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达人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殷新华:用爱浇灌特殊幼苗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殷新华:用爱浇灌特殊幼苗
殷新华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孩子们和她打成一片,亲如一家。

1月4日,天气骤冷的第一天,小寒的前一天,在管城区一个叫金城路的偏僻街道我们来到了殷新华工作的地方——“奇色花”幼儿园,这是目前全省唯一一所集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开展融合教育的幼儿园。

办公室里,奇冷无比,倒入杯子里的开水很快便不再升腾热气。一位老师解释说,电压不够,为了保证教室的温度,所有办公室的空调、电暖气都禁止使用。

殷新华终于来了,短发、圆脸,给人很亲切和踏实的感觉。13年前,17岁的她在自己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懵懵懂懂地选择了这条特殊的教育之路。如今,已经是一个5岁孩子母亲的她,更深刻地理解着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听着一个个用爱心、耐心、细心组合的故事,室内的寒冷慢慢消散……

南睿/文 晚报记者 张翼飞/图

走上一条特殊的教育之路

1993年,初中毕业的殷新华怀着憧憬与期待从老家温县来到郑州求学。幼师,这恐怕是不少年轻女孩都羡慕的职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孩子王……这些标签无一不与快乐相携。

3年后,幼师毕业的殷新华应聘到一家幼儿园。“园长让我们去发传单,传单上招收的是一些特殊孩子。”殷新华说。十几年前的时候,特殊孩子还是非常封闭的,家长都不愿意带出来。特殊孩子的教育更是罕见。

“在郑州市东南西北地跑了很多天,最后还真招来了几个。程度都比较重,有的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殷新华说,最初为了避免普通家长排斥,并没有实现全部融合,给这几个特殊孩子单独弄了个小院,只是在特定时间让他们与普通孩子一起玩耍。

融合教育最早源于美国,逐渐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毕竟普通人在观念上还是不能接受的,越来越多的普通幼儿家长纷纷将自己的孩子转走,原本118名孩子的幼儿园,一时间只剩31名孩子。

“别说家长不理解,我们自己有时也接受不了。”殷新华想起自己当时闹情绪,给家里打电话诉苦的事情,自嘲地笑了笑。

“有一次午睡时间,有一个孩子不睡,我就哄他,说我们比赛一下看谁先睡着。他说不比睡觉,比讲故事,看谁讲得长,我说先比赛睡觉,比赛完睡觉下午再比赛讲故事。话音没落,他一巴掌就打到了我脸上。我当时忍住没哭。可下班后给家里打电话时,哭得一塌糊涂。妈妈心疼地说,不想干就回来吧。家里有亲戚也说,还是回来吧,我投资开个幼儿园给你。”

类似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每当殷新华和同事们动摇的时候,善于察言观色的园长都会找他们谈话。

“园长说,孩子是这个情况,不是他们自己的错,也不是他们父母的错,我们就是要通过特殊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学会正常的生活。现在痛苦的是我们老师,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教育,痛苦的是很多人。”殷新华诚实地说,“这些道理我们也懂,在一般情况下还是很管用的,受了委屈,找亲人朋友诉诉苦,再被园长安抚一下,事情就过去了,但也有过不去的时候。”

殷新华讲了一个她从事特殊教育以来最大的一个坎。

“特殊教育孩子都是24小时的,所以我们老师要轮流在周末来值‘爱心班’。有一个女孩子已经到了发育的年龄,来了例假,她自己不会弄,就要老师帮她。不但要给她洗脏了的衣物床品,就连每次换卫生巾都是需要代劳的。我自己也很长时间转不过弯,是呀,为什么呀,我的那些同学在其他幼儿园不都干得好好的吗,快快乐乐的,开开心心的多好,我又不比别人差,凭什么要在这里吃苦受累地伺候别人呀。说起来是幼儿老师,干的活却比一般的保姆还辛苦。”

这一次,园长似乎也无语了,她没有再讲大道理,只是语重心长地让殷新华把目光放得远一些。殷新华最终还是留下了,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留下。我想,一定是一种什么特殊的精神力量发挥了作用。

特殊需要儿童包括严重残疾和智障儿童,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和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特殊需要人群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奇色花”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扶持,得到了港澳台地区以及国际儿童慈善机构、慈善基金会和社会爱心企业的资助,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先后有160多名残障、特殊需要儿童走出幼儿园,9人和普通孩子一样顺利地进入小学阶段。现有普通儿童165名、特殊需要儿童20名,教职工42名。

近段时间,让殷新华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她最早带的一个特殊儿童快要回国了。

“他在国外上大学。他的父母说,儿子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来幼儿园看望我和其他老师。”殷新华幸福地笑着。我想,这份喜悦应该就是十几年前坚定她留下的神奇力量。

融合教育:一样的天空一样的爱

据了解,目前在中国约有10万名特殊需要婴幼儿被拒在托幼机构之外,专门从事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寥若辰星。“人们的误解是融合教育的最大障碍。”殷新华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真正从观念上实现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融合。

