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6版:达人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赵乾民:塑造穿越时空的美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赵乾民:塑造穿越时空的美

2009年11月16日,甲骨文之乡安阳。坐落于古城彰德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隆重开馆。馆门前是两排由28方一米多高的青铜甲骨文构成的巨阵。这批由著名甲骨文专家精心选定的甲骨文精品犹如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让中国文字博物馆以非凡的面目傲然于世人。

打造这批青铜甲骨文世界之最的,正是国家级青铜修复专家赵乾民。青铜器,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一直有着它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而作为殷商之都的古城安阳,因出土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而名扬海内外。世人对青铜的热爱也成就了一批青铜器仿、复制专家。赵乾民,安阳市殷商青铜工艺研究所所长兼总工,就是其中之一。在业内,他的青铜艺术作品因为从形似到神似,被人赞誉“仿、复制出了殷商青铜文物的灵魂”。南睿/文

(一)青铜文明敲响了他沉醉的心

一张足有四五米长的木质案台,占了室内绝大部分空间,案台上摆满了有待进一步加工的鼎的蜡模。赵乾民手持刻刀,正在专心致志地修复鼎足上的纹饰。和他一样埋头工作的还有七八名技工。这就是赵乾民的青铜器仿制工作室。

赵乾民是远近闻名的青铜器仿、复制专家,但其实,他的名头很多,书法家、艺术家、装潢专家……每一个都难以涵盖他的全部。命运为何赋予他如此丰富的人生?这还要从他的经历说起。

赵乾民是农民的儿子。1963年,他出生在豫北安阳县白璧镇东北务村。父亲是方圆有名的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尤其是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7年赵乾民初中毕业,贫困的家庭供不起他继续就读高中,他只能回到村办的工厂,成了一个建筑工人,两年后,他挑起了建筑工队的担子,领着几十号人盖起了大楼……1987年,赵乾民开始在一所小学做后勤工作,这个契机使他将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投入到从小就喜爱的书法上。同时,也有机会结识了时任安阳市书协副主席的安阳市博物馆馆长、著名书法家刘顺先生。朴实的人品、勤奋的精神让赵乾民很快与刘顺成为挚友,在其不断地指点和帮助下,赵乾民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

1990年9月,赵乾民进入安阳市博物馆工作,在技术部从事书画装裱艺术研究。他潜心钻研书画装裱的南北流派,多次到北京琉璃厂、南京夫子庙、武汉黄鹤楼画廊学习。北派的厚重奔放、气势磅礴让他折服,南派的清新雅致、小巧玲珑让他融会一体。渐渐地,他的装裱手艺在安阳有了名气。赵乾民成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画装裱艺术研究会会员,一些书画家也慕名来找他装裱作品。那个时候,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的后半生会与青铜器仿制结下不解之缘。

1991年,安阳市博物馆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馆藏殷墟出土青铜器精品展”。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殷商青铜器让赵乾民大开眼界。

“青铜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之所以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是因为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国的青铜器时代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末周初。至西周中期时,青铜器无论在艺术成就上还是科技水平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一大批极其珍贵的艺术珍品相继问世。青铜器出现伊始,就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贵族祭祀、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中,并非一般平民百姓可以使用。青铜器还是当时礼制的体现,即‘器以藏礼’。古代文献记载‘禹铸九鼎’,象征天下九州,代表王权,可见青铜器的地位之高。青铜器的研究和鉴定专家贾文忠先生曾称,重视青铜器,重视中国历史,就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被深深震撼的赵乾民向自己发问:如此博大精深的青铜艺术难道只能在博物馆里珍藏吗?怎样才能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数千年前的青铜文明呢?它们能走进寻常百姓家吗?祖先遗留下来的青铜文化这么好,为什么现代人却做不出来呢?

(二)复制“历史”,传播殷商古老文明

“猛然间,我冒出了复制这些文物的想法。”赵乾民说,想到自己在博物馆工作,身边有现成的资料和实物可供参考,这是别人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何况当时文物界观念较为闭塞,从事文物复制工作的人几乎没有。

赵乾民当机立断决定复制青铜器。从此,他废寝忘食,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整日沉迷于查阅青铜器的资料和研究青铜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在熟知了各方面的知识后,他请来安阳机床厂的锻造师傅,一起来研究原料的配比和制作工艺。经过近3年的探索,终于掌握了青铜器的仿制技术。

1993年,由他复制的青铜作品荣获河南省“文物复仿制品”二等奖。1997年底,河南省邮电局在洛阳白云山景区建立了一个培训中心,安阳市政府决定赠送一件具有安阳特色的礼品表示祝贺,这项工作落到了赵乾民的头上。赵乾民提出了赠送比例为1∶1的司母戊大方鼎仿制品的方案,立即得到了市政府的赞许,不过却为难了机床前的师傅们:这么大的青铜器不仅赵乾民没有复制过,在全国也属首次,凭我们目前掌握的技术行吗?赵乾民却不这样认为:古人能制作出来的东西,我们也一定可以,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可以成功。

他多次跑到机床厂,虚心向一些铸造师傅请教,回来后和自己的助手认真研究并最终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在模具中裹入高强度的耐火材料,并在外围绑上钢架,采用“沙镶法”固定模具,分体铸造,然后焊接,通过这些方法,成功地复制了举世瞩目的司母戊大方鼎。

为了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赵乾民离开了博物馆,开设了一间集书画装裱、仿制青铜器、甲骨文仿刻的作坊“博古斋”,奠定了日后成立安阳市殷商青铜工艺研究所的基础。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殷墟王陵遗址前,有一座高3米、宽1.74米、重达3吨,座上镶嵌着周谷城先生书写的“青铜时代第一鼎”大字,2.25倍于“国之重器”司母戊鼎的巨型仿制品,这即是赵乾民殷商青铜工艺研究所的杰作。

“2005年3月15日,接到通知要建造一座仿制大鼎作为殷墟王陵遗址的标志性雕塑。研究所立即就启动了制作工程,几十名工人挥汗如雨3个多月终于完成。”赵乾民说,“青铜器制作流程很复杂。为了使巨鼎的形象与原鼎更加相近,我们严格按照原物的尺寸比例进行制作,采用铸铜法分块铸造焊接完成,造型、纹饰、做旧色泽与原物几乎一模一样。”

目前,赵乾民可复制的青铜器种类共包括鼎、斛、爵、樽等30多个,这些青铜器仿制品成为安阳市馈赠国内外友人的精美礼品,并被众多的收藏家收藏。赵乾民的青铜器仿制技术被业内誉为“安阳一绝”。    (下转C07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