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0版:星博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李念:梦到“海藻”被封杀
孙悦:新造型差点“吓坏”大家
郭晓冬:驾机出航
哇!这就是阿凡达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哇!这就是阿凡达

《阿凡达》来了,来势汹汹,势不可挡。

观影之后,喜欢和赞叹的人居多,众多平素显得无比苛刻的影评人也大唱赞歌。宁财神的表白正中要害:“半夜跟几个导演和制片人看《阿凡达》,散场之后,气氛诡异,沉默,沮丧,几乎没人聊电影,都被震傻了。”对一些“全靠口水”的国产电影来说,技术与内容并重的《阿凡达》就是份“死亡证书”。

当然,也有泼凉水的。比如,认为故事疲软,缺少真人电影的激情。还有人指出,《阿凡达》没有一个好译名。Avatar本来是“化身”的意思,和剧情契合,但现在这个中文译名犹如白开水一样。

膜拜伴随着争议,新年最具里程碑式的真正大片《阿凡达》到底带来了什么?震撼了什么?颠覆了什么?第一时间看片的人们有一些解读,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参照。

【鲜花】

面对《阿凡达》的纯净,我们应该羞愧

□陆川(电影人)

1.终于看了传说中的《阿凡达》。牛!!!

2.看完片出来,暴雪中冒死给老曹电话:“你丫赶紧的!必须看!”

3.两个礼拜前在江志强老师面前盛赞《2012》的数字特技,江老板淡淡地丢了一句话:“《2012》的导演看了《阿凡达》只有磕头。”(大意如此)我极其怀疑,能好到这种地步?!看了,信了。

4.这是一场大师级的视觉盛宴,是绝不可错过的一次梦境旅行。很多次,我都觉得自己似乎回到了童年的时代,变成一个粉嫩的充满幻想的小孩;那目不暇接的柔软的强悍的触目惊心的不断颠覆我们想象疆界的影像流,仿佛清澈无比的小溪在不断涤清那已沾满灰尘的灵魂,让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听到自己的呼吸;这种感觉让我很多次热泪盈眶。童年的时候,无数的夏日傍晚,绿草地上,凝视着天空那曾经只能在脑海中翻滚的、只属于一个孤独少年的幻想,这一次真真切切地目睹了——《阿凡达》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也张开了你内心的善意。导演对生命的敬意,在电影中流露无遗。

《阿凡达》让我知道,我们差的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拿来的;《阿凡达》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电影的情怀和简单的美好距离有多远;我们和清澈的纯真距离有多远;我们和炙热的梦想距离有多远;一直在扭曲阴暗扯淡的纠结的庸俗中奔走狂欢的我们,距离到真诚,还有多远!面对《阿凡达》的纯净,我们应该羞愧。

5.我坚信《阿凡达》会成为中国观众的宠儿。这是我们中国电影人要集体目睹、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

我们在虚高的票房中裸奔和狂欢的时候,彻底放弃了作为一个电影人应有的操守,彻底拥抱了低俗。这样的我们被击败,是活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失败,才会让我们清醒,也只有这样的失败才会让我们奋起。

“反人类”电影:智识分子的焦虑和梦想

□谭飞(影评人)

3D是《阿凡达》的金字招牌,它仿佛是绝色美女的三围:胸围、臀围、腰围。三围数字过关,比例适度,黄金分割恰当,就能招徕眼球。从技术层面讲,《阿凡达》已经达到目前技术的极致。如果说《2012》体现了人类的浅层梦境,那么《阿凡达》体现了人类的深层梦境,把人类目前能够得着的想象比较逼真地还原出来。

《阿凡达》的确是人类拍的“反人类”的电影,这个反人类全称是“反对人类的贪婪、残暴”,《阿凡达》同时是反映“暴力抵抗拆迁”的电影。《第九区》里,外星人生活在地球,地球上可耻的商人、政客、军人强令他们搬迁;《阿凡达》里,外星人生活在外星,地球上可耻的军人、商人居然用导弹逼外星人从他们自己的故土搬走。是可忍孰不可忍?请注意从《2012》到《第九区》再到《阿凡达》想象的3个时间节点,从即将开始行进到百余年后,人类从自我毁灭、毁灭外星人到赴外星球继续祸害,正说明人类的堕落轨迹与速率。时间节点背后潜藏的这个世界,最归根到底的“恶”,还是对资源的争夺。强势对弱势的掠夺,强国对弱国的掠夺,到强星对弱星的掠夺……《阿凡达》里,人类把这样的明规则也放到潘多拉星上,结果遭遇最顽强抵抗。

