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43版:星博客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学术风骨遭遇黑色幽默
“炮轰”背后,是难以接近的真相
不搞哭一半的读者
那就是我的大失败
《十月围城》沾了文学的光
nzq0912209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十月围城》沾了文学的光

□陈白村

上映3天半全国获票房7480万元,这就是《十月围城》创下的最新成绩。上周登陆全国影院后,《十月围城》迅速成为热门大片,不少观众甚至称该片挽救了今年贺岁大片票房大于口碑的尴尬局面。

显而易见,整个2009年最成功的电影,要数《十月围城》,它的成功不只是票房成功,更表现为出奇一致的好口碑。有评论家认为,《十月围城》提升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品质。而这一切,首先来自于《十月围城》在文学上的成功。

这里面的文学,不是那个狭义的“文学写作”,而是指电影里的文学元素:叙事、人物塑造以及细节和对白。《十月围城》有一个较为严谨的故事,人物饱满鲜明,由每个小人物的生活线延伸出去的故事,也都是有说服力的,而整个故事的立意,既做到了政治正确,又有时代立足点,其中那些激昂慷慨的句子,已经成为新的流行语。

电影的成功,首先得是文学上的成功。上世纪80年代之所以出现那么多让人难忘的电影,是因为,那个时代,是一个文学的年代、小说的年代,文学势力强大,电影和文学联姻,形成一种包办婚姻。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小说开始没落了,要想找到合体的文本,已经越来越不容易。包办婚姻不吃香了,包办婚姻培养出来的男女被晾在了沙滩上,连眉来眼去都还没学会。随后泛滥的娱乐化大潮,索性让电影制作者取消了电影中的文学成分,故事能否立得住都不要紧,要紧的是炒作的手段,这种潮流,一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十月围城》则是较为完美的创作和风格表达的结合,是冷静的电影制作流程和绝不泛滥的个人情怀的结合。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电影中文学元素的回归,而且一样得到了呼应。先前的电影制作者们,抛弃电影中的文学元素,并自视为顺应潮流,其实只是文学创作能力匮乏之下的权宜之计,而新一代的电影制作者,正在小说没落的年代里,使自己成为小说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