就谈判中有关重大问题形成一致看法,坚持《京都议定书》应继续有效,要求发达国家承担第二承诺期减排指标。此外,哥本哈根会议成果应涵盖长期合作共同愿景、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转让等内容,并应考虑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特殊需求。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