“特殊需要儿童彤彤、悠悠的父母都是成功人士,他们曾尝试着把孩子送到大家公认的一流幼儿园,托关系找人,说了多少好话,但是他们每天得到的反馈信息是:你的孩子今天又惹什么事了,你的孩子今天又如何妨碍了大家。感觉幼儿园是在想方设法把孩子往外推,搞得他们整日有一种内疚感和负罪感。”

“在融合教育的环境里,特殊需要儿童有机会去观察、模仿具有较高水平的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认知和艺术能力的普通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特殊需要儿童也比较容易被他人鼓励,有助于培养独立性及主动性。”

“但融合教育给普通儿童的好处却不太被广泛认可,而且,普通人对特殊儿童多少还是有些排斥的。有一次我抱着一个孩子出去,在路上,一个带着孩子的母亲看到我们,就很惊奇地对她的孩子说,你快看,你快看。我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那种眼神,你能指望他们同意把自己的孩子和这样的孩子放在一起玩耍学习吗?”

殷新华说,其实融合教育能带给普通儿童很多的好处。事实上,普通儿童在看待和形容特殊需要儿童时很可能都不会注意到孩子的障碍;有时即使受外界的影响,只要老师有恰当的引导,他们会依然接纳特殊同伴,并依旧充满关爱地与特殊儿童相处……

“源源是一个普通儿童,她妈妈给我们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源源告诉她要请珂珂去家里过生日,源源妈妈想不出来珂珂是谁,源源就描述着珂珂的头发,珂珂的新裙子,珂珂的手掌印画,最后源源说‘头上扎着大大的蝴蝶结的小朋友’,源源妈立即知道了是那个脑瘫的小女孩,但同时也明白了,对孩子源源而言,运动极不协调,走路爱摔跤并不是珂珂的特征,她关注的是她的头发、裙子……”

并不是因为孩子关系好才会如此,当孩子发生冲突时,孩子也是会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不会戴有色眼镜看人。

殷新华的儿子也在这所幼儿园就读,有一天,殷新华给儿子买了一本新的书,是他最喜欢的奥特曼,他带到了幼儿园。班上有一个特殊儿童,是自闭症,看到之后,就伸手拿,结果书被撕破了。回家的路上,儿子向她汇报时的表述,让她很震惊。

“儿子说,妈妈,今天小童想看我的奥特曼书,可他说不出来,直接就来拿,我没松手,书给弄破了,你给我修修吧。我当时就问他生气不生气,他说不生气。我说这么心爱的书破了,你怎么不生气呀,小孩子可能也回答不了太高深的话,就说当时不知道他想看。我当时就告诉他,如果下次,再有这种情况,你主动问他是不是想看。”

殷新华说,这样,既培养了特殊孩子与人沟通的互动能力,也让普通孩子学会了主动去关心别人。

心中有景 处处都是美

13年来,殷新华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相当专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其间的酸甜苦辣不是文字能表述的。她说她感谢她的丈夫、感谢她的儿子,因为自己亏欠他们太多。“儿子还是婴儿的时候,他爸爸抱着他去公园玩,人们都觉得一个大男人带着这么小的孩子很奇怪。”殷新华说,“儿子偶尔也抱怨,有一次周末我要去参加学习交流会,家里没有人,只有把儿子也带上,比起其他孩子,我的儿子不仅少了很多父母陪伴的欢乐,甚至连自己玩乐的时间也被我占用。”

还有自己老家的父母,因为观念的原因,他们始终无法接受女儿的工作。“街坊邻居提起我,他们只说我是幼儿老师。有一次,电视台对我们进行了专访,大家从电视上看到了我们幼儿园,也知道了我从事的工作,他们都对我父母说,带那些憨孩儿有啥出息,还不如让闺女回来。”尽管如此,殷新华还是坚持着。殷新华是真的像母亲一样来对待这些特殊孩子的。节假日,她甚至会把孩子带回家里一起生活。“一是给儿子做个伴,二是觉得这些孩子确实很可怜,父母在外地,一个人孤零零的。”

对那些特殊孩子的家长,殷新华更多的是尊敬。“有一位父亲,曾经很痛心地对我说,殷老师,如果用我的命能换的话,我情愿用我的命来换他的健康和将来。”

“他们的压力太大了,如果我有一个特殊孩子,我觉得一定没有他们坚强。”殷新华说。

每个特殊需要儿童的背后都有一串令人感叹不已的故事。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可以想象,当确认寄予厚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是特殊需要的孩子,父母经过了怎样的心理煎熬。

殷新华最欣慰的就是每期教学结束后的汇报演出。“看到孩子们会唱歌了,会跳舞了,会表演了,虽然还不是那么的完美,但他们的父母甚至都能笑得泪光闪闪。”有人说,每个人在出生前都是上帝篮子里的一个苹果,只是由于有一些苹果太美了,连上帝都忍不住咬了他们一口。殷新华和那些特殊教育工作者竭尽全力修复着这些本来美丽无比的苹果,不惜牺牲和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终于到了大海边,虽然自己心里有了准备,也听到过很多赞美大海的词语,但当我第一次见到大海时,还是被震撼了……”热爱旅游的殷新华,少有旅游的机会,因为工作忙碌到连闲聊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就连长途车上的打牌她都觉得是那么地惬意。她枯燥的生活印证了一句话:心中有景,处处都是美!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