电影制作者们除赚钱外,我认为,他们在《阿凡达》里最大的用意是:释放焦虑,詹姆斯·卡梅隆知道,在22世纪中叶,他们都不在的时代,按照地球目前的贪婪逻辑,以及科学进步的发展速度,《阿凡达》里呈现的情景完全可能出现(当然时间可能延后)。最后,地球好人帮助纳美人,灭掉地球入侵者,在这样弓箭对枪炮,飞鸟对飞机的对决中,人类最后的善,帮助了潘多拉星球,这样的“惩恶扬善”主题,让詹姆斯·卡梅隆们将未来不可知的人类劣行提前曝光警醒世人,人类最终“以正胜邪”让电影制作者对未来未知前景的焦虑得以彻底释怀。

卡梅隆堪称世界电影界的“愚公”

□胡建礼(影评人)

戴上3D眼镜观看《阿凡达》的过程,是一次无与伦比的光影梦幻之旅。其电脑特效场面之逼真,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让你真以为宇宙中存在这么一颗叫潘多拉的星球。

毫无疑问,《阿凡达》的最大看点,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凭借他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运用当前世界最先进的3D电脑特效技术,造出了一颗外星球以及星球上如梦如幻的山川河流及动植物生态系统。影片临近结尾时,空中的纳美人武士骑着飞龙与人类战斗机激战,地上的纳美人武士骑着类似马的动物与人类机器人鏖战。这场持续了20分钟的战斗,按卡梅隆自己的话说——“凝聚了我一生的精华”。毫不夸张地说,《阿凡达》堪称电影史上迄今为止电脑特技水平最高的一部电影,《2012》《变形金刚》在它面前都只能算是小学生。

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完美的效果,背后是詹姆斯·卡梅隆12年磨一剑的艰苦付出。在这个日新月异越来越浮躁的世界,他这个世界上票房最高的导演,放弃了大把挣钱的机会,以惊人的定力和毅力,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以及对电影艺术的热爱,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终于为全球观众奉献出《阿凡达》这样一部真正的诚意之作。

中国有句成语叫“愚公移山”,反映一个人做一件事的执著精神。卡梅隆不计得失,历经12年,在光影世界硬生生造出一颗星球,其执著其难度不亚于愚公移山,堪称世界电影界的“愚公”。但愿,中国电影界也早日出现这样的愚公,少一些浮躁浅薄、投机取巧、急于求成的“智叟”。

除了技术 全不新鲜

当我看罢影片,经过长时间的立体视觉轰炸后,那些所谓奇思妙想随着影像的消失变成一片空白,除了某些感官刺激,故事、主题、人物,乃至一些赏心悦目的画面都似曾相识,数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只是各种成功商业大片的混搭,并无任何让人回味的新内容,所谓“革命”只是虚妄的“一厢情愿”。

《阿凡达》的创意过程,正是各种比投资、比规模的商业大片甚嚣尘上的时候。其比比皆是的“借鉴”,让人看到的处处都是“他者”,唯独没有自己。

《阿凡达》故事主题是批判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戕害。男主角原为人类贪婪扩张的帮凶,最后升华成帮助土著纳美人对付人类入侵的宇宙英雄。相同主题的故事比比皆是,卡梅隆自己都承认和《与狼共舞》的主题如出一辙,但却没能达到《与狼共舞》的广度和深度。据《深圳特区报》

影片套了一个反殖民的抗暴主题,很有些《与狼共舞》的气质,虽然史诗范儿十足,但深入进去还是比较单薄。大家对卡梅隆的要求自然要比迈克尔·贝高,更何况是耗费他多年心血的作品,《阿凡达》距离血肉丰满还是有些差距。

预测一下,《阿凡达》在今年奥斯卡的竞争力应仅限于技术奖项,也许为了表彰卡梅隆在电影技术上的创新精神,能发一个最佳导演奖安慰一下吧。《阿凡达》的非凡意义,更多在于它带来的可能是一场电影制作上的革命。

据《成都晚报》

终有一天电影演员都要失业

□杨帆(《华西都市报》电影记者)

两个星期前,我在香港提前看了《阿凡达》,就把QQ签名改成了“《阿凡达》至少是未来5年科幻片的终结者”,这个签名一直保留到现在。最感动我们的角色和场景,几乎全是电脑虚拟出来的。

因此,我有种强烈预感,或许人类在100年之后,真的会没有电影演员这个职业,只有话剧、戏曲演员能保住他们的饭碗。

有时候真的不知道是该把卡梅隆当成上帝还是撒旦。3D终归有一天也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那种用全息激光投影的4D电影。4D之后呢?或许未来,我们看电影时,直接把主机硬盘上的USB线插到大脑中的芯片里了事,制造更为身临其境的幻影。到了那一天,也就不需要电影演员和电影院了。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