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5版:独家责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自然之友河南小组的铁杆成员姚卫华随身带着的环保购物袋
杨晓静在家里养蚯蚓,她想推广这种处理垃圾的环保方法。

河南民间环保组织的低碳干预

他们,没有正式的名分,却和政府一起联手推动了“夏至关灯”等活动;他们,没有一分钱报酬却四处奔走,为了天更蓝、水更绿而呼吁;他们,都不是专业人士,却身体力行,养蚯蚓、爱古树,只为地球少一份负担;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以行动感染家人和邻居,让民间环保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民众……他们是自然之友河南小组的会员。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让我们将关注的目光聚集他们,聚集他们的“低碳干预”实验。

晚报记者 熊堰秋 文/图

城市女白领杨晓静▶▶▶

在家养蚯蚓尝试分解垃圾

我自己养蚯蚓,一是想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惯,对出现的问题写出观察日记,二是想在社区里推广,让这种环保方式在市民中间开花结果。

“可别小看这些蚯蚓,它们吃的是垃圾,拉得可都是‘黑色黄金’,是能有效增加土壤肥力的有机肥!”呵呵,“谜底”揭开,晓静养蚯蚓,原来是为了处理生活垃圾。

12月11日下午,在客厅一角,杨晓静用两根木棍翻动着三个塑料桶内的“垃圾”,里面不时可见一条条红褐色肉乎乎的蚯蚓。在其中一个塑料桶内,还有一长串苹果皮。

城市里长大的女孩子,面对一条肉乎乎的蚯蚓,第一反应是被吓得尖声大叫。然而,杨晓静,一个在郑州城市弄堂里长大的女白领,一家电力公司的文秘,工作之余,却在家里养起了蚯蚓。

“给蚯蚓上道好菜,它们最爱吃果皮啦!”杨晓静说,在家养蚯蚓,是应对城市垃圾危害环境的一种自我尝试。“在城市生活垃圾中,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大的是厨余(厨房剩下的——记者注)垃圾。我的想法就是把果皮、菜叶、剩饭等厨余垃圾,经过蚯蚓分解后,变成有机肥。”

杨晓静是个有想法的女子,8月30日,当她把一公斤蚯蚓拎回娘家,在厨房里把一些垃圾放在一只塑料桶里,分拣出里面的塑料袋等物,就开始了养蚯蚓试验。“蚯蚓能消灭垃圾?”最初,父亲对她的做法颇有疑问,如今,父亲已能在她上班时,把蚯蚓爱吃的厨房垃圾收集到塑料桶里。而杨晓静的蚯蚓,目前已开始在三个塑料桶内“处理垃圾”。

“我自己养蚯蚓,一是想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惯,对出现的问题写出观察日记,二是想在社区里推广,让这种环保方式在市民中间开花结果。”杨晓静说,从3个多月的实践来看,蚯蚓确实是处理垃圾的能手,如果整个社区都能因地制宜的养蚯蚓处理生活垃圾,一半的生活垃圾将可以被就地处理消化。

“我经常观察蚯蚓,记录了大量的日记,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我还写了一篇关于蚯蚓的童话,已请到一名插画师为童话配图,出版童话小册子后,免费在社区里派发,让街坊邻居们尤其是孩子们了解蚯蚓,最好把蚯蚓当成宠物在家里养。”

主张循序渐进践行“简单生活”理念

杨晓静笑称,她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完成的,回头细品一下,她在不知不觉间正从事低碳干预行动,尽管是属于自发的民间性质。杨晓静说,她养蚯蚓也好,写童话也罢,目的只有一个,居民在家庭养蚯蚓,社区在户外绿地边养蚯蚓,两条线齐头并进,共同向城市生活垃圾“开战”。

