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5时50分,上海地铁1号线突发供电触网跳闸故障,造成该区列车停驶。在运营调整恢复中,又发生两车擦碰事故,造成部分停运。对于此次事故,尽管上海地铁运营方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表示已经启动应急预案,但不少网民仍纷纷表示,应急预案并不应急。
【突发事故】 地铁隧道供电跳闸引发撞车
昨日早晨6时40分,记者从8号线江浦路站刚上车,就听到列车长的广播:“因1号线设备故障,因此8号线在人民广场站不提供1号线的换乘服务。”同时,记者又收到消息称,2号线车厢内的电视屏幕上不断有滚动提示:“今晨5时58分起,轨交1号线因供电故障,衡山路至汉中路段停运。”
据了解,22日5时50分,上海地铁1号线陕西南路至人民广场区间突发供电触网跳闸故障,地铁运营管理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派出抢修队伍,至现场排除故障,经初步检查,发现该区间隧道顶部的碳纤维脱落造成短路,并立即组织抢修更换。
当时为确保运营不中断,采取1号线非故障段(富锦路至火车站,徐家汇至莘庄分段运营)两头小交路运行,7时06分,故障基本排除。
可就在这个当口,1号线列车又发生两车碰擦事故。记者接到读者来电,称6时55分许,两列1号线列车在上海火车站站附近发生碰擦。
【乘客亲历】 被困在车内4个小时左右
上午11时许,上海轨交1号线撞车列车上的乘客终于全部离开列车轨道“重见天日”。其中有些乘客被困时间长达4个小时左右。3位亲历者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当时就在车上的翁女士告诉记者,6时50分许时她从延长路乘上1号线,进站后车站广播称因电路故障,这辆列车到上海火车站站调头。上车后她发现第一节车厢内乘客不多,大都坐在座位上。之后列车正常行驶,“火车站已经报站了,我正站在左侧的车门边,准备下车。”据翁女士回忆,随后车辆发生剧烈摇晃,片刻过后她所在的第一节车厢发生倾斜,她往后张望,发现第一、第二节车厢间翘起,乘客惊慌失措……翁女士从车厢左侧的玻璃窗向外望去,一旁另一辆列车车头被撞瘪。她所乘坐的列车第一节车厢内,由于乘客大都坐在座位上,因此没有人受伤。
事故发生时,王女士正在撞车列车第一节车厢,见证了两车相撞的一幕。据她回忆,事故发生在中山北路站与上海火车站之间两轨道交会合一的岔路口。早上6时55分左右,她所乘坐的1号线列车在此与另一辆同方向的空车相撞。“我们的车先是停了一下,然后重新启动,车头就撞上了另一辆车的车身,撞得那辆车车门都坏了。”王女士说,幸好当时车速不快,车上没有人员受伤。但是列车车头向外侧歪斜,并脱离轨道向下倾,第一、二节车厢连接处的铁皮也向上翘起。
冯老伯是列车第五节车厢内的乘客。在撞车的一瞬间,他听到了巨大的一记声响,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他原定要乘坐7时28分的火车由上海赶到青岛,可直到11时多才回到地面,整个行程都被打乱了。
【事故调查】 两车碰擦,线路停运7小时
原来,由中山北路站驶往上海火车站站的一辆150号列车运行至上海火车站折返站时,冒进信号,与117号列车侧撞,一车头部撞瘪,一车前半截车身侧倾,车头撞出轨道,第二节车厢拱起,靠上右侧隧道墙壁。
所幸两车速度都不快,且150号列车司机及时刹车,117号列车是空车,未造成人员伤亡。
记者了解到,截至当日12时15分,线路逐步恢复正常。停运时间长达7个小时。上海地铁对事故影响表示歉意,有关事故造成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网友质疑 应急预案疏散效果不明显
对于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出现的事故,尽管地铁运营方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表示已经启动应急预案,但不少网民仍纷纷表示,应急预案并不应急。
在著名的轨道交通论坛“上海轨道交通俱乐部”上,记者看到,关于1号线事故的讨论已经有几十个帖子。在一个名为《如此重大的事故,所谓的应急预案在哪里?》中,有网友则直接提出了质疑:“从目前得到的消息来看,今天早上的大停运,地铁方面调集的公交车疏散人流只针对陕西南路和人民广场区域,其他站呢?莘庄站里里外外人山人海,说有几千人一点都不为过!但没看到任何疏散人流的公交车,连警察都没看到!”“地铁广播只会重复说设备故障,让乘客出站换成其他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车和打车,普通人还有什么选择?莘庄站旁边的公交车站早已爆满,挤满了人,公交车看到这个场面根本就不敢停车,直接开过去。”
除了对公交疏散的不满,相关信息的滞后也成为网友们不满的焦点。“一开始很多人都等在站内,希望故障一会儿就解决。但地铁方面不公布事故原因,也不说大概要多长时间恢复,这样如何让人信服?”“很多人都是抱着希望在那边死等,我等了半个多钟头,才有工作人员钻到人群中说至少要修1个半小时,让大家走”……
也因此,有网友表示:“我很想知道,所谓的紧急预案里,有没有针对出现重大事故时,主要的换乘站点疏散人流的方案?”
还有网友质疑:“不去谈故障原因,有些部门的应急机制太差了。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通过三大运营商群发信息给手机用户,告诉他们不要坐1号线,改乘其他交通工具。6点多的故障,8点多还有很多人往地铁赶。”
据新华社、《新民晚报》、《新闻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