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大秦帝国”四字,会出现231万条相关信息。电视剧《大秦帝国》掀起收视热潮,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自2008年5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全套推出以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重印7次仍然热销,读者还自发建立了《大秦帝国》网站,长篇评论不计其数,这在盛行快餐文化的时代可谓奇迹。
昨日,由省委宣传部、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文艺出版社等主办的《大秦帝国》座谈会在郑州举办,各界读者代表济济一堂热议《大秦帝国》。晚报记者 杨宜锦
读者:《大秦帝国》正视秦文明
在座谈会上,有读者代表称,《大秦帝国》用通俗的笔法叙述了那段令人激情澎湃的历史,既有史书的沉重与反思,亦有小说的轻松与乐趣。还有读者认为,一直以来,秦一直背负着“暴秦”的恶名,而《大秦帝国》则以相对客观的视角正视秦文明,向读者呈现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单占生称,自己之前一直在郑州大学教中国当代文学,在他看来,提起中国长篇历史小说,有几部作品不能不提,一是河南籍作家姚雪垠的《李自成》,二是河南作家二月河的《康》《乾》《雍》,三就是这部《大秦帝国》。《大秦帝国》用文学手段写了一段历史,这部作品呈现的文学形象也最多,书中不但凝聚非常多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思想,而且多次写了老子、孔子、庄子、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从而写清了中国文化与文明的根。
孙皓晖:清楚书的品格所在
本书的作者孙皓晖本是西北大学的教授,法律系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创作《大秦帝国》,他把这些都舍弃了,成为一个独立撰稿人。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他先是在甘肃写作,后来干脆定居在海口,潜心打造他的《大秦帝国》。生活起初比较苦,但坚持了16年,他终于有了今天的成绩。昨日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仍在海口的孙皓晖,对于《大秦帝国》出版后的感受,孙皓晖表示,已经好得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料,其实之前他对于出版这套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精神准备——长期不被社会理解,惨遭全面误读,自己身败名裂。
当记者问及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完成这套书的创作时,孙皓晖说,之所以能够坚持做完这件事,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部书的品格所在。对于长时间的研究和写作,任何技术性的准备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还是精神。
而对于战国这个时代和人物的理解,孙皓晖称,自己可以骄傲地说,自己理解那个时代,也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更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否则他不可能走出《史记》这座大山,也不可能浮出汪洋无边的史料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