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河南信访干部李海景的平凡人生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河南信访干部李海景的平凡人生
妻子不后悔与李海景的清贫日子

核心提示

李海景去世后,许多同学朋友到他家去慰问时,才知道李海景一直没有房子,至今一家人还租住在亲戚家的房子里。在这个面积不大的房子里,家具陈旧,沙发上有不少大洞,露出里面的海绵。一台老电视机也是十几年前的“老古董”。此情此景,让不少接受过李海景资助的人大吃一惊,他们从不知道,李海景竟然这样清贫!

晚报记者 熊堰秋 文/图

“李海景的心里装着群众利益”

对一些生活困难、身体有病的上访群众,李海景把他们视为自己的亲人,总是热心帮助,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出钱为他们买饭、买药、买车票。

老上访户李明山回忆说,凡是上访户打给李海景的电话,他挂断不接,然后再打回去。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你们不容易,能给你省两毛钱,就给你省两毛钱。”

淅川县上访户孙某始终难忘,2003年秋天,他去市信访局上访,李海景看他困难,从自己工资中拿出400元钱,让他回家发展养殖业。靠这400元钱,孙某买猪娃发展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

李海景去世后,他的二哥李海宪在悲痛中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南阳运输公司的柴银选,说海景生前曾借给他5000元,这笔钱他一定要还上。

细问之下,李海宪才知道,四五年前,柴银选和妻子双双下岗,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只好向李海景求助。李海景向二嫂借了5000元,再转借给柴银选,柴银选一直没能力还上钱。得知李海景去世的消息,柴银选辗转打听,终于找到李海景二哥的电话,他说:“我一攒够5000元,马上就还!”

在李海景遗体火化仪式结束后,有一对姐妹哭倒在火化炉前,长跪不起。姐妹俩分别叫李新勤和李新丽,是唐河县后湾村的,几年前母亲重病缠身,到南阳住院。老人的两个儿子怕母亲久病拖累自己,先后离去,剩下两个女儿身无分文,只会哭鼻子。李海景从信访渠道听说后,帮她们交了住院费,一有空就去陪老人。听说恩人早逝,姐妹俩从200多里地的乡村赶到南阳,坚持要送恩人最后一程。

记者在李海景的办公室发现了“两多”,一是多一个缸子,二是多一张桌子。同事介绍说:“因经常加班加点,有时顾不上吃饭,就用缸子在煤火上煮一包方便面充饥。晚上加班时,实在困了,就把桌子一拼,在上面睡一会儿,醒后继续工作。”

李明山流着泪缅怀李海景:“海景官不大,但他能办官比他大的人办不到的事。因为他心里装着群众利益!”

直到去世他也没能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

李海景去世后,许多同学朋友都到他家去慰问,才知道李海景一直没有房子,至今一家人还租住在亲戚家的房子里。在这个面积不大的房子里,家具陈旧,沙发上有不少大洞,露出里面的海绵。一台老电视也是十几年前的“老古董”。此情此景,让不少接受过李海景资助的人大吃一惊,他们从不知道,李海景竟然这样清贫!

李鹏回忆说,第一次到李海景家,是在半年前的春末,李海景扭伤了脚在家治疗。在那个简陋的家里,有一个半截易拉罐做成的烟缸让他记忆犹新。“与他相处一年多时间,没见他添过一件新衣服、一件新家具、一个新用品。就连市委常委来看了也很感慨,说一个科长的家里,想不到会这么清贫。”

李海景工资微薄,妻子余平自从10年前下岗后,再也没有工作,一家人的开支,都得靠他2000多元的工资。每月,李海景要支付母亲和岳父母的药费,衣服大多都是二哥穿过送给他的。

为了支持丈夫,李海景的妻子余平一直连个手机都没舍得买。李海景去世后,留下了一部几百元的诺基亚手机,他的妻子哭着说:“你走了,把手机留给我,可我给谁打电话呀?”尽管如此,妻子仍然在他的遗体前说:“嫁给你,俺不后悔。如果有来生咱还做夫妻。”

“他在外面帮助上访人,给人家钱,回家也不说。”12月15日下午,拿着丈夫留下的手机,余平的眼圈因为哭泣又红肿起来。她说,对丈夫的做法,才开始她一点也不理解,也为此吵过架,后来理解了,就不再说他了,因为上访人大多来自农村,没啥收入。自己家吧,赖好还有点收入。

一段视频显示,在李海景灵前,头戴白孝的李鉴阳声泪俱下,放声痛哭:“爸爸呀,你天天说加班,我想让你给我辅导作业,我想让你带我出去玩,可是,你总是忙,以后我上哪儿找你去?”

李海景是个孝子,生前常为自己忙于工作未能尽孝而感到内疚。78岁的老母亲吴瑞莲跟着二儿子在唐河县居住,始终想到南阳来跟着小儿子李海景住几天。李海景曾答应母亲,等今年十一国庆以后,工作不太忙了,就把母亲接过来。可惜直到他去世,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

在简陋的家里,记者见到了李海景的白发亲娘,她提着儿子生前留下的一双鞋说:“我来的时候,这是他留下的一件遗物,有人让扔了,我舍不得,我把这鞋洗干净了,留在家里,以后好拿这鞋子来教育孙子。”

抱着李海景的遗像,提起了她挚爱的小儿子,坚强的老人家止不住老泪纵横:“当年我辛辛苦苦在乡间务农,省吃俭用供他上大学,他终于成材了,该为国家出力了,他却扔下工作,扔下我们这老老少少……”

英雄身后,未成年的孩子牵动人心

南阳当地媒体报道称,在李鉴阳12岁生日那天,南阳市委群工部班子成员集体定做了生日蛋糕,购买了学习用品等礼物,为李鉴阳送上生日祝福。10月15日,市长穆为民又托人专程到南阳市22中,看望慰问李鉴阳。

10月16日,李海景生前的同学和朋友,自发组织成立了李鉴阳助学基金会,捐款资助李海景的儿子完成学业。助学基金人暂时由南阳一中的教师罗慧兰负责招呼着。“前一段,南阳发起了‘0377车友会捐资助学’活动,要求加入的人必须有车,结对资助农村贫困孩子上学,海景没有车,但也加入了这个活动,隔三差五对农村的孩子掏个三十五十,谁知道,他自家的孩子,其实也并不比农村孩子的条件好多少!”

“以前见海景总穿一件衣服,感到很奇怪,作为女同学,我曾经说他衣服过时了,开玩笑说要给他买一件。海景笑着说,可不敢让你买,你一买回家就说不清楚了。海景不在后,我到他家里去看他的孩子,发现与我的孩子年纪差不多,可在穿戴方面,实在让人心酸。在生日那天,我给海景的孩子买了一套衣服。”罗慧兰说起这些,声音有些哽咽。

听说记者采访,南阳市信访局原办公室主任李玉玲拔掉手上的输液针头,赶回来想说说心里话:“海景以前在信访科时,经常下去办案,按照规定,除了车费,差旅补助每天10元钱,有些人明明待了两天,还总想多报一天或几天,可李海景从来没到办公室报过差旅补助,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他心灵很纯净,不爱沾公家的光,不想给公家添麻烦。”

“我准备向信访局的领导们建议,成立一个助学基金,对李海景未成年的孩子进行捐助,每年8月份在信访局搞个募捐,为鉴阳筹集学费和生活费,一直供养他到18周岁,或者大学毕业。”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