杨晓静还以《简单生活家庭垃圾处理的若干原则》的书面材料,表述了她的低碳法则。

她主张,每个人都可以以循序渐进践行“简单生活”的理念,从根本上减少垃圾的产生;树立“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是因为没有物尽其用”的理念。在处理有机物(腐败的食物、瓜果皮等)时,用于堆肥(譬如:郭亮农庄的蚯蚓可以鼓励更多有条件的社区和个人养起来),或直接弃于原野,给小动物当食物或让其自然降解(注意:不要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处理无机物(譬如各种过度包装的包装物)时,最好利用家中的某一处某一物当搜集容器,装满之后,按照纸张、塑料、玻璃、金属进行分类,捆扎好,送可再生资源回收站(就是常说的废品收购站)。

“全职妈妈”姚卫华▶▶▶

随身带筷子劝夫卖汽车

我相信,来自民间的公益组织进行的低碳干预行动,会越来越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在自然之友河南小组里,姚卫华也是其中的铁杆成员之一。找到她,缘于她在论坛上的一个呼吁性发帖,倡导郑州市政府和群众“夏至关灯”。在帖子后面,留有她的手机号。

戴着眼镜,非常文气,这是姚卫华给人的第一印象。在郑州市管城街见到她时,这位“全职妈妈”背着一个双肩包,好像出门去上学一样。

在她的背包里,藏着不少“秘密武器”:随身携带的一双筷子、水杯,还有购物的环保手提袋等。说起参加自然之友的缘由,这位全职妈妈笑称,最初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是在怀孕期间,一次,她买了一堆顶花带刺的小黄瓜,第二天,黄瓜的“变异”让她大吃一惊:原本清脆水灵的黄瓜,第二天居然部分膨大起来。上网一查:这是黄瓜在种植期间施用了复合肥和农药,残留的激素导致黄瓜“变异”了。

“我参加了自然之友的很多次行动,为了召集更多人参与,上网发帖,打电话召集,琐碎的活儿不少干,以致家人都有意见了。”姚卫华说,她丈夫是一家公司的财务人员,对她的“事业”不支持也不反对。为了让丈夫也“环保”,姚卫华还动起了劝丈夫卖掉汽车的念头。

“我们自然之友河南小组开展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譬如,倡导节约能源,冬天空调开20℃,夏天开26℃。夏至关灯;倡导低碳出行,设立无车日,平时多步行或骑行;搞快乐农庄,推广生态农业,甚至倡导打造绿色社区,搞蚯蚓家庭养殖,对生活垃圾分类等。”姚卫华说,目前,自然之友河南小组的绿色行动,初步得到了市民肯定和支持,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

姚卫华说:“现在正在开哥本哈根会议,很多国家都在关注全球的气候问题,进行低碳干预,我相信,来自民间的公益组织进行的低碳干预行动,会越来越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古树卫士”王芳▶▶▶

洗澡水冲厕所带来的嘲笑

如果人人都能从这些小事做起,将会产生巨大的环保推动力量。为什么没有人关注小事背后带来的能量?

王芳,一位结婚刚一年的年轻女子,曾在房地产公司里上班,如今,也因“痴迷”于当环保志愿者,成了自然之友河南小组的铁杆成员。

王芳说,她住的地方离郑州晚报远,采访不用面对面了,通过QQ得了。“打电话辐射对身体不好,话费也高,你来找我或者我去找你,都得坐车,还是通过QQ来说最环保。”

“最初的时候,朋友同事都不理解,用一种轻视的眼神看着你,觉得做作。还有人说,你们难道就会养蚯蚓,用洗澡水冲厕所吗?我听了,很难过。我们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很小的事情,在它背后所产生的力量。如果人人都能从这些小事做起,将会产生巨大的环保推动力量。为什么没有人关注小事背后带来的能量,反而在苛求我们呢?”

说起环保志愿者所受的委屈,王芳如今已显得淡然了许多。她说,还是因为市民对环保的认知不够。如果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小小的行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那就不会有这些声音了。

就是这样一个新婚不久的女子,却号召带领一批环保志愿者对郑州的古树进行调查走访和登记,号召市民爱绿护绿,为地球捧出绿的希望。

“告诉大家,河南郑州也有这样一个组织,咱们不比香港、北京差,也有很多民间组织,大家要共同努力。一定要把我们的声音传递出去,让大家关注我们,关注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目的很简单,不希望因为我们的自私使我们的孩子只能通过图片来认识动植物!”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