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1版:郑州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孕育一座城市的文化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孕育一座城市的文化
田中禾题字
墨白题字
赵富海题字

“当我第一次看到书名时,不禁惊呼,起得好,一张报纸与一座城市是两个泛化的概念,有一定的沧桑感和文学意蕴,让人浮想联翩,引人无限遐思,而题目中透露出的另一层信息是二者间60年的情缘,更加耐人寻味,能引起人们强烈的阅读欲望。”

12月29日,《一张报纸与一座城市的60年情缘》新书首发式及研讨会在郑州晚报大厦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及通讯员代表畅谈了自己对该书的看法和感受。2009年是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成立60周年。60年来,郑州晚报历经风雨,走过坎坷, 承载了郑州的文化,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经济民生、政治文化、城建科教……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郑州晚报》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一致赞誉。

《郑州晚报》编辑部出版了“晚报甲子行”特刊,回顾了60年来《郑州晚报》与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郑州晚报》创刊伊始就不断与郑州人不断续写着情缘,从今年3月份开始的“我与郑州晚报”征文活动邀请各界读者朋友回顾60年来与郑州晚报的故事。 它们最终凝聚成了这本名叫《一张报纸与一座城市的60年情缘》的书。

一个甲子的情缘、一个甲子的守望,其间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我与郑州晚报”征文活动自推出起,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著名评论家、原河南省文联主席南丁曾在征文座谈会上感慨“我与郑州晚报是很有交情的,作为副刊的作者,在多年的投稿中,与晚报的编者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民协主席夏挽群则表示:“作为一份报纸,能坚持60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回头看看走过的这段路,是很有意义的。‘我与郑州晚报’的征文活动从一个侧面很好地承载了这个功能。”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散文学会会长王剑冰也抒发了他早年对郑州晚报的憧憬:“那是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在家乡的一个地方下乡,有一个人是郑州大学毕业的,聊天中说起他在《郑州晚报》发表过文章。我觉得他太了不起了,而他那自豪的表情,也让我对郑州晚报充满了憧憬。我暗下决心,将来自己也一定要在《郑州晚报》上发表文章。相当一段时间里,这就是我的人生目标。而当时,我还根本不知道郑州在哪里。大学毕业后,在《郑州晚报》上发表文章就是我的目标,那时《郑州晚报》只有两张纸,我最喜欢看副刊。终于有一天,我的文章和名字出现在了那里,当时的我很是自豪。”

《一张报纸与一座城市的60年情缘》是为了纪念《郑州晚报》创刊60周年而编写的,该书不仅承载了60年来《郑州晚报》与郑州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也雕出了一张报纸与这座城市的岁月图像。

60年是个伟大的年份,60年来,郑州晚报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在社会发展的每个节点上,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60年沧桑巨变,60载心心相印,作为见证一座城市发展的报纸,郑州晚报担当起了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再整合的重任。它传播着一种精神,展现着一个城市的文明,慰藉和抚摸着这座城市中生活着的人的灵魂。

6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追寻我们的昨天,审视我们的今天,预知我们的明天,我们感谢和晚报一起成长和走过的人们,我们知道,晚报诞生、成长、壮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众多读者的支持和关怀,是一代代读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支持,铺就了《郑州晚报》的辉煌。

60年是个成长的年份,从最初“铅与火”的“黑白世界”,迈入“光与电”的“彩色华章”;从一支笔、一个本子当记者,到现在笔记本电脑、录音笔等现代化采访工具一应俱全……60年来,《郑州晚报》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作为辉煌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已满一甲子的《郑州晚报》将把更多的版面、镜头和声音留给群众,用心倾听, 相信这座城市会因这张报纸变得更加美好,而这座城市也会赋予这张报纸更大的使命。2009年,郑州日报·郑州晚报迎来了60岁华诞。60年来,《郑州晚报》历经风雨,走过坎坷,承载了郑州的文化,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经济民生、政治文化、城建科教……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郑州晚报》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一致赞誉。

田中禾

看到《一张报纸与一座城市的60年情缘》这本书,感慨很多。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没有意识,原来不知不觉中,曾经已经变成了历史。60年转眼就过去了,当初,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刚看到第一份《郑州晚报》时,是漫不经心的,后来和它打交道也是漫不经心的,现在转过头来再回忆,才发现其实《郑州晚报》在建设郑州城市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是报纸版面本身的价值,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为郑州的文化人提供了一个阵地。

我最初发表文章也是在《郑州晚报》。这么多年我和副刊的编辑都成了好朋友,可以说,我是通过《郑州晚报》的副刊逐渐成长起来的。据我所知,相当多郑州市的作家都是从《郑州晚报》起步的。副刊是《郑州晚报》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郑州晚报》的特色,使得这份报纸比较“文化”,给人的感觉也更加亲切。所以,我一直认为,《郑州晚报》走过的这60年,其实就是一批又一批郑州文化人的成长史。

用一本书回顾《郑州晚报》和郑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我觉得非常好。人生如白驹过隙,很多东西都如云烟般散去,能够留下来的就是文字。我从当年的中学生到现今的一个老干部,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成长和变化,但《郑州晚报》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因为它孕育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积累了城市的文化,培养了一批文化人,制造了文化氛围。

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旗帜之一,已满60岁的《郑州晚报》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再次上路。我祝愿这块文化园地越办越好,更加丰富多彩。有人说报纸是快餐文化,我不认同这种说法。我曾在我的一本小说里表达这样的意思,当你说报纸是垃圾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需要30年前的东西,那你就不得不俯下身去到这些垃圾里扒。

墨白

60年在哪里呢?确实没法儿去寻找!其实60年的时光就存在于我们每个当下的那一瞬之间。

我们没办法留住时光。那60年的时光从哪儿找?60年的历史从哪儿看?这本书就是过去60年的一个目录,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索引到那些流逝60年的时间,贴近过去流 逝60年的记忆。

书的第一章《记忆:当时只道是寻常》就讲到了“记忆”这个重要的话题。我们所有经历的,我们生命本身所有感受到的,以及每一个历史的瞬间,都存在于记忆中,而无数的苦难、无数的事件,都用文字记录下来,构成了我们现在这本书,这就是历史。所以,60年的时光从哪儿找?就从这本书里找。60年的历史从哪儿看?就从这本书开始看。无论民族的经历还是国家的经历,我们都可以从这本书里略窥一斑。

我觉得一份报纸与民众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光是关注生活世界,更重要的是关注精神世界,包括关注最底层人的精神世界。它应该关注这座城市人的心灵,并且能震撼他们的心灵。

《一张报纸与一座城市的60年情缘》新书首发式及研讨会

与会专家名单:

原郑州晚报副总编辑 王振洲

原河南省作协主席 田中禾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散文学会会长 王剑冰

郑州市电视台副台长 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 魏锦城

郑州市作协副主席 赵富海

郑州市文联副主席 马素芳

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 墨白

河南人民出版社副编审、本书责编 杨光

晚报通讯员代表名单:廉春融、时仲省、赵成义、张国源、韩红军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